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公司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文章闡述了公司社會責任的產生,分析了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意義,并對我國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公司 社會責任 股東利益 社會利益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產生
公司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在經濟社會中屬于支配地位,因此,可以說當今的世界在相當程度上是“公司的世界”。公司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公司在發揮其積極影響的同時, 公司也是社會問題的主要制造者。現代國家所面臨的許多社會問題, 比如環境污染、濫用經濟優勢壟斷價格、生產出售假冒偽劣產品、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以及其他類型的公司法人違法犯罪行為, 無不與公司企業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尤其是近幾十年來, 公司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而不顧社會公共利益, 使這些社會問題日趨嚴重。正是因此, 有學者將公司比喻為現代的“利維坦”。
傳統經濟學一直認為,企業如果盡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資源以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并以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銷售它們,企業就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惟一的任務就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在經營中追求利潤最大化。進而言之, 公司應以追求利潤最大化進而實現股東的利潤最大化為其終極關懷, 而且公司只是股東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工具。公司經營管理者的一切經營行為都應是為了使股東獲取最大的利益。
隨著經濟的發展,關于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其中,美國尤為突出。20世紀30年代,美國理論界有關公司對相關利益者的社會責任首先在伯利與多德之間展開。伯利代表了
傳統公司法的理念,認為公司是營利性經濟組織, 一切公司權力都是為股東的利益而委托的權力, 公司董事是受股東委托、為了股東的利益管理和控制公司,法律的功能在于保護股東的利益,防止董事放棄追求利潤動機的可能性。而多德的觀點則帶有明顯的反傳統公司法理念的特色。他認為,從現行法律上看,伯利的說法無疑是正確的, 但使用私人財產是深受公共利益影響的。公司應是同時具有營利和社會服務兩種功能的經濟制度, 公司權力作為一種受托權力是為了全社會的利益, 不僅公司的活動要對社會承擔責任,而且控制公司活動的經營者要自覺地履行這種責任??傊?,多德認為公司既要為股東謀取利潤,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管理人員既是股東的受托人,也是社會的受托人。二十多年后,多德的社會責任說逐漸居于主導地位。美國的主流觀點認為公司不僅僅是經營者與股東之間的委托關系,而是相關方面的利益共同體。在歐洲大陸國家,對公司社會責任,更注重在公司經營管理中設計勞動者與股東共同參加重大決策。以此來協調勞資關系,保護勞動者的利益。
在實務界,美國開始從法律層面上解決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其中,1984年,美國法學會向社會推出建議性藍本《公司治理原則:分析與建議》,其中就明確規定了企業的社會責任。20 世紀80 年代興起的放松管制,以及隨之而來的惡意收購浪潮造成了企業治理結構的重大轉變。惡意收購者宣稱被收購的目標公司大大忽視了股東的利益,惡意收購的目的就是要維護股東的利益。惡意收購后企業現有的管理層一般遭到解雇, 并通常采取關閉工廠、大規模解雇的措施來償還惡意收購的貸款。為維護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減少惡意收購對公司經營、地區經濟、社會的沖擊,自1985 年后,美國以賓西法尼亞州為首的29個州通過法律特別規定, 對公司股東的權力加以限制,對工人的利益予以保護,并授予公司經理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的權利。與此同時,在美國的影響下,歐洲的許多國家,包括法國、英國、德國、荷蘭等,也在各自的立法中確立了公司社會責任的理念,但這些國家的公司社會責任發展程度較美國低,而且多傾向于勞動問題,例如就業、工資、工作條件。
二、公司社會責任在我國的現狀
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建立完善市場機制的發展中國家,注重的是公司的經濟效益,因此學者們更加關注的是國外那些有利于公司如何盈利的制度設計,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公司侵害利益相關者合法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公司社會責任理念在中國的引進與完善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因此在我國提出公司社會責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使得我國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認識存在著以下幾種偏差:第一是企業辦社會:這是一個曾困擾我國國企改革的一個大問題,它成為長期以來背在企業身上的一個沉重包袱。在計劃經濟下,沒有真正意義的公司,有的是社會功能齊備的企業。企業與政府職能錯位,這是政府社會保障服務功能不健全的必然結果。這也是很多人對公司社會責任抱有天然警惕的根源所在,但是,“企業辦社會”和公司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二是真正的社會責任無人承擔。伴隨著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的市場體系逐步建立。但同時,由于企業公民意識淡漠,加之法律法規不完善、不配套,使得經濟壞的外部性也隨著充分顯現,侵吞資產、銷售劣質商品、損害職工利益、污染破壞環境等逃避社會責任的現象時有發生。第三是公司社會責任的困惑:公司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也易產生歧義。它作為企業追求一種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的義務,在一些地方,卻可能成了無法律約束的“強制性負擔”,領導出面,要求企業贊助某項公益事業,地方要求必須安置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小企業在初創階段,不切實際地要求它們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意味著企業的責任成本超出了企業現階段的承載能力,將壓垮這些小企業。
另外,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來源于公司強大的經濟力量以及由此產生的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所以,通常論及公司的社會責任時,意指已積蓄相當多財富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營利性團體。所以,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應集中指是大型的股份公司。對于那些規模較小的公司,由于其社會影響力不是很大,不太可能對社會上其他群體的利益造成太大的影響。
三、在我國構建公司社會責任的意義
