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盡管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取得了較快地發展,但在全國依然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本文利用最新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建立多變量回歸模型,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認為,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存在很大差異。出口貿易影響因素主要是貿易條件、進口貿易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而進口貿易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匯率、國內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很多影響因素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中部地區;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影響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的對外貿易取得較快地發展。從1986—2006年,中部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額由32億美元增加到564億美元,共增加了17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從5.0%增加到10.4%,增加了1倍多。但是相對來說,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依然比較落后,在全國中所占比重較小,這主要是由于對外貿易在我國各地區發展不均衡導致的。從1996—2006年,東部地區對外貿易年均所占比重為88.2%,超過了4/5;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對外貿易年均所占比重分別為3.2%、3.6%和4.9%,都在1/10以下。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對外貿易發展在我國如此大的地區差異?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中部地區應如何采取措施發展對外貿易?這正是本文將要探討和研究的主要問題。
一、相關研究回顧
西方經濟學家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一直都在注意研究國際貿易中的各種問題與規律,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也相當豐富。盡管其中直接、系統論述或實證分析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影響因素的內容相對欠缺,但不同時期理論與經濟學家們對國際貿易形成的原因、條件等進行的分析為我們初步把握可能影響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的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引導。亞當·斯密把形成國際分工與貿易的原因主要歸結為地域、自然地理條件;大衛·李嘉圖指出勞動耗費成本是對外交換活動的衡量標準,馬克思強調了交通運輸、通訊等在國際貿易中的一般基礎地位。赫克歇爾和俄林認為各國或地區生產要素豐裕度的差異是產生國際貿易的原因;而現代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除了傳統的資本、勞動、土地外,技術、信息、組織、制度等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容否認,以上大師們所提到的這些因素,都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可能原因,也會對國際貿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國外學者從外商直接投資、出口商品結構、勞動力要素等多個方面分析了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Camarero運用協整分析研究歐盟、美國和日本的工業品進出口貿易需求,證實了貿易與FDI間的相互促進作用。Clements在考察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的原因時發現,進出口商品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日貿易的逆差。Narayan運用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考察1960—1999年中國實際收入、人力資本積累和實際出口之間的關系,發現長期上出口與人力資本積累和實際收入之間都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而短期上人力資本積累與出口之間具有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國內學者也選取了不同的變量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姚麗芳對我國對外貿易影響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認為,國內環境因子(GDP、投資、儲蓄、利用外資、外匯儲備、貨幣發行量)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其貢獻率在一半以上;其次是直接作用因子(匯率、關稅率、貿易管理度)和基礎準備因子(外匯儲備),而貿易條件因子(價格指數)和外部環境因子(全球經濟增長率)對我國進出口沒有什么貢獻。趙革和黃國華認為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來自國外的拉動力和來自國內的推動力。他們分析認為,加工貿易進口是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第一動力,接下來依次是全球經濟的發展、外貿管理度、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實際匯率,而貿易條件惡化對出口貿易有負面影響。譚英平也考察了我國及歐美影響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認為國內總投資、報酬水平、人均研究與開發支出額、人均計算機對中國出口額的影響較大,而其他因素影響較小。也有少量的學者對我國地區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鄭英梅探討了山東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認為經濟規模、出口市場結構、產品/產業結構和勞動力要素與山東外貿出口存在正相關關系,而FDI和技術創新與山東外貿出口之間不相關。
從對我國的外貿影響因素的分析來看,定性研究的較多,定量研究的較少,而現有的相關實證研究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第一,就全國對外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就各地區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第二,就出口貿易方面影響因素研究的較多,進口貿易方面影響因素研究的較少,第三,對單個因素對外貿的影響分析較多,而全面考察外貿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第四,變量的選擇標準不一,結論也存在差異。因此,本文將利用最新的時間序列數據,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多變量模型分別對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希望能成為現有國內相關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
