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就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將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改造成節約型社會提出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 東北 老工業基地 建設 選擇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發展節約型社會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大國,也成為耗能大國。據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18.46億噸標準煤,比2003年增長15.2%,按照美國經濟學家格魯特曼的“增量資本產出率”,即從每增加1億元GDP所需要的固定投資來看,我國“六五”期間是 1.8億元,到了“十一五”前三年上升到4.99億元,創造1元錢GDP需要投資五元錢。據世界銀行統計,全年GDP只占世界4%的中國,其能耗水平則是發達國家的3倍~11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可以說,我們在向市場經濟的迅跑中,徹底詮釋著發達國家初期的生產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流動,“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然而,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正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代表,資源的過度開采支撐了國家高速發展的數字,但也將快速的失去資源稟賦的地區優勢;而且,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承載了大量的城鄉人口,基礎實力不強將使其競爭力減弱;同時,就業壓力增大將使產業工人成為社會更加不穩定的因素;加之生態環境的破壞更使得這里可持續性發展艱難,因此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發展節約型社會已經迫在眉睫。
二、資源型城市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經濟學思考
1.與其他類型的城市相比較,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這里資源相對富集。盡管這里的主導資源量逐漸遞減,但所有的總量仍然很大,在全國的位置仍然舉足輕重。
2.東北老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早期建立的工業基地。在建設初期,國家投入了大量的開發建設基金,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工業基礎。
3.存量資產巨大。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大企業擁有大量的廠房、設備、公用設施等存量資產,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有的資產處于閑置狀態,盤活利用的空間十分廣闊,為進行資產重組,大力發展混合型所有制經濟,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和機遇。因此,資源型城市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必須的,也是可能的。
三、資源型城市向節約型社會轉型的步驟
1.強化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教育,樹立地區全民的規范式的節約理念。從經濟學角度看,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要受到資源的制約。與發達國家在資源方面的充分利用相比,我們還做的很不夠。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不能因其資源豐富,就不顧自然、不計代價、不為未來、竭澤而漁、竭礦而采,這樣不僅會很快消耗城市資源,盡快衰竭,也會加大全社會資源的供給壓力。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是東北老工業經濟發展的現實考慮,也是對長遠經濟發展的理性考慮。同時,也要教育全社會形成崇尚節約、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用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行為模式。
2.加強對東北城市增長方式的研究,規劃節約型城市的發展模式。第一,認真規劃,明確提出把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可靠、安全的節能保障,有效支持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第二,在經濟發展中,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和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推進能源綜合利用;第三,要依靠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節約能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發展節能型經濟,建設節能型社會,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四,要鼓勵開發和應用節能降耗的新技術,將電力、冶金、建材、化學等主要的耗能工業和工業窯爐、鍋爐等各種用能設備的工藝節能以及建筑節能等作為未來節能的重點,并對高能耗、高物耗設備和產品實行強制淘汰制度,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增加、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收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第五,要研究東北老工業基地現有城市的產業構成的關聯性、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和經濟增長的循環性,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3.加強對建設節約型城市的政策研究,促進城市可持續性發展。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一般來說,都與國家的大政策緊密相連。因此,地方政府應當認真研究國家有關促進東北老工業發展的宏觀政策,同時根據東北地區實際出發,還要研究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出臺一些有利于本地區發展的政策。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關鍵決定于市場的規模,包括降低交通運輸成本、信息成本和市場要素建立等;改善交通等和市場有關的基礎設施。這樣,才有利于資源型城市比較優勢的發揮,也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4.加強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在振興東北經濟的過程中,政府到底應該管什么,不應該管什么,是一個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第一,政府應管好本地區產業發展方向,不直接干預企業的具體生產和經營活動,確保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獨立法人應享有的各種權利;第二,要逐漸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轉移到為企業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集中力量做好統籌規劃、制定政策、信息發布、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等項具體工作,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三,政府可以協調企業的投資活動,使企業充分了解投資的風險和收益。第四,政府還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注重事前審批轉為事后監管,縮減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降低審批成本,提高審批效率;最后,政府要維護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因為市場本身存在缺陷,在競爭過程中會產生壟斷、分配不公、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市場本身難以解決的。
參考文獻:
[1]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思考.東北亞論壇,2006.6
[2]實行戰略調整.促進結構優化.現代經濟探討,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