1.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不應簡單地把公司看成是“股東們的聯合體”而應是物質資本所有者、人力資本所有者以及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組成的契約組織。無論在理念還是現實上,股份公司都是股東利益、公司債權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各種利益的錯綜物。因此,適當地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不僅不會增加公司的負擔,導致公司的低效益,還會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從而更加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2.預防公司濫用經濟力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是對全社會經濟資源予以配置的最為重要的市場主體,絕非合伙、自然人獨資企業所能比擬的。從整個世界的發展來看,公司的經濟力量只會越來越強,社會財富越來越向公司集中。據統計單世界500強的財富就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且一些跨國公司的實力就可以和一些小國的實力相提并論。因此公司對社會的影響也只會日益增大,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就可以預防公司的經濟力量被人為地濫用來損害社會利益。
3.有利于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在市場經濟中,公司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加上市場經濟下公司與相關利益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利益相關者單憑自身微薄分散的力量無法與公司強大的經濟實力相抗衡,因此公司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去損害相關利益者的利益,而且在中國消費者買假貨、債權人拿不回自己的債款的事情經常會見之于報端。所以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完善公司立法,規制公司行為便顯得特別重要。
四、我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相關規定
2008年新年伊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了今年第一號文件《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一舉措不僅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有關國際組織和機構的領導人將這一舉措視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取得重大進步的標志。該意見規定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范圍,可以為其他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意見規定的企業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有:
1.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模范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商業道德以及行業規則,及時足額納稅,維護投資者和債權人權益,保護知識產權,忠實履行合同,恪守商業信用,反對不正當競爭,杜絕商業活動中的腐敗行為。
2.不斷提高持續盈利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科學民主決策。優化發展戰略,突出做強主業,縮短管理鏈條,合理配置資源。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管控能力,降低經營成本,加強風險防范,提高投入產出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3.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保證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改善產品性能,完善服務體系,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安全健康的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保護消費者權益,妥善處理消費者提出的投訴和建議,努力為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價值,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與認同。
4.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認真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帶頭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發展節能產業,開發節能產品,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增加環保投入,改進工藝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實施清潔生產,堅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發展道路。
5.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加大研究開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和傳統產業改造,著力突破產業和行業關鍵技術,增加技術創新儲備。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實現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的良性互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發揮對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
6.保障生產安全。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為職工提供安全、健康、衛生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保障職工職業健康,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和其他疾病對職工的危害。
7.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依法與職工簽訂并履行勞動合同,堅持按勞分配、同工同酬,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尊重職工人格,公平對待職工,杜絕性別、民族、宗教、年齡等各種歧視。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創造平等發展機會。加強職代會制度建設,深化廠務公開,推進民主管理。關心職工生活,切實為職工排憂解難。
8.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鼓勵職工志愿服務社會。熱心參與慈善、捐助等社會公益事業,關心支持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福利事業。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積極提供財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參考文獻:
[1]李哲松著:《韓國公司法》,中譯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 頁
[2](美)斯蒂納著:《企業、政府與社會》,中譯本,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頁
[3]盧代富著:《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頁下
[4]劉俊海著:《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載《商事法論集》第2 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劉連熠著:《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