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隱私的人肉搜索,其實只是“智能搜索引擎”中的個別分支。他們搜索完全為了興趣,甚至是好奇。對待這伙高舉“道德旗幟”的人肉搜索“草莽英雄”,抵制,還是招安?是個問題。
他們為什么要人肉搜索?
“貓撲”論壇最先對人肉搜索采取了“招安政策”,而“貓撲”又恰恰是人肉搜索在中國的發源之地。準備回答問題的人,可以得到提問者“懸賞”的虛擬貨幣——“貓撲幣”。“貓撲”論壇也希望通過此手段來凈化人肉搜索的“隊伍”,引導人肉搜索的“道德”取向,不再發生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問題。
“鎖骨”是“貓撲賞金獵人工會”的一位新“獵人”,擅長音樂、電影類的信息搜尋。他有自己的工作,每天上班一打開電腦,就會進入“貓撲人肉搜索”欄目,看有沒有自己能幫上忙的。他基本代表了現今人肉搜索客們的身份:上班族或是學生,搜索,完全是出于興趣甚至是好奇,并沒有任何商業利益,也無專業背景。
在“die豹事件”之后,一位曾參加人肉搜索的網友說:“無論后果如何,請你相信,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這是內疚的表現嗎?
“貓撲”人肉搜索招聘“賞金獵人”的志愿者在兩三周內就達到500多人,他們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和關系網,可能遍布中國任何一個角落,卻為同一個目標聚集在一起——人肉搜索。
但是,處于游離狀態的“人肉搜索”者很難做到有組織、有紀律,他們以大多數網民的好惡來判斷是否發出“通緝令”。而競爭激烈的“人肉搜索引擎”網站,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點擊率,則大多會抱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態,無法真正杜絕侵權甚至網絡暴力的出現。
惹不起,只能躲
《中國青年報》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491名調查對象中,79.9%的人認為人肉搜索應該受到規范,65.5%的人認為,人肉搜索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發泄渠道和報復窗口;而64.6%的人認為侵犯了個人隱私;而20.1%的人擔心自己會成為搜索目標。
北師大副教授夏揚建議在搜索過程中施行網絡實名制。他指出,人肉搜索在中國也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某種情況下,人肉搜索還可以成為監控社會的機制,比如‘周老虎’事件。”他說。
社會學家于海則認為,執行“人肉搜索”的“網絡偵探”們往往是借著“行善、尋找真相”的名義去追究別人的過錯,卻在這一過程中越過了道德界限,其性質類似于“執行一種私刑”,從而違反了另一種更大的正義。
在把網民選為年度風云人物時,《時代》周刊意味深長地在封面上放了一面如鏡的屏幕。不言而喻,在網絡中,任何人都會現出真身,無法隱藏。如果不想被人肉搜索,就要在網絡中謹慎言行,莫留下把柄。人肉搜索的出現,宣告了網絡是不負責任的發泄筒的時代或將宣告終結。
追尋真相與正義,是人肉搜索最原始和強大的動力。正是這一質樸的訴求,在無數網民日以繼夜的努力下,一些公共事件的真相被迅速而有力地揭開,因此我們見證了“周老虎”的倒下。可惜,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人肉搜索”突破公眾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領域,憤怒的群情以道德高地之優勢撲向私人空間和現實生活。“貞節牌坊”、“公審游街”、“私刑”等古老而野蠻的道德審判,披上高科技的數字外衣復活且壯大。
“世界會好嗎?”,這個梁漱溟終其一生無法釋懷的追問,今天同樣擺在了我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