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比較分析長株潭地區技術創新現狀的基礎上,指出長株潭應充分發揮其科教、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平臺的建設,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新興產業,引領高新技術產業可持續創新發展。
[關鍵詞] 長株潭 技術創新 可持續
技術創新必須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應該是市場推動技術創新。長株潭地區也不例外。同時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還是產業的結構都在不斷變化,所以只有持續創新才能適應這種變化,因此在擁有較為豐富的創新資源的長株潭地區,如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各界都應關注的問題。
一、長株潭技術創新現狀
1.長株潭技術創新潛力。區域技術創新潛力主要衡量的是長株潭三市擁有的人才、資金、設備、技術、信息五大要素的基本情況。這些要素是區域創新的基礎,直接影響著區域創新能力的強弱。
在人力資源上,2005年長株潭擁有地市以上國有獨立科研與開發機構107個。非獨立科研機構中,大中型企業辦科研與開發機構109個,高等院校辦科研與開發機構182個,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3.18萬人,三市集聚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人員和80%以上的科技成果。三市共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6704個,其中普通高校30所,為全省總量的57.7%,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7個,博士點143個,碩士點400個,國家重點學科29個,重點專業10個,正副教授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800余人。這些工程技術人才分布在經濟建設第一線,是長株潭區域創新創業的主力軍。
2.區域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對創新投入能力具體反映在對區域內人力資本、長株潭三市RD經費等投入方面。
2005年長株潭共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8.13萬人,主要由五類人員組成,即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教學人員。2005年長株潭地區RD活動經費內部支出中,其中科研機構: 4800.58萬元, 高等院校:10301.24萬元, 企業:29971.78萬元,其他:409.14萬元,共計45460萬元。 2005年湖南省RD活動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資金:10.16萬元,企業資金31.78萬元,外國資金0.49萬元,其他資金3.09萬元,RD經費總額44.52萬元。
可見,企業成為區域創新的主力軍。一是大型工業企業成為RD活動的中堅。二是企業對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三市大中型工業企業投入RD經費支出31.28億元,占全省的64.1%,用于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3.1億元;占全省的74.01%,當年完成新產品產值262.8億元,占全省的54.7%,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245.2億元,占全省的53.6%。
3.區域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分析長株潭地區省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時,邵云飛從以下四個角度展開:技術創新直接產出情況,高科技產業發展情形,技術創新帶給企業的市場利潤,以及自主創新情況。
2005年長株潭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當年從事立項經費在10萬元以上的科技開發項目502項,占全省的45.1%,其中RD項目369項,占全省的54.2%。當年專利申請數632項,其中擁有發明專利437項。
在高科技產業發展方面,2005年比2002年開發區總收入有了極大的增長,高科技企業數目不斷增多,不變價總產值持續增加,高科技產業增加值不斷提高。這說明技術創新活動為長株潭地區企業帶來了顯著的利潤。
二、長株潭區域創新面臨的問題
長株潭地區技術創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進步主要是與自身的歷史發展對比,但從區域創新的角度分析,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區域創新主要面臨的問題是:知識和技術的擴散存在障礙,區域創新體系的運行機制不健全。
一是在管理體制上,由于人為的分為經濟、科技、教育三大板塊,部門之間、地方之間相互分割,官、產、學、研之間缺乏密切合作。二是中介機構還沒有成為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與應用的橋梁。從三市的科技中介機構來看, 整體服務功能不強,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能建立有效的區域聯系網絡。非正式交流的氛圍尚未形成,知識和技術的擴散渠道不暢通。三是在運行機制上,區域內企業也未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中小企業在某些產業環節上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配套供應的也較少;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建立;鼓勵冒險的企業家精神和重視合作與非正式交流的社團交化較為缺乏等。因此,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推進,這種空間上的聚集將會表現出很大的脆弱性。
三、長株潭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模式構建
以高科技產業集群為例對長株潭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第一個層次的創新模式是指構建高新技術企業網絡。長株潭各高新區之間距離較近,交通網絡發達,信息網絡建設迅速,要通過三市政府共同不斷地改善軟硬環境,不斷擴大長株潭作為一個整體品牌的對外影響力,以吸引國內外的高科技企業落戶高新技術開發區,壯大三市的四大優勢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新材料、先進制造業、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技術)。
第二完善和建立大學科技園為主的企業孵化器,培育高校科技企業,形成三者為主體技術創新中心,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適合市場需要的技術成果、解決技術上的困難,不斷引導、加強各高新區之間的合作,促進企業強強聯合,締結戰略聯盟,加強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鼓勵集群內企業合作創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自主創新,形成適合長株潭發展的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隨著高科技產業集群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成為創新、創業資源的富集區域,創新、創業服務的專業區域,在中國中部形成一個“聚集效應”,讓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云集于此,形成持續不斷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的輻射能力,形成內生型可持續發展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1]邵云飛唐小我: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主成分實證研究.管理工程學報,2005,19(3):71-77
[2]2002年、2005年湖南省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