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指望“4萬億”能很大程度提高農村消費,從長期看,農村消費還要靠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城鎮規劃區范圍外的非公益性建設項目,農民可參與開發經營”,但落實起來并不容易。
“4萬億”投資有多少將用于農村,對啟動農村消費的影響有多大,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有效啟動農村內部需求,增加9億農民的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都至關重要。
《財經》記者采訪發現,盡管從長遠看,擴大農村消費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但在近期,由于農民收入增長放緩,農村消費對擴大內需影響有限。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擴大內需依然主要靠城市部門。
要真正擴大農村消費,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對中國而言,增加農民收入,近期必須要理順農產品價格機制,同時要緩解目前農民工失業所導致的收入下降。很難指望“4萬億”能很大程度提高農村消費,從長期看,還要靠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農民的收入。
農民工失業大考驗
多位學者指出,目前農民務工收入已占據農民收入的近四成,也是近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加的主要動力。如果經濟衰退引發大批農民工失業,將嚴重影響農民收入增加。
中國農民的收入不外乎三部分:一是工資性收入,以打工收入為主;二是農業家庭經營收入,主要是農民從事農林牧漁的收入;三是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分別指農民獲得各種政府補貼和土地流轉收益、房租、利息等。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研究所研究員姜長云指出,近年來,雖然農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增速很快,但由于其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相當低,農民增加收入還主要靠外出務工。
近年來,中國農民的收入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2007年,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的53%,未來這一比例將繼續下降。而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比重將繼續上升。
據2008年8月28日農業部部長孫政才《關于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情況的報告》,2004年至2007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由999元增加到1596元,年均增長16.9%,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34.0%上升到38.6%。
問題在于,農民務工收入下降的風險正在加大。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隨著東南沿海諸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倒閉或裁員,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如果該趨勢短期不能扭轉,未來一兩年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將降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消息稱,目前東南沿海地區農民工失業仍在增加,尚未達到高點,2009年上半年問題會更突出。該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透露,從各地調研情況看,農民工失業人數,保守估計也將超過1000萬人,這一數字占全國1.4億外出農民工的7%以上。
姜長云指出, 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5%,2008年和2009年要維持該速度難度很大。未來數年內農民收入的增速可能放緩。
即將啟動的一批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投資,可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工資性收入,但能否彌補因農民工失業而帶來的收入減少,并不樂觀。
農業經營增收難度加大
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家庭經營收入能否快速增加呢?雖然中國政府較大幅度提高了2009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但由于國內糧食連續五年豐收,糧食、肉類、水果、蔬菜等食品價格日漸下行,未來數年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快速增加不大可能。
10月28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發文,決定提高2009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白小麥(三等,下同)、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至87元、83元、83元,較之2008年分別提高13%、15.3%、15.3%。同時,稻谷的最低收購價也將有較大幅度提高。
11月12日,中國政府決定降低或取消部分糧食品種的出口關稅。但是,由于國內糧價整體上已高于國際市場,放開糧食出口對農民增收意義有限。
2008年8月以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加劇,加之世界各地糧食普遍豐收,國際市場玉米、小麥等價格大幅走低。目前,國內玉米和小麥價格已高于國際市場,只有大米還低于國際市場價,因此,雖然中國放開糧食出口,但2009年出口規模不會很大,也難以提升國內糧價。
更為重要的是,2009年后,中國政府大幅增加農業補貼的空間也在縮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于保平認為,2008年中央財政各項農業補貼達到1028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但2009年再翻一番的可能性不大。
這是因為,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也要付出代價。“首先,各種補貼一旦增加,就很難取消;其次,補貼持續大幅增加,也會改變農民的生產預期,造成農產品供求的失調;第三,與其普遍補貼農民,不如有針對性地補貼城鄉低收入群體?!庇诒F秸f。
刺激農村消費兩難
國務院11月9日公布的十項“經濟刺激”措施中,直接涉及農村的主要有四條,集中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業補貼等“民生”領域。
具體而言,首先就是加快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是強化農村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第三是要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各項農業補貼,增加農村低保投入;第四是“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稱,未來兩年增加的4萬億投資中,真正“切塊”到農村的比例并不大,主要是增加農業補貼和農村低保等投入。從短期看,這些對刺激農村消費不會有很大影響。
