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常情況下,通貨通脹由經濟過熱引起,治理措施重點放在緊縮信貸、減緩經濟增速方面。而我國貨幣發行量已經有所節制,經濟增長幅度也在縮小,通脹卻在攀升,2008年5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表4月CPI指數上漲8.5%,比3月的8.3%,環比增長0.1%。此次我國發生的CPI指數上升與以往通脹不同,顯然我們還有疏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一是漲價中有合理因素,如農產品漲價;二是進口型通脹。三是與世界經濟接軌導致原來的價格體系轉化,新的與世界密切聯系的價格體系正在形成之中產生的價格波動、拉升,連帶滋生出泡沫。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給出一些應對性策略。
關鍵詞:中國通貨膨脹;原因;應對策略
一、近期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分析
1 對農產品、食品漲價因素分析
(1)農產品價格上漲存在合理性因素。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價格必然存在上漲動力。當前我國農產品價格漲價實際上存在合理性因素,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依靠科技和管理的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不大,提升速度也慢。經過一段時期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工業和服務業的差距就會顯現。而農業又是必不可少的經濟部門,為了維持其生存和發展,工業、服務業部門只能“讓渡收入”,將一部分收入轉移到農業部門,實現結構均衡的發展。進而這種收入轉移通常是通過兩條途徑傳導:一是漲價,二是財政補貼。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正是收入轉移機制自然地發生作用的結果,存在合理性、正當性,國家統計局5月12日公布4月份我國CPI指數,城市上漲8.1%,農村上漲9.3%,以及食品漲價22.1%,非食品漲價1.8%再次證明這一輪物價上漲,農村是主力,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是主流,如果扣除“三農”因素,我國物價水平基本處于正常狀態。
2008年4月30日世華財訊報道,我國農業部2008年4月調查,了解到農戶普遍反映當前物價水平與2007年初比雞苗、飼料、煤炭和人工成本上漲幅度較大。養雞戶方東明反映,大肉食雞苗價格由2007年3月份的4.05元上漲為2008年同期的5.15元,飼料由原先的90元/袋上漲為116元/袋,人工費由原先的30元/天/人上漲為40元,煤炭由550元/噸上漲為650元/噸。一只雞的生產成本比上年度增加了5.67元,增幅為29.73%。但是雞的銷售收入由20.37元上漲為2008年的25.75元,只上漲26.41%。養雞農民的純利潤比2007年反而減少0.29元。方東明稱,盡管2007年以來雞肉價格上漲很大,但是養雞的利潤在下降。
顯然,如果對此采取“強迫措施”壓低農產品價格,等于讓農民以低于成本價格生產農產品,這會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可能造成農產品進一步短缺,價格出現新一輪上漲。何況,這幾年我國政府一直實行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類似手段可能對此形成相互抵消的矛盾。
(2)人工成本、資源成本、環境成本上漲存在合理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因素。但是從2004年起我國珠江三角地區企業招工開始遇到困難,不久擴大到長三角等地區。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如果按照男性15-64歲而女性為15-59歲的標準來衡量勞動年齡人口的話,到2010年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將開始下降,或者說增量為負值。而實際上從2007年開始我國新增勞動力數量已有較大幅度的降低。民工荒現象就是對這一事實的真實反映。其結果導致農民工收入增加。根據中國社科院在農村固定觀察點的系統調查,2003-2005年,農戶家庭經營雇工平均工資由560元/月提高到658元/月,增長了17.5%。同樣2005年以來我國水、電、煤及用于環保的費用都在大幅上漲,都增加了企業成本、費用,由此引發的漲價也帶有合理性。
(3)采取簡單、粗放的方式,試圖以行政干預和增加供給的方法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漲,缺乏可操作性。實際上農產品養殖、加工、流通各環節的企業、個體經營單位相互競爭都非常激烈,沒有暴利,漲價是其無奈的選擇,而不是集體哄抬,對此不宜采取強行抑制政策。
相比之下以增加補貼的方式增加供給,達到降價目的也許更加合理一些。
2 對進口型通脹的分析
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超常增長,進口規模已經占到國民經濟約三成,而初級產品進口規模增加更快,隨著初級品進口價格飛漲引發通脹影響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根據我國海關統計,從2002—2003年間我國外貿進口原油,礦石等初級品價格開始上漲,例如原油價格2003年比上年漲價18.0%,鐵礦石漲價32.3%,銅礦砂漲價23.4%。2004—2005年漲價勢頭擴大到進口的農林牧漁產品。這期間我國進口產品大幅漲價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漲價因素傳導至國內產業鏈上游、中游,基本上就會被我國企業內部降低成本消化掉,進口漲價對國內經濟影響基本上停留在生產資料階段,消費物價雖一度上升在3%—5%之間,對經濟影響基本處于溫和狀態。
然而隨著國內企業降低成本潛力逐漸用盡,進口漲價開始滲透到產業末端,至家庭消費領域。2007年5月我國CPI指數開始關聯性上揚,越過警戒線,達到3.4%,9月以美元貶值為背景農林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進口分別漲價20.2%、16.3%和4.9%,CPI指數也升至6.2%,12月上述三類產品分別漲價20.8%、42.5%及14.2%,而2008年1月CPI也升到7.1%。具體到一些主要的進口產品,漲價情況更加嚴重。如2008年1-3月我國進口玉米同比漲價53.6%,原油漲價69.1%。成品油漲價40.5%等,同期我國CPI指數也同步上揚。國際市場漲價與國內通脹之間已經形成某種關聯性互動關系。按照我國進口貿易規模和漲價幅度相略估計,2007年我國CPI漲價4.8%中約有50%-60%因素,即其中有2.4-3.3個百分點是由進口拉開(注:由于統計資料不系統,口徑不一致,導致換算、推演出的結果粗略,但不影響基本結論)。同樣推算2008年3月CPI漲價8.3%,其中進口因素拉升了50%以上,可見進口產品漲價對國內物價影響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