二、中部地區對外貿易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1 變量選擇、模型建立與數據來源
(1)變量選擇。本文對中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相關影響因素變量的選取,除了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和吸收國內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外,還考慮了變量數據的客觀性和可獲得性,本文選取了8個變量來分析中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同時,把這些因素分為外部間接影響因素和自身直接影響因素。外部間接影響因素包括全球經濟指數(WIII)、實際有效匯率(EER)、貿易條件(TOT),自身直接影響因素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外商直接投資(FDI)、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IN)、人力資本投入(HC)、進口(IM)或出口(EX)。其中,進口貿易作為出口貿易的一個影響因素納入模型之中,同樣出口貿易也作為進口貿易的一個影響因素納入模型之中。一般來說,關稅稅率也許足一個有影響的因素,但隨著中國加入WTO及世界貿易自由化,關稅的作用逐漸下降,因而在此不予考慮;同樣商品的價格也會對外貿產生影響,但中部地區商品價格的數據較難獲得,因此也不予以考慮。
(2)模型建立。根據以上分析,以出口或進口為被解釋變量,以其他8個影響因素為解釋變量,并為消除變量的不平穩性,對變量取對數,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aO、b0為截距,u1、u2為隨機擾動項,
以上兩個模型的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關系的假設如下:
①全球經濟指數。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對中部地區外貿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方面,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國民收入將會增加,會擴大世界商品需求總量,因此將會增加對我國中部地區的進口需求,有利于中部地區的出口,另一方面,世界經濟的增長表明世界生產能力增強,將降低國際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從而會擴大中部地區的進口水平。因此,全球經濟指數與對外貿易呈正相關關系,
②實際有效匯率。匯率對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有不同的影響。對出口貿易而言,本幣貶值,以外幣表示的本國商品的價格將下降,會擴大國際市場對本國商品的需求,有利于本國的商品出口;對進口貿易而言。本幣貶值,以本幣表示的外國商品的價格上升,會減少本國消費者對外國商品的需求,將會減少本國的進口;相反,本幣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由于我國外匯標價是直接標價法,即以一定的外幣表示若干人民幣的數量,因此匯率即外幣的價格與出口貿易是正相關關系,與進口貿易是負相關關系。
③貿易條件。如果一國或地區貿易條件得到改善,表明出口商品價格相對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商品的利潤將會增加,這將有利于鼓勵出口;而一國或地區的貿易條件改善,相對來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條件就惡化,其他國家或地區對該國或地區的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就會下降,出口商品利潤就會下降,這將會使其他國家或地區對該國或地區的出口減少,也就是會使本國或地區的進口減少,因此貿易條件與出口貿易是正相關關系,與進口貿易是負相關關系。
④國內生產總值。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與對外貿易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一國經濟的增長是出口貿易的保證,一國經濟的繁榮意味著生產能力的提高,生產能力的提高將會推動商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一國經濟的增長也意味著國內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是進口貿易產生的一個主要動力,將會促使本國進口增加。因此,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
⑤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系主要有三種,替代關系、互補和不確定性關系。一般來說。外商直接投資與外貿的互補關系表現更為明顯。一方面,通過外資企業的直接出口帶動東道國的出口貿易,同時通過技術外溢、知識外溢等來推動東道國企業的技術升級,都有利于東道國的出口擴大,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來到東道國,必然會帶來投資國的一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這些構成了東道國的進口,會使東道國進口增加。因此,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
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意味著一國或地區基礎建設的加強和國內投資需求的擴大,基礎建設加強能夠促進國內生產的快速發展,也能夠促進企業降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的出口能力。擴大出口;而國內投資需求的擴大將會使企業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增加,從而增加進口。因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
⑦人力資本。對外貿易與人力資本存在著很強的互補關系,就出口而言,人力資本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擁有較多較好的人力資本就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能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擴大產品出口;就進口而言,國內較好的人力資本是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前提條件,沒有人力資本做保證和配合,引進的先進技術設備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人力資有利于擴大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因此,人力資本和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⑧進口或出口。考慮到進出口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在出口貿易影響因素模型中納入進口變量,而在進口貿易影響因素模型中納入出口變量。出口的擴大會導致進口的增加,而進口的擴大同樣會促使出口的增加,因此,兩者是正相關關系。