同時,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未來數十年還有數億農民會進入城市定居,這就要求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要從長計議。如果目前把大量的投資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十年后這些農民大量遷入城市,就意味著投資和資源的浪費。
但是,在整個出口放緩的背景下,刺激農村消費已為決策者重視。11月19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促進輕紡工業發展的六項政策。其中第一條就是在全國推廣“家電下鄉”,對農民購買家電實行財政補貼,期望拉動對輕工業產品的消費。
“家電下鄉”始于2007年12月。當時,由商務部和財政部研究確定,在2008年上半年,對山東、四川、河南等三省農民購買指定范圍內的彩電、手機、冰箱等,給予13%的財政補貼。該項補貼,中央承擔80%,地方承擔20%。
據官方解釋,13%的補貼比例參照家電出口退稅率確定。顯然,上述政策是把原針對家電產品13%的出口退稅直接補給農民。在不增加財政壓力的前提下,把“出口激勵”變成“刺激內需”。這是一種直接刺激農村消費的政策。
按照新的政策,“家電下鄉”將由三省試點轉入全國推行。其次,納入財政補貼范圍的家電品種也由原定的彩電、冰箱(含冰柜)、手機三種調整為四種,增加了洗衣機。第三,享受財政補貼的家電,最高單價也有提高。目前,列入“家電下鄉”計劃的彩電、冰箱(含冰柜)、手機、洗衣機,最高限價分別為2000元、2500元、1000元、2000元。其中,彩電、冰箱的單價比此前三省試點時增加了500元。
事實上,這是一個月內“家電下鄉”政策的第二次調整。
就在10月13日,財政部和商務部曾就擴大“家電下鄉”聯合發文,增加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廣西、重慶、陜西等九個試點省份,期限統一為四年。但一周后,國務院決定,把“家電下鄉”補貼政策調整為“推向全國”。
這是迄今為止最為明顯的刺激農村消費的政策。這對中等收入以上的農民而言,顯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有學者指出,由于財政補貼的比例只有13%,農民購買上述家電產品,大頭還要自己支付,能否有效刺激農村消費尚待觀察。
制度性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13.2億人口,按照戶籍人口計算,目前農村人口依然有9.6億。從理論上看,占中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和農村市場,其消費增長潛力巨大,對中國經濟由“出口導向型”轉入“內需驅動型”也意義重大。
但是,由于制度性改革滯后,農民收入絕對額有限,200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不過4140元。因此,擴大農村消費只能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專家預計,至少在未來數年,農村消費增加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會太高。
與此同時,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擴大。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3.33∶1,也就是說三個多農民的收入才相當于一個城市人的收入。雖然農民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速更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在拉大。
更為嚴峻的是,據經濟學者分析,未來相當長時期,如果沒有重大的制度性改革,沒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調整,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仍將繼續拉大。這也是制約農村消費的一大問題。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中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按照權威專家的解釋,這意味著未來12年,扣除物價因素,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要增長5.8%以上。隨著全球經濟衰退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實現上述目標并不容易。
姜長云指出,2004年-2008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已連續四年超過6%,但未來數年要保持這種增長勢頭卻有難度。
事實上,從1986年到2003年的18年間,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只有1988年和1996年兩年超過了6%。農民持續增收依然是對中國政府的考驗。
當前,農民享有的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不能進入土地市場交易,這大大限制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城鎮規劃區范圍外的非公益性建設項目,農民可參與開發經營”,但落實起來并不容易。
更值得關注的是,伴隨著各種大型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多需占用農民集體土地。在新的農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未出臺前,各地政府必然大干快上各種建設項目,未來兩年內農地征用的規模或將擴大,農民土地權益反而可能受損。
農村問題專家指出,要增加農民收入,首先是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增加農民非農就業。目前農民工就業集中于各類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出問題,農民收入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就迫切需要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采取有利于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政策措施。
其次,目前中國政府還應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的農民工能穩定融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同時,應盡可能把面臨失業風險的農民工納入失業保險體系和就業培訓體系。這些都是各級政府應該認真考慮的事情。
第三,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要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農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賦予農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抵押權,讓農民能夠以土地參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分享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成果,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潤生稱,要真正解決農民問題,讓農民富起來,關鍵還在于城市化,把更多農民變為市民?!叭缃褶r民已經有了經營土地的自主權,加上市場交易自由,接下來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權利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