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它賦予了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加強黨對新農村工作的政策指導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體現;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利益,改善農民生活是新農村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 “三農”思想 新農村 統籌城鄉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和諧的全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可以說,它賦予了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必將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境界。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為此,從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賦予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和產品的所有權;到2000年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著力為農民減負;再到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明確勾畫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恢宏藍圖,體現了我黨解決“三農”問題一以貫之的政策取向和愈益明晰化的解決思路。
1.從國際經驗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看,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占到了GDP的30%時,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才有可能,才有條件由國家財政為主導來提供農村發展所需要的公共產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2004年,我國GDP的比重已經接近30%。這表明,我國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順應這一趨勢,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逐步解決“三農”問題。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我國要在本世紀頭20年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一個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及生態文明的宏偉目標,它能否實現,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與實現小康社會相比,農村面臨著諸多問題:農田水利、交通、運輸等公共基礎設施嚴重滯后;村鎮規劃零亂無序,臟亂差的現象嚴重;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與政治思想水平參差不齊等。因此,全黨適應新形勢,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舉措,大力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關國家的穩定和安全。鄧小平于1984年指出:“中國有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80%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漂亮,沒有農村這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1]他又指出: “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全,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2]但目前我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已嚴重影響到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的穩定與安全。因此,發展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成為事關國家的穩定和安全的重大問題。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
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新世紀的“三農”問題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措施由上個世紀70年代末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2003年的稅費改革,再到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調整,體現了我黨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突破,勢必掀起我國農村發展的又一次高潮。筆者對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進行了如下思考。
1.進一步加強黨對新農村工作的領導,進行政策指導是前提
(1)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意義,始終從全局和戰略高度重視建設新農村問題,將解決好新農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黨全社會要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政策傾斜,對農民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充分理解,要把支持農業和農村工作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確保中央關于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2)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要真正把解決新農村建設的問題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緊緊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一是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農民增收、農村小康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從思想上端正對農民的認識,從感情上密切與農民的聯系,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選擇,做到愛民親民、利民富民、安民護民;三是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農村,深入調查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關鍵
由于歷史局限及認知因素的影響,我們的發展觀進入了誤區:將工業化片面理解為城市工業化,忽視了農村的工業化以及相應的城鎮化……。由此帶來的是資源損耗過巨、環境污染嚴重、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并將統籌城鄉發展置于五個統籌的首位。
(1)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鼓勵農民進城。“城市化”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標志。城市化不僅是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條件的改善,還能帶來對服務業的巨大需求,從而為解決大量“過剩的農村勞動人口”問題創造更為必要的條件。因此,采取相關措施,推進城市化建設十分重要。同時,要尊重農民的基本權利,支持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為此,保證進城就業農民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解決子女入學等問題,國家已有明確政策,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明確牽頭部門,落實管理責任,加強督促檢查,健全有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各項權益。
(2)擴大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的范圍,改善農業發展環境。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采取了優先發展城市、發展工業的經濟發展政策,在該戰略下,“城鄉分治”更加固化了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對農民致富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滯后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的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一五”期間要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等。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繼續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體現
(1)切實解決好人口問題。當前我國仍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處理好人口增長同經濟發展的關系,仍是我們應長期高度重視的問題。
(2)保持經濟發展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僅國家要加大投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生產單位也要走綠色生產道路,發展生態產業,推行清潔工業,還需要每個公民自覺節約生活資源,保護環境。
(3)實施科技興農政策。科技興農在知識經濟時代更具有其重要意義,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科技在生產中的貢獻不大,農民致富的本領不強,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大力普及農村文化教育,培養高素質農民,為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打好基礎。
4.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利益,改善農民生活是農村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積極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對策。要全面落實中央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除了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外,還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關開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2)采取多種措施為農民謀利益。認真貫徹國家關于免去8億農民稅收的“支農”政策,取締各種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費;解決農民土地所有權等深層問題,賦予農民平等權利,使其享有準土地所有權;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使農業人口和城鎮人口在稅賦、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與城市(鎮)人口享有相同的國民待遇,使農民與城市(鎮)居民享有相同權利和義務的同時,平等競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宏偉、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全黨和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做好宣傳,使之深入人心;做好科學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群策群力,多措并舉,才能最終創建一個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