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發商是否應該參與災后住房重建,當萬科老總王石在地震之初的5月16日就出現在都江堰廢墟旁時已經引發了諸多討論。上海著名學者王曉明為此撰寫了題為《現在就要把這事情提出來》的文字。文中說,一件迫切的事,就是監察各方緊鑼密鼓前去震區的財團,不要讓他們發“國難財”。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曹建海先生從專業的角度提出:災區重建應該讓房地產開發商走開。開發商的參與增加了房屋建設的中間環節,會推高建房的成本,使災后重建變成一場開發商逐利的競賽。政府可以無償劃撥土地,規定容積率,然后通過招標方式直接引入建筑材料供應商以及建筑企業進行建設,繞過開發商這一“中間人”。曹建海還在自己的博客中非常悲憤地寫道:“請歷史作證,我曾經試圖阻止開發商介入汶川地震災后重建!”
災后的“震動教條”
5月25日香港《明報》評論版上,刊登了署名黃宇軒呼應王曉明觀點的文章《不要讓災區淪為肥肉》,其中,重點推薦了納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撰寫的《震動教條: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一書,討論的主題就是資本與災難的關系。納奧米·克萊恩是出身于加拿大的著名公共知識分子,《泰晤士報》曾把她譽為“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墩饎咏虠l》是克萊恩把視線投向世界各地發生自然災難的場所,觀察資本家與政府在災后的所作所為后寫成的。這本長達500多頁的巨著現時就正高居英美暢銷書榜??巳R恩追蹤近年各地災難過后的重建過程,包括歷經海嘯的斯里蘭卡和蒙受風災的新奧爾良,發現這些地方都無一例外地成了“私人開發商會生金蛋的母雞”。災后的一片頹垣敗瓦,在這些財團眼中,就像一片夢寐以求的空白土地,讓他們隨意“開發”:發生災難的地方,就是他們的發展項目。納奧米·克萊恩為此下這樣的結論:資本需要災難,因為災難帶來的震動,會造成一段短暫的混亂狀態。在這個混亂狀態中,一切本來“不好辦”的事,也忽然變得“好辦”起來了。
克萊恩最后指出,必須堅決抗拒“震動教條”,不要讓災區公民因受開發商剝奪而第二次受到“震動”。為此,需要有強大的公民力量對災區持續的關注與監督,而不僅僅只是在災難之初表現出團結與愛心?!安灰尀碾y成就資本的狂歡!”
“眾神之國”的資鑒
汶川大地震前不久,我正好隨一代表團在希臘訪問,見識了希臘火災后政府是如何抗拒“震動教條”的。去年8月份開始的希臘全國森林大火給希臘帶來了歷史上空前的災難,使得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度”瘡痍滿目,但資本還是從中嗅到了商機。據接待我們的官員說,大火一開始是由天氣炎熱干燥所引發,但后來發現,在部分火源處發現了沾有汽油的衣物殘留物。于是希臘內政部開始調查,結果發現,竟然是不法土地開發商趁亂指使人縱火燒掉更多山林以期能廉價購取荒地牟取暴利。于是,希臘政府不僅打擊了這些開發商,而且不惜修改相關土地法律,不允許火災后的荒地落入開發商手中。接待我們的官員還介紹了一件更有意思的事:大火過后,中國浙江一位商人看中了燒過的林木是巨大的商機,比如可以加工成高品質活性碳等,立即過去洽談購買這些林木。為了使希臘相關部門動心,該公司甚至承諾將組織2008個中國人,到希臘幫助義務造林。但最后希臘政府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將那些的確無法再生的林木就地放倒并連接起來,在山坡上構成一道道防止水土流失的“護堤”。正因為拒絕了“資本”造就二次災難的可能性,火災后的希臘人仍然驕傲地說:“今天的希臘仍然是諸神在人間復制的第二個天堂!”
一般來說,無論是市場經濟多么發達的國家,災難后重建都是由政府主導的。中國的很多開發商自己并不蓋房子,至多是動用資源拿到項目,然后找設計部門及建筑企業,包括最后找物業管理,開發商本人就在其中每個環節都賺取一次利潤。如果避開開發商,政府直接向建筑企業、設計部門招標,小區建成后由業主直接購買物業管理服務,從任何角度看,都能促進競爭,降低成本。這同樣也是“市場經濟”。
(作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