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欺詐例外規則對信用證的三項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在歐美等國家,由于信用證交易的頻發性及判例法制度的靈活性,“實質性”欺詐的認定標準已經比較成熟,而我國信用證交易的實踐時間較短,應對信用證欺詐案件不僅經驗少,而且由于成文法的局限性使得立法往往滯后于現實的需要,本文以國際慣例及國內相關立法、司法案例為基礎,淺析信用證受益人欺詐,并借鑒判例法思維檢視我國的實質性標準。
關鍵詞:信用證受益人欺詐;欺詐例外;實質性標準
一、信用證受益人欺詐的理論分析
1 信用證受益人欺詐的概念
信用證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信用證騙取買賣合同貨款、貨物,或者騙取銀行融資的欺詐行為。信用證受益人欺詐是信用證欺詐的子概念。筆者未見有資料直接對信用證受益人欺詐進行定義,而是以列舉的方式說明。譬如,2005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8條列舉的情形:受益人偽造單據或者提交記載內容虛假的單據,受益人惡意不交付貨物或者交付的貨物無價值;受益人和開證申請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單據,而沒有真實的基礎交易,這些情形的共同點就是掩蓋虛假基礎交易,或做虛假說明并提交假單據,騙取銀行付款。
2 欺詐的成因
信用證三原則和UCP500設定的信用證交易程序為欺詐埋下了伏筆。信用證交易的原則包括獨立性原則,單據交易原則和單據表面相符原則。信用證交易的基本流程:(1)進、出口方訂立基礎合同,約定以信用證方式支付;(2)進口方申請開立信用證;(3)開證行接受并同意開證申請后,向指定的受益人開立信用證;(4)通知行核對開證行的簽字與密押,將信用證轉交受益人;(5)受益人審核信用證的條款,并根據信用證的規定發運貨物,制作并取得全部單據,開立匯票與發票,連同信用證正本遞交通知行或其他議付銀行辦理議付;(6)議付行議付后,憑單向開證行或其指定的銀行(付款行或償付行)請求償付;(7)開證行償付后,向開證申請人提示單據,開證申請人付款贖單。
如果受益人在收到信用證后,并不正常備貨、發貨,或者是發運與基礎合同所要求的質量嚴重不符的貨物,同時通過欺詐手段,制作信用證所要求的單據和發票,交給議付行,議付行審單,在單據表面相符的情況下,付款或承兌。等進口方發現受益人沒有發貨,或者是貨物質量存在嚴重問題時,要阻止銀行承兌、付款為時已晚。
3 信用證受益人欺詐法律關系分析
UCP500第1章第2條規定:就本《慣例》而言,跟單信用證和備用信用證是指一項安排,無論其名稱或描述如何,由一家銀行(開證行)依照(申請人)的要求和指示,或者為自己:(1)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定單據向第三者(受益人)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兌并支付受益人出具的匯票,或(2)授權另一家銀行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定單據進行該項付款,或承兌并支付該匯票,或(3)授權另一家銀行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定單據議付。
據此,信用證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三方基本當事人:開證申請人、開證行、受益人。開征申請人與受益人都是通過開證行(實際交易中還可能包括議付行、被授權銀行等)來履行交單和贖單義務。開證行處于核心地位,在受益人提交符合信用證所要求的單據的情況下則履行付款、議付或承兌義務,并有權要求開征申請人付款贖單。
信用證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單據。UCP500第1章第4條:在信用證義務中,各有關當事人處理的是單據,不是與單據有關的貨物、服務及/或其他行為,信用證項下當事人都是圍繞著信用證所要求的單據來安排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信用證法律關系的內容較復雜,但總體包括兩部分:開征申請人與開證行間的法律關系,受益人與開證行間的法律關系。申請人與開證行:(1)當開證行向申請人提示單據時,申請人應迅速審核單據是否與原指示相符,如發現不符點,應迅速通知開證行,使其能即時拒付,(2)開證行依照信用證兌付后,申請人審核單據,如果沒有發現不符點就應當付款贖單。受益人與開證行之間:(1)受益人必須提供與信用證完全相符的單據,(2)開證行有權要求受益人及時提交單據,并履行相關義務。首先是審單義務。其次是在下列情形下不能拒絕向受益人兌付:①開證行不能以其與開征申請人之間的開證委托合同有瑕疵或開證有誤等理由。就拒絕兌付賣方按信用證條款所提示的匯票及其他單據,②開證行不能以買方與賣方之間的基礎合同糾紛為由而拒絕按信用證條款付款,①開證行不能以信用證的開立是由于申請人的欺詐,或以開證申請人未提供對價,或以開證申請人已無力贖單等理由,拒絕兌付受益人按信用證條款所簽發的匯票,④開證行不得以其對受益人的債權主張抵消權。最后就是開證行付款義務的具體內容,在規定的單據被提交給指定銀行或開證行并符合信用證要求的條件下,①對即期付款信用證,須即期付款,②對延期付款信用證,須依據信用證條款所確定的到期日付款,③對承兌信用證,須承兌受益人出具的以開證行為付款人的匯票,并于到期日付款,④對議付信用證,則支付信用證項下受益人出具的匯票或提交的單據,并不得向出票人或善意持票人追索。
