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必將在臺灣政治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留下遒勁的一筆
2008年11月19日,陳水扁被抬進救護車,從醫院拉回看守所。此前,陳水扁因在看守所絕食而被送醫治療。
11月11日下午4時許,臺灣“最高檢察署”特別偵查組(下稱特偵組)以涉嫌利用職務侵占、詐取財務、洗錢、收賄與偽造文書等罪狀,將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向法院提請聲押。
當陳水扁步出特偵組時,他高舉被手銬銬住的雙手,呼喊“政治迫害”的口號;又經過一夜漫長的等待,臺北地方法院終于在11月12日上午7時,宣布因陳水扁涉嫌重大且有串證之虞,裁定準予羈押。這一幕,必將在臺灣政治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留下遒勁的一筆:一個長踞高位達八年的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最終仍得在司法的偵辦程序下低頭。
這個早年以揭露軍事弊案成名的“立委”,曾鐵腕掃蕩賭博電玩的臺北市長,并在一個廣告中扮演包公、誓言要“掃除黑金、讓臺灣政治干干凈凈”的政治人物,究竟是怎么滑向涉嫌貪腐的困境的?
擠出權力訛詐的“膿包”
2000年陳水扁就任“總統”以來,他與家人的清廉誠信首度遭到質疑,始于其妻子吳淑珍在2004年因六度未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申報股票交易記錄而受罰。
2006年5月,陳水扁的女婿趙建銘因卷入“臺開”股票內線交易罪遭收押并判刑,讓臺灣社會首度體嘗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真意。
隨后,吳淑珍收受SOGO百貨禮券并遭控涉入經營權之爭,因其不具公務員身份終得全身而退。
但就在2006年11月,臺灣檢方以涉嫌詐取“國務機要費”1480萬新臺幣(約合44.85萬美元)的罪嫌,將“第一夫人”吳淑珍起訴,震驚全島;同列貪污正犯的陳水扁,則因領導人身份暫受司法豁免權保護。
今年5月,陳卸任后,檢方遂正式分案展開調查。直到今年8月中旬,瑞士檢方兩度函告臺灣當局,要求配合調查陳家在海外坐擁7億新臺幣(約合2121萬美元)賬戶的公文曝光后,陳水扁才承認自己“做了法律所不允許的事情”,但仍堅稱那筆錢是“選舉結余款”并非貪污所得。至此,陳家疑涉及的弊案迅速升高。迄至11月初,據特偵組透露,“陳家不法獲利多得嚇人,絕對超過新臺幣10億元(約合3030萬美元)”。
自今年8月海外密賬案爆發以來,檢方從陳家在瑞士、維京群島、開曼群島、新加坡、澤西島與伯利茲等地所操作的人頭賬戶與紙上公司著手,力圖用“以錢追人,以人查案”的方式還原資金流向,方在“機要費”案及洗錢嫌疑之外,陸續追查出臺北南港世貿展覽館投標弊案、新竹科學園區的收傭購地等案。
此外,前“調查局長”葉盛茂因把國際反洗錢組織致函臺當局的公文留中不發、并向陳走漏風聲,被控瀆職與泄密罪;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則被控涉嫌詐領“外交”項目經費,且援外款項亦疑似流入陳家賬戶。
相關案件牽連之廣,使被告遍及行賄的廠商、牽線的掮客、政壇的幕僚親信、情治單位的舊臣、涉嫌協助洗錢的金融巨子及陳水扁家族成員,迄今收押總數已達十人。近日還有十多名臺灣“駐外代表”陸續遭檢方以證人身份傳喚回臺,協助厘清案情。
據悉,臺檢方近期即有可能將陳水扁家族及相關涉案人員,就“機要費”案、洗錢案、“南港展覽館”案與“竹科購地”案等事證明確者,先行切割起訴;而援外款項案,以及陳在任內推動“二次金改”過程中,是否收受賄款涉及不法牟利,則是下一波偵辦的重點。
察諸陳水扁涉嫌不法牟利的模式,通常是先創設出某個項目或特定政策目標,從中向利益相關的競爭廠商施壓;繼而在“立法院”監督審議的范圍外,行使行政裁量權予以配合。致使如今,不論是購地建設、援助外國或主導公股行庫釋股的過程,都被外界梳理出類似“權力訛詐”的軌跡,并待檢方一一查證。
司法革新仍在破繭而出
被收押前,陳水扁最后一次公開發言,稱自己要進入的是“臺灣的巴士底獄。那里關得住我的人,關不住我的心”。島內評論分析,這是陳水扁自認在法理上難以回天后,試圖將訴求上綱到政治面的操作。
陳水扁遭收押的消息,對臺灣社會雖仍震撼,卻也早非意外之事。根據民調指出,有約六成的臺灣民眾認為這是“罪證確鑿”的結果,只有一成左右相信陳水扁的話。不過,自收押以來,陳水扁接連發動絕食、并遭戒護就醫,配合著民進黨對陳所應享“司法人權”的主張,讓臺灣社會及輿論界再度釀起司法是否中立、檢方有無過當行使權力的爭辯。