(3)數據來源。本文研究的時間序列數據年度區間為1986—2006年。所有進口貿易、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數據來自于《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及《國家商務年鑒》(1987—2007);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力資本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87—2007)。全球經濟指數、實際有效匯率和貿易條件引用趙革和黃國華的論文《25年來中國外貿出口增長因素分析》(統計研究,2006第12期),其中,全球經濟指數以1986年為基期進行了調整。
2 實證分析結果
(1)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實證分析。通過上述模型(I)進行回歸,發現大部分變量不顯著,因此逐步刪除不顯著變量LnGDP、LnEER和LnWEI,得到回歸結果如表1,可以構造相對來說較為理想的回歸方程:
LnEX=-15.8965+3.7091LnTOT-0.1867LnFDI+0.4517LnlN-0.3067LnHC+0.6453LnlM
回歸方程的可決系數較高,達到0.9551,說明模型的回歸擬合優度很好,F檢驗值為59.6174,F>F0.01,說明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9%水平下顯著成立,同時D.W值為1.9607,說明這個序列排除了自相關的干擾。

具體考察各解釋變量的統計顯著性,發現有3個變量顯著性水平比較高,通過了5%的顯著水平檢驗,有2個變量通過了15%的顯著水平檢驗,有3個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對各解釋變量的分析如下:
①貿易條件、進口貿易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中部地區出口貿易有較大的推動作用。這3個變量都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與出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一般結論相符。貿易條件系數為3.7091,說明貿易條件的改善對中部地區出口貿易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中部地區在提高商品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為商品質量的提高使出口商品價格上升,企業獲取的利潤擴大,刺激了出口的增長。進口貿易系數為0.6453,說明進口貿易對出口貿易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中部地區的進口商品中制成品和先進的技術設備進口比重不斷提高,對提高中部地區的生產能力,從而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擴大出口有一定的作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系數為0.4517,說明中部地區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降低了產品的成本,提升了產品的競爭能力,擴大了中部地區的產品出口。
②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對中部地區出口貿易作用非常微弱。這2個變量的系數分別為-0.1867和-0.3067,而且它們只通過了15%的顯著性檢驗,因此我們可以說中部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這與一般的研究結論不符,本文認為,外商直接投資之所以沒有促進中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出口在中部地區出口的比例本身就不太高,只有20%,與全國50%的比例相差也很遠,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外溢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內資企業沒有從中獲益。人力資本之所以沒有促進中部地區出口貿易的發展,可能是因為中部地區的大量人力資本外流到東部沿海地區,導致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較少,對出口貿易的作用也就不明顯。

③全球經濟指數、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與中部地區的出口貿易沒有直接關系。這3個變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對出口貿易沒有產生影響,這與一般的理論看法有些不同。本文認為,全球經濟指數與中部地區出口貿易沒有關系,可能是因為全球經濟增長主要是對我國東部地區產生影響,較大的增加了對東部地區的商品需求,促進了東部地區的出口,而中部地區處于內陸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變化相對來說不太敏感,因此對出口貿易沒有顯著影響。匯率與中部地區出口貿易沒有關系,可能是因為貨幣的貶值會導致進口減少,從而抬高本地區的物價水平,長期以來國內通貨膨脹率一直在較高水平上波動就與之有關,這將不斷抵消人民幣下調對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與中部地區出口貿易沒有關系,可能是因為國內生產總值主要是國內需求的代理變量,主要用來增加進口,對出口作用不大。
(2)中部地區進口貿易影響因素分析。通過上述模型(Ⅱ)進行回歸,發現部分變量不顯著,因此逐步刪除不顯著變量LnlN、LnTOT、LnWEI和LnEX,得到回歸結果如表2,可以構造相對來說較為理想的回歸方程:
LnlM=-3.1276-1.2205LnEER+0.6445LnGDP+0.3113LnFDI+0.3140LnHC
回歸分析的可決系數較高,達到0.9910,說明模型的回歸擬合優度很好;F檢驗值為413.4164,F>F00.1,說明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9%水平下顯著成立,D.W值為2.1784,說明這個序列排除了自相關的干擾。
具體考察各解釋變量的統計顯著性,發現有匯率、國內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人力資本等4個變量顯著性水平比較高,都通過了5%的顯著水平檢驗,而且各變量系數的符號與一般理論相一致。說明這4個變量對中部地區進口貿易有顯著影響。出口貿易、全球經濟指數、貿易條件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4個變量與進口貿易沒有顯著關系,說明這4個變量還設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對各解釋變量的分析如下:
