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不可否認的客觀現實和發展潮流。外商并購投資是當前國際資本流動的新趨勢。近年來,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的開放,引發了經濟民族主義的思潮,使得外資并購這一問題處于一個新的分水嶺上。
一、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概念及關系
1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概念辨析,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資源的配置越出民族國家的范圍,在地區甚至全球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造成資本、商品、勞動力、科學技術等經濟要素全球化流轉,呈現出各國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與競爭而形成一個整體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間實現資本自由化、生產自由化、貿易自由化。其目標是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和建立增進各國福利的統一大市場。
何謂經濟民族主義?簡單地說,就是政府動用行政力量,對國內企業或產品實行保護,阻礙外國公司并購本國企業及進口外國產品的一種行為,其指導思想是,經濟活動要為而且應該為國家建設的大目標或國家的整體利益服務。其目標是捍衛本民族國際的經濟利益。
2 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關系。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興源于經濟全球化浪潮。經濟全球化強調自由,而經濟民族主義強調“保護”。適度的經濟民族主義,對于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產業發展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和作用。而這種保護一旦超越一個“度”,則會站到經濟民族主義的對立面上去。由此,看似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同步推進是一種深刻的悖論。但事實上,經濟民族主義本身是中性的,而一旦超越一個度,演變成極端的“泛國家經濟安全論”,閉關自守,勢必將走向與全球化的對立,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害無益,反之,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引進來”,而忽視了國家對經濟主權的控制,則會陷入“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誤區,已經有多個發展中國家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如何衡量資本全球化是否達到了使得經濟民族主義突破中性化而變質的“度”?筆者認為,此處有必要引入一個重要概念:新產業安全理論,作為這桿天平的定準點。
二、新產業安全理論——“度”的準星
1 傳統產業安全理論及其局限性。我國學術界對產業安全的含義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基本上相對集中于四種觀點:第一,產業控制力說。第二,產業競爭力。第三,產業權益說。
上述幾種產業安全學說,各自表述了產業安全的某個方面的特征,但是,在涵蓋性上,上述學說均顯不足,對上述理論進行去粗取精的剝離和凝練,樹立一個統一的新產業安全觀,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 新產業安全理論的提出。筆者認為,產業安全應是指一國重要國民產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控制力和競爭力,亦即擁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從而使本國國民產業在對外競爭中免受危害的狀態和能力,是一國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概念包含如下新內涵:
首先,產業安全的主體是“重要國民產業”。對應的應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敏感性產業,是產業權益與國民權益相重疊的部分。
其次,產業安全的標志是一國重要國民產業擁有生存權和發展權,以發展權的擁有作為最重要的判斷標準。
再次,產業安全的本質是擁有產業競爭力,僅有“控制力”只能體現出國家對重要國民產業的控制,但是能否在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權,最主要是具備競爭力。
最后,產業安全具有動態性。其一是指,產業安全的問題是長期存在的,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維護對象。其二是指,產業安全的實現手段和途徑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動態變化的。
3 新產業安全理論在全球化與民族主義平衡問題上的定準價值。新產業安全理論的“準星”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一國的產業安全是使得經濟民族主義保持中性化的衡量標準。前已述及,在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互動中,要使二者達到相互制衡、相互促進的平衡點,關鍵是使經濟民族主義保持中性的定位,使之不致泛化而演變為自由主義或泛國家經濟安全主義。因此,產業安全在保持經濟民族主義本身的平衡問題上,進而在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平衡問題上,具有可論證的定準價值。
第二,新產業安全理論的關鍵是對事關國家安全的基礎性、命脈性或戰略性產業的控制。據此,只有那些“產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相重疊的部分”受到威脅時,方應認定為國家經濟安全受損,法律方應樹立“防火墻”。通俗地講,就是對于那些重要國民產業,我們在政策和立法上應當對外資的進入進行嚴格的限制,以維護其產業安全不受沖擊。但是,也不能將一切外資收購與產業安全聯系起來。
第三,依據新產業安全理論,產業安全與否的評判標準是重要國民產業擁有生存權和發展權,以發展權為核心。因此,我們在制定外資并購法律和政策時,不應只關注國家對重要國民產業的控制權,一味地強調運用行政干預力量進行資本控制,更應注重產業的發展權,使其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具有抵御外來風險的能力。
第四,產業安全的根本是產業競爭力。因此,要維護產業安全,最根本的是提高產業的競爭力。要想真正提高產業競爭力,必須開放和保護并舉,一方面打破民族主義思想的束縛,鼓勵產業融入全球化,參與競爭,另一方面,也要有重點地對關鍵產業進行保護,以免出現過度的經濟自由主義,
第五,產業安全具有動態性,因此,我們對于某一重要國民產業的保護政策和法律規制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該產業自身在國民經濟中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我國現有的產業安全指標評價體系,無法動態地反映產業安全情況,因而也就容易引致經濟全球化要求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失衡。
三、問題的解決
筆者認為,要尋求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平衡,有效維護我國的產業安全,解決的辦法是以新產業安全理論為指引,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完善相關立法及預警機制。具體說來,包含以下幾方面舉措:
1 加快國民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產業安全源于產業自身的競爭力,提高產業競爭力,是維護產業安全、規避市場風險的根本舉措。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調整戰略,在政策和立法上,為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與轉換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1)采取融合戰略,提高開放程度,利用國外的優勢資源,補充自己的不足。
(2)在進入高端產品和接近國際市場檔次的市場競爭時,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來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在國力和科技實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性創新,在追趕領域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的適應性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實力和能力。
2 建立健全產業安全的宏觀管理體制。
(1)建立產業安全預警機制。由于產業安全具有動態性,因此,應建立一個產業安全評估指標體系,一旦發現經濟運行的參數偏離“標準值”或接近“危險值”時,就即使提出預警,政府及相關產業調控部門應迅速作出反應,將顯性或隱性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
(2)確定限制外資并購的審查范圍與標準。對外資的進行審查和評估。最首要地是審查外資進入的產業領域,是否屬于新產業安全理論中所指出的“重要國民產業”,再審查外資并購是否有利于國內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在此前提下,原有的通過投資額度分級審查審批辦法要加以修改,外資并購的審批審查權限要掌控在中央政府的綜合經濟管理部門。
3 建立完善的產業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我國可以吸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我國的外資并購法律體系。
(1)制定一部內外資統一適用的《企業并購法》,作為外資并購管制的基本法。
(2)制定《外資并購審查法》。對于外資并購國有企業的審批制度也要遵循國際慣例,改為有限度的自由核準制,用統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審批程序,明確審批權限及審批標準,強化審批責任,簡化審批手續,合理確定審批時限。
(3)制定《國有資產保護法》和《國有資產評估法》。重視對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加強對評估機構的監管。
(4)建立規制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加強對跨國公司的引導,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使企業的自發行動與政府的發展目標更好地結合起來。
(5)修改、完善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政策。
綜上所述,外資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全球化代給我們的契機和資源,我們一定要在新經濟安全理論的指引下,注意區分,加以規制,方能使其在良性的軌道上發展,從而使經濟全球化和民族經濟主義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