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的競爭焦點是人才資源,而決定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關鍵在于教育。對于有著9億農村人口的中國來說,農村教育狀況關系整個國家的未來,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農村教育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隨著財政體制和農村經濟狀況的變化,農村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嚴重的困難。本文從農村教育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當前農村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克服困難的建議等方面對中國農村教育略做探索。
一、農村教育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1 農村教育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重要的人力資本。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低水平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必須經過長期的、持續性的增長才能實現經濟的繁榮,這又有賴于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即制度和人力資本。中國過去30余年,制度變革帶來了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顯著改善,促進了我國比較優勢的發揮,增加了人力資本積累,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我國仍處于轉型經濟時期,制度變革遠未結束,走向一體化的市場經濟還有很長的路,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有待提高,因而,制度變革和人力資本在未來仍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中國有著13億人口,其中9億在農村,要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強勁源泉,農村教育至關重要。若農村人口素質低下,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那么我國人口優勢就會變為人口壓力,經濟就不可能得到較快發展,現代學校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勞動者創造力的關鍵。“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通過教育,可提高廣大農村勞動者的技巧,靈敏度和熱練程度,把簡單勞動力加工訓練成復雜的專門的勞動力。
2 農村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許多學者進一步提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農村教育將決定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當前,中國農村創收能力偏弱、勞動力過剩。一方面。加強農村教育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或高層次產業轉移,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學說和以羅墨、盧卡斯為代表的學者的新增長理論,教育對經濟增長和教育對象家庭收入有著重要的作用。有關機構指出,勞動力受教育培訓時間平均每提高一年,可使農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可促使近190萬剩余勞動力向高層次產業轉移,促進農村現代化進程。
二、農村教育的現狀
農村教育既是農村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發展狀況的重要表征。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農村教育進步了,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財政體制與農村經濟狀況的變化,農村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面臨經費巨缺的困難,城鄉教育與知識差距加大。這不僅影響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更將影響社會的公正與穩定乃至現代化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是當務之急。
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5%,人口素質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億,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7.2%,每萬人口大學生數為4名,平均文化程度為4年,這是現代化進程的沉重包袱。所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既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影響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戰略性任務。
農村基礎教育是中國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全國普及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實現程度。2000年全國小學在校生數130132548人,其中城市18166507人,縣鎮26928904人,農村8503 7183人,分別占13.96%,20.69%,65.35%。初中在校生61676458人,其中城市10346351人,縣鎮17045443人。農村34284664人,分別占16.78%,27.64%,55.59%。如果從教育民主化的要求來看,沒有農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實現中國教育的公平原則,更談不上教育的現代化。
農村普及教育正在全面展開。從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公布到2000年,全國有2410多個縣通過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驗收,人口覆蓋率達到85%,扣除城市人口,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地區的覆蓋人口也達到54%左右,普及教育對農村社會起了動員作用,為農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初步形成,并對普及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保證與推動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規定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調動了地方政府主要是縣鄉兩級政府的積極性。過去提倡的“人民教育人民辦”,實際上是“人民教育農民辦”,縣級以上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主要承擔了城市的教育投入,而農村教育經費則主要落到了縣級以下政府和農民身上。
農村已經實現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還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其中還存在一些“水分”,而城鄉的差距擴大正在加劇,是一個嚴峻的現實。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只有約40%的小學和50%的初中達到了原國家教委規定的實驗儀器和圖書配備的標準。在有些城市投入上億建設所謂“標致性學校”或“示范性學校”的同時,鄉村學校卻在危房里上課;城市學校建設超標準的健身房等豪華設施,而不少鄉村學校的學生買不起書本,教師得不到教學材料。當然,這些是現階段城鄉差距的反映,但教育體制和政策在緩和還是加劇此差距上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當前我國農村教育面臨的問題
對農村經濟的優先處理會產生大量成本,原本成熟的均衡體系經濟慣性都會由于考慮到農村問題有所破壞和停滯,而農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在長期會大大推動經濟發展。矛盾在于今天的投入對于多年后換來的經濟發展孰大孰小。另外,多年后中國是否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那時農村教育的正向影響是會將經濟帶上一個新的“J”型曲線,還是會導致過度膨脹?這些問題在去年到今年的通貨膨脹的沖擊下,原有的結論是否先要有所更正呢?
