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實行政策擴張的目的,按照市場經濟中的合理定位,是在經濟運行的相對低迷階段,提升景氣和提高市場預期, 從而引導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愿意跟進并活躍起來。這種短期的政策調節目的,又很有必要結合中國經濟社會轉軌的中長期目標和任務,引出相關的制度創新命題:放寬準入,降低壟斷,把著眼于當下的擴張性調控,與著眼于長遠的深化改革、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因為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改革與發展緊密相關,當下政府有意而為的擴張,其實正是打造企業自主擴大投資新機制的大好時機。
在中國,過度的壟斷、過高的門檻和過多的不準入,由來已久。改革開放30年,仍有眾多難解之結。小到人們司空見慣的城鎮區域以“城管”為名,對許多草根生存者的“自救式”自求創業機會的橫加剝奪,大到久為人們詬病卻久攻不下的行業壟斷,都還在日復一日地造成不容忽視的后果,使得本來可調動起來的發展潛力白白喪失,使得本來能煥發出來的競爭活力橫遭窒息。在很多領域,我們不缺資金、不缺要素,缺少的只是能夠使資金、要素流動起來實現有效結合、高效配置的制度和機制。
正因如此,對于放寬準入、放開價格,進一步破除、至少限制壟斷的關注,放在啟動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的當口來看,有特別的深刻之處。將這一視角落在具體問題的認識上,我們可以發問:鐵路運營系統,是否可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實行股份制改造而引入民間資本?醫療服務體系,是否可以試驗基本醫療保障的政府采購機制,使非公的主體在競爭中提供更有質量與活力的多樣化供給?教育領域、特別是基礎教育之外的領域,怎樣使更多社會資金進入,帶來更適合社會需要和更能滿足多層次需求的教育供給?……
當然,要做到放寬準入,降低壟斷,就要觸動既得利益,化解既得利益的頑強阻礙。這就要納入配套改革中,以制度創新的“攻堅”事項來討論了。■
作者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