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碩士,原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因上書朱镕基總理言:“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而成為“中國最著名的鄉黨委書記”,后辭職。曾任《中國改革》雜志農村版副主編,現為河北大學教授、香港慈善組織“樂施會”顧問,“三農”問題研究專家。
應“看世界大講壇”邀請,李昌平教授于7月4日至6日在廣東佛山、東莞、南海等地作精彩演講。
李昌平博客: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38
災后重建警惕滋生腐敗
地震之后,各界捐款已經超過了500億元,但災后重建的需要肯定會超過這個數字。僅我所工作的香港樂施會,20天內就在香港籌集到了1億多元。災害很快就會過去,我們是否能夠讓人們在賑災中所表現出來的大善大愛留下來呢?
先說我的兩次親身經歷。1996年某縣發洪水,60萬人痛失家園,省委書記失聲痛哭,并號召舉全省之力賑災。但是,受災群眾僅僅得到了少量的衣被、藥品和食品,政府的開倉放糧變成了“開倉借糧”,受災群眾必須在第二年連本帶利歸還。中央與地方各撥款多少是非公開的,只有少數人知道??蔀暮χ竽?,很多單位都換了新車新房。救災民實際上變成了救“災官”。

1998年長江大洪水,我當時就在堤上,重建時我又是工作組長。那次政府確實做得不錯,很得民心。但災后變化最大的是哪里呢?縣賓館升級了,縣委、縣政府辦公樓翻修了,干部的住房面積擴大了,甚至連最窮的婦聯、共青團都換了新車。有些政府部門盜用受災群眾的名義去冒領救災款,是很普遍的現象。把各界捐款用作行政開支,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的壟斷式慈善
我覺得,公務員隊伍借救災來提高福利不是個別現象。本來損失100萬元,就上報1000萬元,給受災群眾一些,自己留一些。如果你不這么做,當地人甚至會說你不是個好干部,沒本事。這種現象是由社會原因造成的:
一、中國的壟斷式慈善,你捐款只能捐給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紅會和慈善總會給地方政府捐款之后,從來不會追究錢的花法。沒有問責問題,為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
二、很多單位的捐款具有行政性質,捐款數目多少與官階大小相掛鉤,你不能比領導多捐。捐款就變成各地政府或單位對口援助的款項了,并不是直接到受災群眾的手里,使用得不到監督,也不給捐款人反饋,也沒人過問,你敢不相信政府和領導嗎?
三、政府撥款與私人捐款并沒有嚴格區分開來,都由政府統籌使用,魚目混珠。為救災資金的挪用提供了便利。
四、在救災資金的使用中,并沒有強調受災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受災群眾連參與權都沒有。所以,腐敗在所難免。大災來臨時大家眾志成城,災后重建時卻腐敗嚴重,我是有親身經歷的。
1998年大洪水之后的長江干堤加固工程,政府財政撥款鏟1立方米土方是12元,層層轉包,等轉包到農民手中時,每立方米土方就只剩3.6元。國家重點工程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結果有人把這事上報了,政府下令查??h里的干部就開始想辦法討好紀委和檢察院,大災前紀委和檢察院的辦公條件是縣里最破的,結果大災后躍升至全縣最好的。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災后重建必須要完善制度,甚至立法。
“貓膩”讓捐款者有錢不敢捐
這次汶川地震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全世界華人所表現出的大善大愛。但是,災難過后,人的私心就會荒草一樣地瘋長,會蠶食掉大善大愛。當然,現在有網絡的監管,有審計署的審計,我相信我們的災后重建會好很多,但仍有問題。
比如,救災機構不夠專業。浪費很嚴重,純凈水用來洗手、洗腳,而最缺乏的女性用品卻占捐助物資中很少的比例。
我同事在災區,講起賑災補償的問題。我主張一致原則,無論你損失3萬還是30萬,都要補償同樣的數額,捐款人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捐款在災區造成“貧富差距”。但是當地爭論很嚴重,結果還是按照貧富區別補償了。這個標準誰來決定呢?當地官員,因為官員錢多,他們收到的補償也多。人的“私”和“惡”就表現出來了。
這對捐款人是很大的傷害,也不會再有人愿意捐款了。如果很多社會體制不改革,我們就會對很多事情熟視無睹,大善大愛無法表現出來。我們很想幫助人,但是總怕自己的錢被揮霍,所以就不愿意捐錢。
怎么創新體制呢?我曾在體制內干了很多年,上邊來檢查衛生城市,城建部門就用卡車沿街“撿”那些乞丐、流浪漢,就成了“文明城市”。前年,北京西客站,一個老奶奶病了幾天沒人管,身下一攤血,死在那里。學校組織孩子捐款,孩子不賺錢,但是媽媽怕孩子被人笑話,就不能少捐,甚至把捐款當成擺闊。這種下指標式的捐款,并不是真愛,也不是真善,是你逼著他愛,逼著他善。
香港的小學生并不捐款,而是背著善款箱上街募捐。他把一個樂施會的標志貼在叔叔身上,叔叔就會捐款。小孩并不創造財富,但可以有力出力。領導號召的下指標捐款,也是下計劃的捐款,不是真愛真善。員工應該自己去尋找信得過的慈善單位,多少不必顯擺,更沒必要張榜公布。有錢多捐,沒錢有時間可以去做義工,沒錢沒時間可以去獻血。
社會組織有競爭,社會才和諧

對他人的苦難熟視無睹,并非是因為中國人天生就自私、惡毒,而是在社會發展體制上有欠缺,使得人們無法自由表達內心的真愛真善。該怎樣改革社會體制呢?
首先,中國應建立起眾多社會主體為積累社會資本而競爭的社會發展體制。企業是經濟主體,為積累經濟資本而競爭,有企業競爭,物質才會極大豐富;而社會建設的主體應該是社會組織,做環保,追求社會公正,這些社會組織為積累社會資本而競爭。企業競爭遺留下的社會問題就交由社會組織來解決了,社會就和諧了。一個追求效益,一個追求社會公正。但中國只有紅十字會、慈善總會、青基會等五家有籌款資格,像香港樂施會就不能在內地籌款。
之所以網易在地震捐助中要放棄紅十字會轉投別家,就是因為紅十字會的財務不夠公開。紅十字會之所以能夠不公布財務,就因為它是壟斷的慈善,你不捐就拉倒。所以,只有競爭,才能提高社會組織的服務質量和能力。
香港有9萬多的普通市民捐錢給樂施會,每月工資的5%~8%自動轉到樂施會的賬戶,我們每年都要給捐款人發郵件,請他們去考察,公布捐款使用狀況。如果我們出了丑聞,名聲掃地,就沒人捐錢,我們就失業了。汶川地震中,香港慈善機構捐建的小學都沒有倒塌,因為這事關乎信譽度,沒有信譽的社會組織在香港無法生存。
其次,中國要建立政府與NGO組織競爭合作的社會服務體制,誰做得好,就把錢撥給誰。NGO之間也需要競爭。當一個國家的政府和市場都很有效率的時候,GDP一定會增長很快。當政府和社會組織都很有效率的時候,這個國家一定很和諧,大善大愛才會無處不在。
而且,社會服務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地方是否留得住財富。香港沒有工廠,房價那么高,人們還是愿意把錢放到香港去,因為香港人對香港有認同感;而大陸有些高官卻把老婆、孩子和錢都送到美國去了,人們缺乏歸屬感,發展了、賺了錢,也都成別人的了。
(本刊編輯關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