4 信用證受益人欺詐的救濟——欺詐例外
信用證欺詐是信用證交易制度的副產品,如果完全改變這種制度安排將破壞信用證的付款迅疾性和確定性,動搖信用證交易的基礎。只有在受益人采取欺詐手段試圖騙取信用證款項時,才可以由開證行拒絕承兌或法院啟動信用證保全程序,排除獨立抽象性原則的適用,強制銀行停止付款行為,粉碎受益人或第三人的欺詐圖謀,即適用欺詐例外規則。
二、我國信用證受益人欺詐的司法實踐
對于此類案件的審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實體方面明確訴訟標的是基礎合同法律關系還是信用證法律關系,及應適用的法律規范及認定欺詐的標準,二是程序方面,確定當事人的訴訟法律地位,判斷法院的管轄權,固定證據及凍結信用證項下款項。在貿易實務中,受益人實施欺詐的方式主要有基礎合同欺詐和單據欺詐。
1 信用證受益人欺詐案件的訴訟類型
(1)受益人啟動的訴訟,該訴訟是依據信用證受益人與開證行之間的法律關系提起的。當開證行認為受益人可能存在欺詐行為時而拒付時,勢必涉及開證申請人的利益,可將其列為第三人。
(2)開證申請人對受益人提起訴訟,有關第三人的問題,《規定》第14條第2款已經明確:當事人以基礎交易欺詐為由起訴的,可以將與案件有關的開證行、議付行或者其他信用證法律關系的利害關系人列為第三人,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訴訟,人民法院也可以通知第三人參加訴訟。
(3)訴前保全問題。《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財產保全的規定,結合信用證糾紛的特殊情況,做了部分變通。在《規定》出臺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當事人稱謂錯誤,把保全申請人、被申請人稱為原告、被告。由于不是訴訟程序,因此稱謂有誤。譬如天津天大天財股份有限公司案;二是案件裁判沒有寫明采取保全措施的原因,直接裁定適用訴前保全措施,譬如浙江中大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案。《規定》對此做了明確,首先啟動該程序的主體是開證申請入、開證行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其次,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對該信用證糾紛享有管轄權,查明存在《規定》第8條的情形,不存在第10條的情形。
2 信用證受益人欺詐案件的管轄權
在基礎合同的買方/開證申請人提起的訴訟中,作為被告的基礎合同的賣方/受益人一般會依基礎合同的仲裁條款主張法院無管轄權。“天津天大天財股份有限公司”案一審首先將案件定性為信用證糾紛,同時認為適用欺詐例外須以基礎合同存在欺詐為前提,須將基礎合同糾紛與信用證法律關系糾紛合并審理,規避了基礎合同的仲裁條款。其次,信用證項下款項的付款地在中國,因此法院享有管轄權。“四川歐亞經貿總公司”案則認為,首先,基礎合同的仲裁條款約定不明確,可以排除,其次,基礎合同的買方已提起訴訟,賣方已應訴并作實體答辯,據民訴法相關規定,法院有管轄權。
《規定》第14條對此問題已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信用證欺詐案件過程中,必要時可以將信用證糾紛與基礎交易糾紛一并審理。
3 欺詐的認定標準
最有影響力的認定標準是“實質性”標準, 已被歐美普通法國家所認可。美國有官方評論總結了“實質性”的標準,“即只有在受益人沒有任何哪怕是似是而非的權利來期望獲得兌付或者沒有任何事實基礎來支持該獲得兌付的權利,或者受益人的支付要求沒有任何事實根據,或者受益人的行為破壞了整個交易以至于保證開證人義務的獨立性這一立法目的已經毫無意義,法院方可阻止付款”。
我國對實質性的認定標準一般集中于基礎合同欺詐和單據欺詐。因為信用證交易依附于基礎合同,單純的信用證交易欺詐是不可能的。韓國新湖商社訴四川歐亞經貿公司案(最高人民法院(2000)經終字第155號管轄權民事裁定案),確立了“如果基礎交易存在實質性欺詐,則可以構成信用證關系與基礎交易相獨立的例外”。“上海聯興進出口有限公司訴泰國森富企業有限公司以及上海龍富木業有限公司”案,“天津天大天財股份有限公司”等案都提到“實質性欺詐”應該存在于基礎合同中。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規定》的說明第4條:對于信用證欺詐問題,《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并未作出規定。這是一個法律問題,是留待各國國內法解決的問題。本《規定》則根據我國《民法通則》中確立的民事欺詐構成的法律原則,并參考其他國家判例在第8條中對信用證欺詐進行了描述,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存在信用證欺詐。受益人偽造單據或者提交記載內容虛假的單據;受益人惡意不交付貨物或者交付的貨物無價值,受益人和開證申請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單據,而沒有真實的基礎交易,其他進行信用證欺詐的情形。
