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司環境責任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新公司法缺乏公司環境責任的相關制度。有必要從公司決策機制、程序保障機制等方面予以完善,保證公司環境責任的實現。
[關鍵詞] 公司環境責任 生態文明 公司治理
一、公司環境責任的意義
1.公司環境責任的含義。從公司法的角度看,公司環境責任是公司社會責任的一種,是指公司在謀求自身及股東最大經濟利益的同時,還應當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義務,應當對政府代表的環境公共利益負一定的責任。公司環境責任具有派生性,派生性是指公司的環境責任建立在公司從事生產經營或營利性活動的基礎上。公司環境責任具有從屬性,即公司的環境責任與公司的本質屬性——營利性相比,是第二位的。公司環境責任與其營利性之間的矛盾、沖突是絕對的,和諧與彼此促進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2.公司環境責任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
(1)公司環境責任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關鍵。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各種生態風險全方位出現,嚴重地危及到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發展。生態安全也因此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基本安全需求。從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看,公司對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危害生態安全的重要因素。公司環境責任,就是要保證公司在最大限度地追求股東利益和增進社會相關群體的利益的同時,最大限度的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使公司的經營行為避免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實質損害,維護生態安全。
(2)公司環境責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對一個承擔著環境責任的公司來說,它對自身的要求并不僅僅局限于不污染周邊的環境,而是努力促使企業環境與周邊自然環境相互融合,讓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平衡和協調。因此,落實公司環境責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新公司法在落實公司環境責任方面的制度缺失
新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受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公司法的這一規定為公司承擔環境責任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但僅此規定并不必然帶來良好的秩序,公司環境責任的法律實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一套科學有效的規則。從新公司法的內容看,沒有為公司環境責任的實現提供任何制度保障。
公司立法在公司環境責任方面的制度缺失,與公司立法的理念密不可分。公司法屬于私法,傳統私法以“經濟人”為人性標準。所謂“經濟人”就是設法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滿足的人,或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在“經濟人”的理論假設之下,公司是一種股權式的投資收益形式,是股東賺錢的工具。公司法律制度以維護股東利益為標準。盡管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私法之人不再是純粹的“經濟人”,而是具有了社會屬性的“道德人”和“社會人”。公司也不再是股東賺錢的工具,而成為企業公民,承擔著社會責任。但立法者在公司制度的安排上,仍然忠實地貫徹了現代財產制度的基本邏輯,強調股東應該具有排他性的、支配公司的權力。其結果是,股東壟斷了公司的最終控制權和剩余收益索取權。基于環境利益的正外部性,職工、股東等參與公司治理的主體對環境保護表現出天然的排除和冷漠。在公司利益、職工利益、股東利益與環境利益發生沖突時,職工和股東往往合謀損害環境利益。在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做出有損于生態文明的決策時,只要不損害股東和公司的利益,股東一般是不加制止的。相反,如果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有利于生態文明卻損害到股東利益時,股東會以經營者違反忠實義務為由,追究經營者責任。其結果是,公司是否履行環境責任僅僅停留在道義和良心層面。
三、新公司法有關公司環境責任制度的構建
1.建立公司環境責任的決策機制,將涉及公司環境責任事宜的決策權授予公司董事會,同時確立判斷董事責任的標準,以保證生態文明的實現。目前比較成熟的觀點是,引入經營判斷準則作為判斷董事的經營決策是否違反注意義務的標準。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在司法實踐中,審查董事涉及公司環境責任事項的決策是否符合經營判斷準則,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董事的決策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董事的決策是否是履行一個負責任公司應盡的道德義務;董事是否將合理的資源用于環境事業。只要董事的決策合法或者合乎道義、符合公司和股東的長遠利益,有利于社會,則董事盡到了注意義務。股東不能以董事的決策未使自己獲利為由,追究董事的責任。
2.增加規定一些專門性的非訴訟控制程序。這些非訴訟控制程序主要是從公司的內部機制著手, 防止公司出現違反環境責任的行為。比如在監事會職權中增加規定,應公眾的要求而行使相應的監督權, 并對公眾向監事會提出要求的具體程序作出規定, 這樣以來, 與環境利益密切相關的群體和個人可以通過這種程序機制間接地防止公司違反環境責任。
3.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公司環境責任大多涉及公共利益。由于公共利益的主體比較分散且訴訟成本高昂,導致在很多情況下環境利益受到公司行為的損害而無法得到救濟。在這種背景下, 公益訴訟機制開始為理論界所推崇, 在部分國家的一些法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確認。只要違法者的違法行為侵害了公共利益、環境利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利代表受害人起訴違法者,追究其責任。但在我國,公益訴訟缺乏相關法律的支持,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此,應該由公司法對公司違反環境責任的公益訴訟做出相應的規定。
參考文獻:
[1]高桂林:《公司的環境責任研究—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導向的法律制度建構》,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頁
[2]王如松:和諧社會亟須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國環境報,2007-10~22
[3]趙旭東:公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4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