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虎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句話對美國大選同樣適用。
“美國大選,人比政策更重要”。這句話是里根時期的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弗蘭克·法蘭科夫說的,而中國網(wǎng)上也流傳“不怕虎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以這兩句名言來觀察美國大選頗有指導意義。
美國社會前不久流傳兩對黃金搭檔:奧巴馬、希拉里對麥凱恩、賴斯。雖然這種可能性已經(jīng)微乎其微,但可以明顯看出,挑選搭檔是非常關(guān)鍵的。就像美國電視劇《越獄》那樣,當邁克處于絕境之時,總是能夠逢兇化吉,因為他有一個很好的黃金團隊。
搭檔選錯,滿盤皆輸

不恰當?shù)倪x擇也會給競選帶來危機。1972年,來自南達科他州的參議員喬治·麥戈文在與尼克松的較量中輸?shù)靡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搭檔的選擇。
當時,麥戈文堪稱不折不扣的“黑馬”,但在宣布競選時知名度卻很低,因而在選擇搭檔的過程中非常慎重。他的手下提出了39位“候選搭檔”。左思右想,麥戈文準備選用來自密蘇里州的參議員伊格爾頓。后者也確實與麥戈文很搭配:來自邊疆州、有藍領(lǐng)支持、經(jīng)驗老道,是很能幫麥戈文搶分的人。但在一些人的勸說下,麥戈文最終放棄了伊格爾頓,選擇了駐法大使施萊弗,結(jié)果引起了支持者強烈的不滿,許多人都對他的猶豫不決、動搖不定的做法表示失望,最終流失了大量選票。不過,尼克松的搭檔也不怎么樣,阿格紐在出任副總統(tǒng)后不久便因丑聞辭職了。
團結(jié)的象征也往往是選擇搭檔的出發(fā)點。在民主黨的競選歷史上,有過不少內(nèi)部相互殘殺而最終導致競選失敗的情況。例如1980年,吉米·卡特和特德·肯尼迪之間的爭斗,結(jié)果是將白宮寶座拱手送給了羅納德·里根。不過,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上看,2004年克里選擇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愛德華茲作為搭檔,便很為媒體稱道。而今,奧巴馬與麥凱恩都面臨相似的選擇。尤其是奧巴馬,在與希拉里苦戰(zhàn)數(shù)月后,怎樣考慮搭檔問題頗受矚目。如果能選擇希拉里和愛德華茲,便有了一定意義上的團結(jié)概念。
希拉里和賴斯,副總統(tǒng)?
希拉里若能放下身段,當奧巴馬的競選搭檔,則可望增加民主黨勝算的機會。因為,兩人的擁躉涇渭分明,希拉里贏得了女性、低收入、低學歷的藍領(lǐng)白人、小城鎮(zhèn)居民、拉美裔移民等支持,而奧巴馬的主要支持者則為非洲裔、年輕人、高學歷者。所以兩人若能攜手競選,有互補之利。
那邊廂,麥凱恩已篤定獲共和黨提名,但副總統(tǒng)人選尚未確定,日前傳出現(xiàn)任非洲裔女國務卿賴斯有興趣,唯麥凱恩不置可否,只說賴斯很能干,不過尚未接到她提出搭檔要求。麥凱恩─賴斯搭配,看來是理想配對,麥凱恩年紀大,71歲,賴斯53歲,兩人正好互補,有利于爭取不同年齡階層的選民。賴斯是有名的才女,38歲已經(jīng)是斯坦福大學的正教授,年紀輕輕已任斯坦福的教務長,在學術(shù)界赫赫有名,她的鋼琴造詣達專業(yè)水平,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曾邀她同臺演出,極獲好評。其政治生涯始于老布什年代,是當時國家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的得力助手,她是蘇聯(lián)及東歐問題專家,俄文極為了得,老布什年代即與蘇聯(lián)領(lǐng)袖葉利欽及戈爾巴喬夫等交手,令這些政壇巨人嘆服。
但說實話,雖然兩位女巨頭名聲顯赫,但奧巴馬和麥凱恩對她們的興趣實在是提不起來,這又是為何呢?