①國內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人力資本對中部地區進口貿易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國內生產總值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回歸系數為0.6445,與進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一般結論相符。說明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導致市場規模擴大,有效地增加了進口。外商直接投資變量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回歸系數為0.3113,與進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一般結論相符。說明中部地區在引進外資過程中,更重視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外商用先進技術設備作為對華的投資,增加了中部地區的進口,人力資本變量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回歸系數為0.3140,與進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一般結論相符。說明長期以來,中部地區在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時,與之相配合的人力資本是其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較好的人力資本將會增加這些商品的進口數量。
②匯率即人民幣貶值限制了中部地區的進口貿易,實際有效匯率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回歸系數為-1.2205,與進口貿易呈負相關關系,這與我們一般結論相符。長期以來,我國過去高估的人民幣幣值不斷下調,逐步趨于正常化。人民幣貶值一般來說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人民幣眨值使以人民幣表示的外國商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削弱了在中部地區的競爭力,中部地區因此會減少對外國商品的進口需求,所以,匯率與進口貿易呈負相關關系,限制了中部地區的進口貿易。
①出口貿易,全球經濟指數、貿易條件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中部地區的進口貿易沒有發揮作用。一般來說,出口是進口的保證,因為沒有出口就沒有外匯收入,就不可能進口。但是對于中部地區來說,外匯收入已經遠遠大于外匯支出,外匯儲備也非常豐富,外匯不再是進口的一個約束條件,因此,出口與進口沒有必然的聯系。正如前面所說,全球經濟指數提高意味著世界經濟增長,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提高,但由于我國中部地區并不是世界出口的主要市場,因此全球經濟指數與中部地區沒有體現相關關系。而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意味著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貿易條件的改善,但這種效應主要是發生在我國對外貿易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進口貿易量較小,因此沒有顯著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會引起對國外商品的一定需求,但中部地區的外資進入較少,投資主要來自于本地區的國內投資,因此對進口貿易影響并不顯著。
三、簡要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存在很大差異,而且自身直接影響因素相對來說作用更大。中部地區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出口貿易影響因素主要是貿易條件、進口貿易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而進口貿易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匯率、國內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力資本。在所有影響因素中,自身直接影響因素相對于外部間接影響因素來說對中部地區的外貿作用更大。在出口貿易中,3個主要影響因素中只有貿易條件是外部間接影響因素,在進口貿易的4個主要影響因素中只有匯率是外部間接影響因素。
第二,很多變量沒有對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發揮應有的作用。經驗表明,外商直接投資、人力資本、本幣貶值和國內外經濟增長能夠擴大一國或地區的出口,而出口貿易、全球經濟指數、貿易條件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也會對進口貿易產生較大影響,但對中部地區的實證分析并非如此,這些因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認為中部地區要發展對外貿易,就應該充分發揮所有相關影響因素的作用,必須改善其對外貿易發展的環境,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人手。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對外貿易硬環境。對于中部地區來說,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是對外貿易發展的基礎條件,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工程宋完成,應有長遠眼光,做好全面發展規劃。一方面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要多方籌集和落實國內外配套資金,堅持國家、集體、個人、外商一起上的原則,除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撥款、國債資金、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國內銀行貸款外,還應以轉讓、出讓經營權和產權為突破口,積極吸引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形成暢通、安全、便捷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全面提高交通、通訊水平。
(2)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充分發揮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貿的促進作用。外商直接投資不但能夠通過其自身進出口帶動中部外貿進出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夠產生積極的外溢效應。因此,中部地區要采取措施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和質量,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軟硬環境建設。增強外商直接投資吸引力,第二,拓寬外商直接投資進入領域,優化外資產業流向。第三,創新外商直接投資方式,大力發展企業并購;第四,擴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提高外資質量,第五,積極爭取國家優惠政策,同時加強外資引進的監督。
(3)大力培養國際經貿人才,提升外貿經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市場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一支訓練有素的外貿隊伍是有效推動中部地區外貿事業持續發展的核心。中部地區要加大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力度、優化外貿人才的知識結構,并以此提升外貿的核心競爭力。為此,中部地區應該加強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外貿人才,應該將員工的教育和智力開發納入企業發展規劃之中,建立和完善職工教育和崗位培訓的相應措施和制度;應該營造良好的機制,鼓勵外貿人才合理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