美國副總統、諾貝爾環保獎獲得者戈爾指出全球變暖帶來的最首要負面結果就是極端天氣的頻發和海平面上升,但是高海拔區域卻因此會在經濟上受益,相對于近赤道地區,高海拔區域的溫度上升幅度更大冰川變少提高了在北極圈地區開礦的可靠性,北極圈的冰川融化使在那里行船成為可能。目前集裝箱船通過巴拿馬運河穿過北極圈到達美國西海岸,這樣能夠大幅縮短距離。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威廉諾豪斯預計假設地球在2100年時溫度上升2.4度,那么全球變暖的凈現值為22.6萬億美元。據他估算,如果要達到斯特恩“全球變暖報告”減排二氧化碳總量的目標,將花費27萬億美元但是只能消除價值達13萬億美元的由于變暖帶來的損害,也就是說,為了達到消除1美元的環境破壞,要付出2美元的代價。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目前仍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發展方式,中國的煤炭政策將成為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最重要因素。中國需要調整其發展模式,盡早進入與國際社會的和諧共處階段中國的人均收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3,但是,卻以全球平均增長速度的3信在增長,考慮到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不論以任何推算萬法計算中國都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中國現在的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出口主導的發展模式,二是主要能源依靠煤,外包生產將二氧化碳排放從消費地轉移到生產地。2008年,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其出口額將達到1.2萬億美元。如果保持現有態勢,5年后,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中國享受到出口帶來的工作機會和收入,也將因其所帶來的排放問題而飽受指責。
近幾年的高油價帶動了煤炭消耗。中國排放二氧化碳的強度將會隨著油價繼續攀升而加大。事實上,美國也有可能會更多采用煤炭。美國政客曾經強調美國的煤炭儲備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備相當。如果美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那么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長速度還將超過目前的1.2%。工業化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就增長了1/3。以2%的年增長率計算,每3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增長1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預測,二氧化碳的濃度到2050年將達到O.045%~0.055%。目前,這一數字為O.038%。
將來,中國有可能參與制定一份新的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國際協約,為了避免此舉給經濟帶來的沖擊,中國需要在今后的5-10年里調整其發展模式。中國最有力的論據,是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平均水平的一半。這一自我辯護的論據將在15年后失效。因為,到時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就將達到經合組織的水平。
由于中國的總人口數大干整個經合組織的人口數量,而新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機制將不以人均排放量為標準,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受二氧化碳限制的時間將不會超過15年。
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對中國來說是有益處的。化石燃料現在要昂貴不少。找到替代能源或者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可以使經濟更加有效發展。中國地大物卻薄,因此,必須有效發展。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后的生活方式必須高效而節省。
目前的發展路徑將使中國重蹈澳加美三國覆轍。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將是災難性的。有人也許會爭辯,不讓中國人過上美國式生活,這是不公平的。正確途徑應該是大家去努力協商,如何使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能夠降低到全球平均水平。只有這種思路才有可能使世界進入雙贏局面。
一個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機制應該既限制水平,也限制增長速度。排放總量低的發展中國家應該被允許以高增長速度發展,而排放量已然很高的國家毫無疑問應該被要求減排
關于如何鼓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不少提議。有可能奏效的是碳稅,就是說對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征收稅費。日本和歐洲的人均石油消耗低于美國。原因是他們征收高額汽油稅。碳稅不僅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其收入也可以用來鼓勵發展替代能源。
經濟上的激勵并不會次次都奏效。比如,如果沒有政府支持,核能就不會獲得大發展。核電廠的固定投入很高,儲藏核廢品也需要國家戰略支持。如果不是法國政府當初大力支持核工業,現在的法國不可能如此清潔。中國也正在啟動核電項目。只是20年后,核能源在所有能源中所占比重也不過幾個百分點。要全面啟動核電項目仍有待時日。
除了核電,在經濟發展不會大幅降速前提下,中國還將采取兩項措施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首先,中國將限制高排放的出口企業。例如,鋼鐵產業就是高耗煤產業。中國可以鼓勵鋼鐵進口來取代鋼鐵出口政策。中國也許可以先從出口產品開始征收碳稅。二氧化碳既然是由于消耗化石燃料所致,那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與中國降低國民經濟生產總值能耗的目標是一致的。采取這一措施將會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其二,在修建城市時,應該考慮到中國的城市化必須能有效發展和支持環保的生活方式。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的發展中,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好的都市化戰略。國際上有很多可供借鑒的城市化經驗。中國是有能力建設世界上最有效也最宜居城市的。然而,目前的城市化似乎只是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從中獲利的運動。也許,中國需要建立一個城市化發展戰略來規范和協調都市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