互補的學問
候選人對競選搭檔的選擇是很有學問的,互補性是非常重要的考慮。一般來說,如果總統(tǒng)候選人來自北方,他會傾向于選擇來自南方的政治家做搭檔;如果他來自農(nóng)業(yè)州,則可能會選擇來自工業(yè)州或有大城市背景的競選伙伴;而執(zhí)政經(jīng)驗不足的候選人,則可能選擇擔任過國會議員,甚至內(nèi)閣成員的政治家。
以2004年大選為例,當時作為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克里,之所以選擇愛德華茲,就在于后者的許多長處都可以彌補他的不足,或者說可以加強民主黨的競選聲勢。愛德華茲年輕,相貌英俊,具有魅力,又很會講話,很能爭取民心。更重要的是,愛德華茲一直都有一個旗幟鮮明的競選主題,那就是他認為美國實質(zhì)上已經(jīng)分裂為兩個不同的美國——富人的美國和窮人的美國。
愛德華茲的南方背景也很重要。熟悉美國政治的人都知道,近年來,美國南方在政治傾向上日益偏向共和黨,在2000年的總統(tǒng)選舉中,小布什就幾乎拿下了美國南方所有的州。這也促使民主黨的政治家們重新考慮選舉策略。
這種情形在美國歷史上屢見不鮮。1960年,民主黨人肯尼迪初選勝出后,他便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他的老對手林登·約翰遜作為他的競選搭檔。當時很多人都表示難以理解,但事實證明,肯尼迪的決定是對的。約翰遜的加盟,不僅使整個競選過程充滿活力,也使肯尼迪在南方獲得了巨大成功。相反,尼克松所選擇的亨利·洛奇卻未能為共和黨贏得更多的選票。
年齡上的互補也很重要。1980年,高齡的里根初選勝出后,他選擇了年僅56歲的喬治·布什,其中年齡便是一項考慮。而今,71歲的麥凱恩也很有可能挑選一位年輕的副手,用西方媒體的話說,“為預防自己出現(xiàn)健康問題而留個備用胎”。
鑒于美國目前面臨的復雜經(jīng)濟形勢,為了更具實戰(zhàn)能力,無論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都有可能選擇來自地方的政治家作為搭檔。據(jù)悉,日前麥凱恩已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亞利桑那邀請了3位可能成為自己競選搭檔的人到家中燒烤,無獨有偶,他們都是州長:前馬塞諸塞州州長羅姆尼、路易斯安那州州長金達爾和佛羅里達州州長克里斯特。
這也正是此番大選的微妙之處。無論是民主黨初選的激烈碰撞,還是接下來奧巴馬與麥凱恩的搏殺,都是發(fā)生在參議員之間,這與以往有很大不同。過去幾次大選的總統(tǒng)候選人中,一般都會有當政的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或來自地方的州長,他們大都具有獨當一面的執(zhí)政經(jīng)歷。從這種意義上說,奧巴馬和麥凱恩,都有可能考慮選擇那些具有執(zhí)政經(jīng)驗的人作為搭檔。
經(jīng)驗和人脈也是重要的考慮。對此,小布什深有感觸。2000年大選期間,迪克·切尼的加盟就為布什的競選增勢不少。切尼屬于美國政府內(nèi)部的保守主義和“鷹派”的“領(lǐng)頭人物”,并且擅長政治謀劃,闖蕩華盛頓多年也積累下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人脈,他的到來對小布什影響巨大。而布什也確實對他非常信賴,在入主白宮后,給了切尼巨大的權(quán)力,使后者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權(quán)勢的副總統(tǒng)之一。
參照以上的搭檔條件,希拉里和賴斯基本上沒戲,因為奧巴馬想突出自己的治國手段,尤其是在經(jīng)濟上的能力,這點希拉里根本幫不上什么忙;而麥凱恩對賴斯愛理不理,是因為賴斯這個人與布什走得太近,他不想淪為布什的影子,更不想被副總統(tǒng)遮住了自己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