4 欺詐的基本方式
(1)基礎合同欺詐。基礎合同的賣方/信用證受益人交付的貨物無價值,或者與要求的貨物在數量、質量上相差甚遠。
哈爾濱華龍交通建設有限公司訴中國光大銀行黑龍江分行案,認定如果只是基礎買賣合同履行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是不會影響當事人約定用于結算的信用證手段的,不能適用欺詐例外原則。法院對適用欺詐例外的態度十分省謹慎,因為當時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
此后,中國四川省峨眉山進出口公司訴韓國新湖商社案,信用證受益人不交付信用證項下貨物的全部,韓國中小企業銀行訴河北省保定市貿易進出口公司案部分交付貨物,但貨物令買方無法實現普遍公認的目的;天津天大天財股份有限公司案交付的貨物質量上相差甚遠,侵害了買方的利益,均構成信用證欺詐,漳州百佳實業有限公司訴新加坡來寶谷物有限公司案認定基礎合同的賣方交付無價值的貨物構成信用證欺詐,應適用“欺詐例外”規則,該案還提出了認定“貨物無價值”的證據,由進口方所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局出具的衛生證書,證明涉案貨物因為含有某種物質,被禁止進口。
上海聯興進出口有限公司訴泰國森富企業有限公司以及上海龍富木業有限公司案,確認了基礎交易中存在實質性欺詐可以構成信用證關系與基礎交易相獨立的例外,也給出了“實質性的”認定標準:即賣方/受益人向銀行提交的涉案單據與實際到貨相差甚遠,在該案中“相差甚遠”指貨物的數量和重量與單據上的差別很大。該案還認定如果基礎買賣合同是分批多次履行,之前的履行情況已被公安機關認定為利用合同詐騙,那么該涉案合同也存在實質性欺詐。
(2)單據欺詐。主要包括: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偽造的,受益人提交的單據確實是由應當出具單據的人出具,但在單據上面對某些內容進行了虛假的已載,譬如倒簽提單,受益人和開證申請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單據。
①偽造提單騙取貨款。偽造提單是信用證受益人欺詐的主要形式。受益人單獨或與相關人員共謀,偽造符合信用證要求的一種或幾種單據,而實際以偽劣貨物或根本無貨等方式實施單據欺詐,從開征行騙取信用證項下的款項,使進口商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的行為。韓國中小企業銀行訴連云港口福食品有限公司案,認定受益人發運偽劣貨物或根本不發運貨物,卻向銀行提示偽造的提單并要求兌付,目的就是偽造單據實施欺詐。荷蘭富通銀行訴中國農業銀行滿洲里銀行案,受益人一方面偽造信用證項下的單據,同時也沒有發運貨物,更是構成欺詐。福建輕工業產品進出口集團公司訴百利多國際有限公司和華藝貿易有限公司案,法院認定基礎合同的賣方和貿易委托合同的委托方串通,證據有:a 港監的記錄證明提單載明的船只從未進入所要求的港口,所以基礎合同的賣方并未發運貨物;b 貿易委托合同的委托方在無貨運抵,沒有收到貨物,卻出具“貨物收據”,因此是惡意串通,承運人本人沒有簽發涉案提單,也未授權他人簽發涉案提單,簽發涉案提單的公司并不存在。廈門象嶼保稅區中保物質進出口有限公司訴香港千金一國際有限公司、香港永威船務有限公司案,承運人的貨船在涉案時間里從未裝運過涉案提單上所載明的貨物,對欺詐的認定標準有借鑒意義。
②倒簽提單。倒簽提單指受益人為了達到單證相符的目的,在實際裝船日期遲于約定日期時要求承運人不按照實際情況簽發提單,從而符合信用證關于船期的規定。倒簽提單構成欺詐,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受益人倒簽提單;受益人倒簽提單主觀存在惡意或與承運人惡意串通倒簽提單;倒簽時間過長導致貨物嚴重遲延到港給買方造成損害;不屬于“倒簽提單欺詐例外”情況。法院在認定倒簽提單是否構成欺詐時,并不一刀切,而是區分倒簽提單的情況以及程度。西安市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案,就明確區分了在倒簽提單的情況下構成欺詐與不構成欺詐的標準,認為雖然倒簽海運提單,但在開證申請人/買方表示同意接受倒簽提單的情況下,與惡意倒簽提單構成欺詐的情形不同。看來倒簽提單是否構成欺詐似乎也有實質性的要求。
三、欺詐例外的例外
欺詐例外的例外是信用證獨立性的否定之否定,是對信用證獨立性的絕對保護。法院在審理信用證受益人欺詐案件時十分謹慎。為保證信用證的流通性,保護善意的支付對價的信用證交易參加人,即使存在信用證欺詐,但由于開證行或其指定人、授權人已經對外付款或者基于票據上的法律關系將來必須對外付款時,就適用欺詐例外的例外規則。
《規定》第10條列舉了信用證欺詐例外的例外的四種具體情形。在我國,受欺詐例外的例外規則保護的信用證交易參加人只包括,開證行及其指定人、授權人、保兌行及議付行。信用證交易參加入主觀上必須是善意的,并已經支付了對價,即已經付款、承兌或者議付,而且在付出對價前沒有得到有關信用證項下交付的單據是偽造的或實質上是欺詐事實的通知。這樣,又把信用證交易拉回到獨立性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