3 與世界經濟接軌造成的漲價路徑分析
我國經濟不僅通過對外貿易而還通過外資連接著國際市場。大量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投資,作為其全球化配置資源的重要環節,而在中國經營已成為其實行全球化經營戰略一個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講,外資企業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渠道更廣泛,更通暢,也更頻繁。而開放型的中國經濟價格體系也在開放、包容,向著國際化水準看齊。
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07年我國吸引外商投資企業累計達到32萬家,存量資產達到2925.59億美元,創造就業2800萬人,2006年外商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04%,工業增加值占28.3%,繳納各種稅收占21.19%。這些外商投資企業經營范圍廣,涉及產業鏈達到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其頻繁地調動內外資源和交流內外價格信息,使用的資產和商品價值國際評估方法,必然對我國原來處于相對封閉狀態的存量資產和商品價格體系造成重大沖擊,舊的價格體系正在瓦解、崩潰,而新的體系尚在形成過程中,由此造成我國物價水平向國際水平看齊,必然大幅拉升。
(1)就房地產來看,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國際一流金融機構投資人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都市,帶動這些都市向著國際化方向發展,同時也將這些大都市城市不動產價格大幅拉升,迅速向國際水平靠攏。1998年我國開始實行住房改革,住宅建設走向商品化,價格走向市場化,與外商入駐拉動兩者力量匯集成一體,帶動我國不動產價格體系最早與國際接軌,在拉升我國高端房地產需求的同時也造成了供應過剩,滋生了泡沫。
(2)受房地產業影響,近年來我國企業不動產價格評估也大幅提高,企業營業外收入、營業外盈利大幅增加。特別是我國上市公司購地、占地優勢更加明顯,相應地利潤增加也最多,資產價格走高進而帶動我國股市2007年滋生出泡沫。
(3)外資企業對經營管理、人才、無形資產的評價與國內原有評價存在本質不同,影響十分巨大。我國人工成本價格體系中不僅農民工而且以外企白領、軟件工程師、金融業白領及企業高管為“領頭羊”的高級人才收入也有成倍增加,少數突出人才收入以數量級水平提高。有證券公司研究報告顯示,上市公司2006年、2007年人工成本分別上漲11.52%和19.43%。我國人工成本價格體系與國際接軌后,既有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的超高端,也有世界一流、中流乃至末流收入水平,形成世界罕見的大差距開放型價格體系。
不僅如此,過去以研發技術成果為代表,在我國對無形資產普遍不予承認。隨著國際評估方法引進和外資企業影響擴大,我國不僅承認了無形資產價值,而且其交易價格也在大幅上揚,在向國際水平看齊,形成了我國新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價格體系。
以上對我國企業不動產、無形資產和人才的價值評估也必然影響到產品價格的提高。這類因素引發漲價既包含有合理成份,也存在一定泡沫。
二、我國應對通貨膨脹的策略
鑒于我國通脹屬于長期性、全球性問題,根源在于資源和能源緊缺,供給面臨長期性嚴重不足等問題,就會醒悟到控制資源性、能源產品價格上漲,甚至不惜實施價格管制、財政補貼等措施不僅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造成價格洼地,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間接補貼出口,間接“贊助”初級品出口商,并且一旦超出財力,我國經濟將可能陷入滯脹局面,重蹈美國覆轍,后果不堪設想。我國應盡早從戰略角度考量,重新審視當前國內外經濟大局,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制定宏觀調控目標體系,建議將核心目標確立為保持國民經濟增長9%—10%。
第二,將治理通脹置于重要位置,以確保核心目標為前提,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人民幣匯率政策,抑制通脹。
第三,逐漸有序地放寬包括對成品油、電價在內的價格管制政策,讓其隨市場波動,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接軌,由市場經濟機制發揮主調節作用。
第四,增加末端、低端階層收入水平,直接補貼漲價受害最多和較多階層,以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
第五,重新審視發展高能耗產業的政策,在確保產業安全前提下主動收縮如石化、有色金屬冶煉、鋼鐵等一些高能耗產業的發展,適當利用國際分工體系,提倡以國際委托加工方式增加進口比重。
第六,從根本上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我國首先應從戰略高度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支持技術研發和扶植產業發展的措施,盡快提高如水利、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發電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其次應積極發展核能發電,大幅提高核能發電比重,從根本上改善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過于依賴煤炭,二次能源消費過于依賴火電的結構。
第七,大幅提高資源、能源開發稅,出臺燃油稅,以稅收形式抬高資源和能源價格,迫使人們節約使用。
第八,明確界定我國礦產資源所有權。目前我國礦產資源存在著亂開采,浪費多,安全性差,所有權益得不到保證,財富嚴重流失等嚴重問題,其根源就在于產權不清晰。只有實現產權清晰,開采企業才能高效開采資源,國家和民眾才能享受到應有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