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競爭機制是最為重要的市場機制之一,制止壟斷、保護競爭是《反壟斷法》最為直接的立法宗旨,《反壟斷法》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經濟憲法”。文章闡述了反壟斷法實現的意義,分析了我國反壟斷法在法律責任方面的缺陷,并探討了反壟斷法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 法的實現公力實施私力實施
一、前言
反壟斷法律制度是市場規制法的核心和最主要的內容,也是整個經濟法體系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建立市場經濟,必須反對市場壟斷。《反壟斷法》的實現對于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反壟斷法》有兩種實施機制,一種是公力實施,即通過《反壟斷法》主管機構執法來實施;另外一種是私力實施,即讓老百姓通過訴訟方式索賠來遏制壟斷。
一、反壟斷法實現的概念
法的實現是指法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被轉化為現實,是法的要求向現實轉化的過程和這種轉化的實際結果的統一 。反壟斷法是現代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發展到近代以后出現的旨在規制獨占市場、限制和破壞市場競爭機制等情形的法律規范。歷經13年醞釀,《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于2007年8月30日正式出臺,其任務是防止市場上出現壟斷,以及對合法產生的壟斷企業進行監督,防止他們濫用市場優勢地位。反壟斷法的實現是指反壟斷法的具體要求和規定被轉化為現實。
二、反壟斷法實現的意義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現。法的實現的意義首先在于,法律只有實現,才能起到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因此,法的意義既在于他的象征性,又在于他的實踐性。不能實現的法律等于一紙空文,幾乎沒有意義。其次,法的實現也是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的實現 。反壟斷法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有利于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
壟斷導致某一市場領域的競爭受到實質性的限制和損害,有效競爭不足,具有危害性和違法性。反壟斷法的實施,有利于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
2.有利于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制定反壟斷法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和促進公平競爭,以實現充分、有效的競爭。
3.有利于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消費者并不是壟斷和競爭的直接參與者,但是,往往壟斷的后果卻由他們承受,是壟斷行為的受害者,例如:由于壟斷價格的上升而導致消費者支出的增加 。消費者是反壟斷法中規定的法律保護的主體之一,反壟斷法的實現,有利于維護消費者利益。從法域屬性上講,反壟斷法屬于公法領域的法,以社會利益的和諧為目標。
4.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最為重要的機制是競爭機制,一旦競爭機制被扭曲,市場機制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市場秩序和市場結構就會遭到破壞,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就無法得到體現。反壟斷法的實現,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三、反壟斷法的實現途徑
反壟斷法能否得到有效的實施,能否建立并維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秩序,不僅需要合理、縝密的反壟斷法實體規則,而且也需要科學、有效的反壟斷法實施機制。反壟斷法的實施方式分為公力實施和私力實施兩部分。
1.公力實施
公力實施,就是通過《反壟斷法》主管機構執法來實施;反壟斷法不僅要面對大企業集團或壟斷企業限制競爭的行為而且還要同政府濫用行政權利限制競爭的行為作斗爭,這就要求執法機關必須獨立,超越現有的部門利益。法律的權威是來源于一個獨立的、集中的、統一的、專業的執法體制和執法機關。我國反壟斷法規定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執法權不能分散。
2.私力實施
徒法不足以自行。實現不同的法律規范有不同的要求。市場經濟及反壟斷法制均甚為發達的美國,轉型期國家烏克蘭,較為發達的土耳其,這幾個國家的反壟斷法中都確立了懲罰性的賠償制度。我國反壟斷法中規定: “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這是我國反壟斷法私力實施的法律依據。 然而,法律后果的適用并不能直接使法律得到實現。法律在把主體行為引到合法軌道上時,通過控制主體行為變量因素而實現。同時為了保證合法行為激勵模式在社會中有效地發揮功能,法律還要設立對違法行為的懲罰模式 。因此,我個人認為,我國反壟斷法應該借鑒上述國家的做法,確立懲罰性的賠償制度。只有通過具有懲罰性的機制,才能使得私人訴訟成為非常強大的反壟斷的力量。從全世界來看,各國反壟斷執法機關都面臨經費不充足的問題。中國未來的反壟斷執法機關經費也可能會面臨同樣問題,所以如果把私人力量調動起來,將會很好地彌補公力執法的反壟斷力量。
綜上所述,由于傳統法律體系中嚴格奉行公法和私法的二元結構,造成了反壟斷的不力,反壟斷法的實施,有待于公力實施和私力實施的有效相結合。
參考文獻:
[1]葛洪義:法理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2]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昌琪: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付子堂:法律功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