在“國務機要費”案中起訴吳淑珍的檢察官陳瑞仁就說,“每當政治人物還想如以前一樣,透過上級對項目檢察官施壓時,我們最好的靠山就是第四權(新聞媒體)。”然而,臺灣檢察官這種通過媒體向外界透露偵辦進度與方向、以化解隱諱壓力的做法,在偵辦具高度政治敏感性的陳家弊案時,則屢屢被質疑違反了“偵查不公開”的原則。
民進黨就曾多次扣問:為什么每晚在電視政論節目上現身的“名嘴”都能夠知道檢方的進度,甚至“預言”并“指揮”接下來的偵查步驟?此外,除陳水扁,民進黨籍云林縣長蘇治芬、嘉義縣長陳明文近日因涉嫌貪瀆雙雙遭收押的司法處遇,更被民進黨指責是國民黨上臺后檢方辦案“只辦綠的,不辦藍的”。
8月中旬海外密賬案爆發之際,曾感嘆“從前好多傳聞,原來都是真的”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現在則回避評論陳水扁案的實質內容,只重申該黨廉政會“若一審宣判有罪,則會將陳水扁除名”的立場,從而將批判的矛頭,轉向檢方“在其他被告均已在押之際,是否還需羈押陳水扁”、“在陳無逃亡之虞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把他戴上手銬”等程序問題上。
自陳水扁案開始偵辦以來,立場日趨極端、旗旌漸顯鮮明的臺灣各家媒體就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自由時報》的一位高管在一場研討會中說,“在報道比重上,我們確實有‘為貪者諱’的現象。”相對于傾向“藍營”的媒體“夜夜爆料”,傾向“綠營”的媒體在此案中,則多將媒體時段與版面側重于“司法程序是否正義”“司法人權是否鞏固”的討論上。
對于收押陳水扁的決定,特偵組解釋過程并無不法,并駁斥外界“押人取供”的指控。一位法界人士分析,“收押陳水扁的決定,與其說是由于他涉嫌重大且有串證之虞,還不如說是檢方將之作為后續偵辦的施壓點。”果然,收押之后,陳水扁兒子就同意簽署查賬同意書。但這名法界人士補充道,“將法律視為最終且惟一的價值,是目前檢方偵辦阿扁最根本的立足點”,“但如果今天檢方也只是利用司法作為一種辦案技巧,那他最重要的正當性就不免遭到侵蝕。”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王泰升指出,本案發展至今對臺灣乃至整個大陸的最大啟示,其實是在于“無罪推斷”的原則能不能在龐大的輿論熱議下被確保、專業斷案是否又會被“媒體公審”所影響、犯罪嫌疑人能不能享有充分表達的機會,而這種機會又能否被華人社會所接受?
王泰升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臺灣社會氛圍日漸開放以來,檢察官隊伍已慢慢茁生出敢與當權者對抗的意識。這種對抗的表現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中,通過傳喚陳水扁應訊、起訴其家人,體現得頗為深刻。但這些對抗行為究竟是出于理念,還是摻加了其他因素,又能否延續下去,“國民黨的再度上臺,提供了很好的檢驗機會”。
對于司法、政治力與媒體三者圍繞全案所衍生的拉鋸,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陶儀芬認為,“在制度上,臺灣目前對司法的職能范圍已有明確規范;但顯然社會對此一職能在本案中如何行使以及行使的力度尚未取得共識。”
對于“綠營”頻頻向支持者發出“政治迫害”的號召,陶儀芬解釋說,臺灣的政治發展經驗不同于西方。以英國為例,他們是先建立起一套憲政慣例,才一步步將參政權普及到全體民眾;但在臺灣,百姓擁有完全參政權和建構政治運作規范的進程,幾乎是同步發生的,“就好像邊打籃球,才邊討論游戲規則一樣,摩擦與爭議一定少不了”。■
名詞解釋
特偵組
在偵辦陳家涉嫌弊案的日子里,“特偵組”成了島內媒體每日報道的關鍵詞。
特偵組是臺灣“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的簡稱,成立于2007年4月,是臺灣檢察體系里專辦高層官員及重大案件的編制單位。特偵組辦案過程中的搜索、約談、聲押、起訴等流程均不受一般檢察署的轄區限制;特偵組的案件偵查終結后,“檢察總長”亦須赴“立法院”進行報告。
特偵組的前身“法務部查緝黑金中心”,則是在2000年民進黨上臺后,因陳水扁將“掃除黑金”列為重大施政目標所設置;“查黑中心”的績效亦是臺灣內部審視檢察體系是否能逐步擺脫政治干預的一項指標,包括馬英九在“特別費”案調查期間亦曾受其問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