1 教育方向定位不準。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把升學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不僅偏重于應試教育,學科結構也嚴重失街。學生除了文化課外,德、智、體,美,勞得不到全面發展,學校和家長往往只關注優秀學生。同時,在國家實行高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下,由于農村學校在辦學硬件等方面的天然劣勢,農村學生大學入學率只有城市學生的十幾分之一,大多數農村學生苦讀之后只能回鄉務農。由于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脫離農村生活,回鄉的學生普遍缺乏生活技能,不能很快地融入當地的經濟生活,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2 老師結構性短缺較為嚴重。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良好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隨著城鄉差距拉大,大城市、中心城市、縣城、鄉鎮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條件懸殊,造成農村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逐級向上流動,中西部城市的教師向沿海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動,縣城的教師向中心城市流動,鄉鎮的教師向縣城流動,造成山區鄉鎮教師嚴重不足,同時,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局限,愿意進入鄉鎮教學的畢業生進不宋,加之適齡入學兒童的減少,不少鄉鎮小學每個年級只有一兩個教學班,按照一個教師擔任若干學生教學的人事編制,一些農村學校老師數只有幾個。導致一些老師什么課程都教,很難保證教學的質量。并且在既有的老師中,還有一部分是高中畢業或非師范畢業生構成的“代課老師”群體。
3 輟學率呈上升趨勢。一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特別是高等教育培養承擔方式改革的深入,教育費用不斷上漲,教育支出成為了普通家庭最大的支出,廣大農村家庭收入仍然較低,自費上大學仍然遙不可及。這導致一些孩子不得不輟學,無法圓他們的大學夢。當前大學生自主擇業,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農村孩子受成長環境、教育方式、家庭文化背景等的影響,就業競爭力相對于城市孩子較弱,如此一來,那些背負著很大債務上大學的農村孩子,相對而言就有較高的教育投資風險,一旦無法就業,就意味著給本不富裕的家庭經濟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農村教育定位于脫離農村,導致學了知識在農村基本沒有什么用處,使得農村“讀書無用論”重新回潮。同時,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造成了打工浪潮,一些工廠僅僅初中畢業的招聘要求使很多農村孩子和家長看到了一個所謂“生存的標準”,十四五歲的孩子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已成為農村主要的趨勢。
四、我國農村教育應堅持的方向
1 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在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做的預測中,小學教育的投資回報率為35%,中學教育的投資回報串為20%,高等教育15%,教育回報隨著教育層次的上升而遞減,越是基礎的教育越有高的回報率。據此,國家應堅持對基礎教育的投資,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在教育經費中的比例。另外。政府應提升教育經費統籌層次,防止因統籌層次太低、各鄉鎮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太大而導致教育經費不能保證的情形,應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以落后地區為先,同時創新教育融資制度,使教育融資多樣化,確保農村教育經費充足到位。
2 堅持農村教育的特色化。一是要改變一刀切設置基礎教育課程的模型,在農村學校可因地制宜針對農村經濟設置一些課程;二是大力興辦針對農村學生和農村產業的職業教育,健全農村國民教育體系,加大成人教育、相關專業培訓等繼續教育,將農村中各個層面的勞動者納入農村教育體系,三是設立農村型高校,研究在農村現行體制下如何創新發展農村經濟。
3 加強農村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建立教育資源進退機制,嚴格教師資格制度,建立教師考評清退機制,保證農村教師隊伍質量;二是實行大學教育組織布局一體化,鼓勵部分師范大學生下鄉從教,更大地發揮大學教育的正外部效應,三是在教師職稱評定等方面加入鄉鎮從教、支教年限等內容,建立城鄉、各校教師定期輪流或巡回執教制度,使落后地區的學生得到高品質師資的熏陶和啟發,四是加大農村教師工資待遇,設立教師工資專戶,建立教師工資上級財政保障制度,使農村學校留得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