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探源
釜底抽薪,語出“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語有“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此比喻很淺顯,道理卻很清楚:水燒開了,再兌水進去是不能讓水降溫的,降溫的根本辦法是把火退掉。此計用于軍事,是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避其鋒芒,削減敵人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
東漢末年,曹操據守官渡,以兩萬多兵力對峙袁紹的十萬大軍。形勢嚴峻,對峙下去曹軍絕無取勝可能,必須另想辦法。于是,曹軍趁袁紹不備偷襲,并放火燒盡袁軍的一萬車糧草。袁軍斷了糧草,無疑釜底抽薪,頓時兵心浮動,喪失斗志。曹操趁機發動進攻,袁軍大敗。
基金新說
每當市場行情震蕩,一些剛入市的基民就開始犯嘀咕:贖回還是持有?其實,說難也不難,可借用兵法中的“釜底抽薪”之計。此計中,看似曹操是輕巧取勝,其實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問題才是他的高明之處。回到贖回基金的話題上來,如果僅是因為“漲得太高”、“短線回調”等等似是而非的理由就輕易殺掉一只“雞”,那實在應該跟曹操學學了。
有一種說法值得大家思考:贖“對”一只基金的概率其實只有25%。因為贖回后,基金凈值下跌的概率是50%,而再次進場時,基金凈值開始上漲的概率也是50%。總體來看,當做出贖回決定時,其正確率只有四分之一。所以,為保證“賣”的正確性,在贖回前最好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只基金有非賣不可的理由嗎?我們一般認為,如果你的基金投資出現了以下五種情況之一,那才是認真地考慮贖回的時候。
1.績效變差。基金績效可能每年都有大幅的凈增長,但這并不是說它業績好的理由。同樣,即使基金凈值出現虧損,也不見得是一只差基。所謂業績好壞,要和同質基金比,或與業績基準比較,三年期以上的績效較具參考價值。
2.目標達成。每個投資者的目標不同,但都需要有一個大致的收益率、風險預期。只要當初的目標順利實現,就可以考慮贖回、兌現收益了。
3.到達止損。投資的收益或虧損都很難預料,因此也要事先設好止損點。與目標達成正好相反,如果基金虧損到了一定幅度,也要當機立斷地贖回。要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要設了止損點之后又不執行,總是抱著“還會反彈”的心理,讓損失越來越大。
4.急需變現。我們一般都建議投資者做一個基金組合,其中包括流動性較好的貨幣基金,額度最好是家庭6個月的生活費。這樣,一般情況下不需要贖回大量基金。但是如果急需現金時,就不要考慮太多收益的問題了。在贖回時,也可以先贖回盈利較多的基金,盡量保持原有的組合比例。
5.規模異動。當一個發行已有相當時間的基金,規模突然出現大幅增加或減少時,都應注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時,基金規模大幅增加可能是因為出現了套利機會,引起大量投機資金介入,這往往會攤薄老持有人的收益。如果基金規模突然間銳減,那也可能是機構投資者出于流動性需求贖回,或是預見到市場將發生大的轉折而贖回套現。總之,當發現基金規模有異常大規模的變動時,就應考慮是否要贖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