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官雖然逐漸克服了1962年對華戰爭失利帶來的綜合癥,但是在印度官兵中,那種把中國看成是敵手關系的感覺依然揮之不去。
6月25日到7月7日,一支完全由印度軍人組織的“探險隊”,到達中印實際控制線附近的克哈特嶺冰川,通過所謂“探險”活動來“宣示主權”。
克哈特嶺冰川海拔高度為4717米,是巴希蘭格納河的發源地,周圍被許多海拔6500米到7000米的雪山環繞。該冰川位于印度與中國尚有爭議的邊界實際控制線附近。
此番到克哈特嶺冰川的探險隊員是從印度15個機械化特種步兵團中精心選拔的,包括2名高級軍官、2名初級軍官和8名特種兵。為了應付克哈特嶺冰川附近的險惡環境,順利完成探險重任,印度將這批特種兵送到印度著名的尼赫魯登山研究所進行了數月的登山培訓。

印度與中國誤解難消
與印度“宣誓主權”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是,6月18日,《印度時報》、《印度快報》等媒體不約而同地披露“驚人消息”,中國邊防軍“入侵”印度領土。
這些媒體的說法是,遭中國邊防軍“入侵”的是印度錫金地區的“手指狀”邊境。當時中國邊防軍乘坐“多輛新型裝甲戰車”駛入該地區約1公里。印度軍隊立即出動準備應對,但中國邊防軍“立即逃離”。印度軍隊緊追不舍,直至中國邊防軍“逃回”自己的營地。
此事經過印度多家媒體炒作后,引起了國防部的警覺,針對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軍方發言人表示,由于中印邊境長達4057公里,加上邊境地區地勢相當復雜,因此,兩國軍人相互無意“越界”是“家常便飯”,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
但印度的報紙似乎找到了興奮點,《印度時報》煽風點火地分析,中國的“入侵”舉動可能是中國設法讓印度忙得團團轉的策略的一部分。“盡管北京讓中印外交渠道保持開通,但與此同時,它不斷發難,讓印度處于緊張狀態。當然,它還靜靜地支持印度周邊地區并不安分的勢力,保持戰略緊張。”
印軍難徹底走出戰敗陰影
事實上,隨著中印兩個亞洲大國經濟快速發展,兩個國家都更加珍惜雙邊的和平環境,雙方也在努力地改善雙邊關系。
中國駐印度大使張炎不久前在香港公開表示,中國理解并支持印度欲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愿望。而且,中印兩軍的交往也日益頻繁,去年12月,中印陸軍曾在中國云南舉行首次聯合反恐訓練。而且在邊境地區,自從20世紀90年代兩國政府簽署有關協議后,雙方一直相安無事。中印邊防軍之間,一方歡度節日,另一方一定會表示祝賀,這樣的習慣已經保持很多年了。
印度尼赫魯大學的謝鋼表示,隨著印度國防預算費用不斷增加,印度軍隊的常規和戰略武器都在不斷現代化,印度軍官雖然逐漸克服了1962年對華戰爭失利帶來的綜合癥,但是在印度官兵中,那種把中國看成是敵手關系的感覺依然揮之不去。
正因為如此,才會在中印兩軍不斷接近的同時,不時地聽到雜音,這種雜音有時是印度軍方通過媒體表達,有時則是軍方否認而被媒體炒作放大。當中包括:“中國軍隊‘侵入’印度邊境”;“中國的深海計劃挑戰印度洋”等。
印度一位退休的“鷹派”空軍上將對中國說:“我非常主張中印友好,也很歡迎中印軍隊之間進行各種接觸。但是,作為軍人,我們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