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我國這樣一個貿易大國,要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技術創新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對外貿易 技術創新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我國這樣一個貿易大國,要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技術創新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經濟全球化、技術創新及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商品、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規模跨越邊界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流動。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于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經濟全球化為國際貿易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不僅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而且加速了技術創新的進程。另外,國際貿易和技術創新也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國際貿易的發展從根本上有賴于一國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夠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改變產品結構和國際分工,提高交易運作的效率和效益,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國際貿易又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市場空間,國際貿易對科技產業化發揮著積極的引導、促進和推動作用。
二、我國對外貿易形勢及技術創新的作用
1.從要素稟賦角度分析我國對外貿易形勢
(1)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勞動力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總量不斷上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外貿出口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揮。
(2)改革開放30年,資本市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我國資本市場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逐步發展起來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設計上的局限,資本市場原存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制約了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加大了基礎性制度建設的力度,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解決了長期影響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重大歷史遺留問題。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各項制度、法律法規建設的全方位跟進,制約資本市場發展的一些制度性問題正逐步解決,我國資本市場和諧發展基礎漸漸得以夯實。
(3)在技術方面,我國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5%左右,加工貿易差額占貿易總差額的70%左右。這種簡單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張吸引了國內大量資源,也帶動了國內投資。現階段應該考慮我國發展戰略、體制、激勵機制的轉型,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節約型社會、集約型技術為基礎,創新科技為動力的制度體制。
(4)在市場規模方面,隨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2000美元,國內消費市場總體空間進一步擴大,中國正在向消費型國家過渡。近五年,我國消費年均增長13.1%,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成為消費、投資、出口中貢獻最大的一項。今后即使年均增長10%,到2020年消費規模也將超過30萬億元,空間巨大。因而努力擴大內需,對實現內外貿協調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資源稟賦條件決定了未來我國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2.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今年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趨緊,出口企業的經營壓力將進一步增加。不確定因素還在進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1)今年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仍將高位運行,一方面將增加中國的進口成本,構成通脹壓力,另一方面也將使出口企業的經營壓力繼續增加,對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
(2)今年人民幣升值加快、勞動力和環保成本上升等國內因素對出口的影響將更加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除了采取擴大內銷等方法外,應對外貿環境變化的最根本途徑只有一條:拿出自己的創新產品。
(3)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增加已是大勢所趨。采取稅收和配額等手段,嚴格限制資源消耗多、污染嚴重的產品出口,鼓勵環保節約型產品出口,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
(4)由于在一些低端產品上,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存在一定替代性和可轉移性,因此,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可能會有所增加。中國需要在對貿易摩擦發展趨勢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全面研究制定中國的貿易摩擦應對戰略,完善多方協調的應對機制,勞動密集型產業應當通過技術改造、產品升級換代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有效落實“科技興貿”戰略。
三、技術創新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意義
目前,我們已經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我國要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實現長期發展的目標,有一個發展模式的選擇問題。在過去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我們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參與國際分工,這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勞動力及環境資源成本的逐步提高,長期處于低端產品環節的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中國絕不可能走資源耗費型的發展道路,也不可能走技術依賴型的發展道路。面對這種國際發展大趨勢和自身基本國情,中國只能走技術進步和知識創新的發展道路。那些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都擁有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并且重視運用知識產權推動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更新,以提升本國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技術升級和企業改造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以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的戰略,對于我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靜波: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清華大學出版社
[2]何駿:技術創新的國際互動鏈[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