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對A股市場,意味著一場多久的反彈?
對于11月9日國務院推出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A股市場的回應是久違了的暴漲與震蕩。
11月10日,方案公布次日,A股市場強勁反彈。短短一周之內,上證指數上揚將近14個百分點,11月17日更一舉收復了2000點。然而,市場很快出現反復,11月18日大跌6.31%,11月19日再度暴漲6.05%。
在刺激政策出臺前的一個月內,滬深兩市每個交易日的成交金額多在500億元上下,但自11月10日起,兩市成交額猛增,11月10日當日成交額增至超過800億元。此后兩市成交額逐日遞增,至11月18日,滬市成交額突破久違的千億元大關,兩市共成交近1500億元。
如此價量變化,顯示投資者對市場進一步走向存在巨大分歧。
抄底與出貨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超出常人預料的龐大經濟刺激方案,散戶和機構的態度和操作思路迥異。
代表散戶態度的數據——A股市場的開戶人數和參與交易的賬戶數傳遞出樂觀的情緒。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在11月18日公布的數據,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公布后一周,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為1114.36萬戶,較前一周大幅增加465.69萬戶,為9月22日至9月26日交易周以來最高;而A股新增開戶數為260589戶,較前一周大增9.27萬戶;持倉A股賬戶數為4701.91萬戶,較前一周減少10.26萬戶。
然而,機構大多持謹慎態度。來自Topview的數據顯示,從11月10日以來的三個交易日中,基金逢高拋售的意愿極為明顯,滬市每日均為資金凈流出狀態。
從基金公司內部多空力量的對比上看,空方基金明顯占據上風。
11月10日,基金整體席位資金凈流出達到17.32億元,其中18家基金公司唱多凈買入,41家基金公司凈賣出;11月11日,基金席位資金凈流出降至5.54億元,其中28家基金公司凈買入,31家基金公司凈賣出;11月12日,基金席位流出進一步降至4.66億元,雖然總體做空動能減少,但呈現凈賣出的基金公司數量上升至34家。
與此同時,保險資金在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出臺之前,曾連續保持了13個交易日的凈買入狀態,但11月10日迅即多翻空,當周前三個交易日中凈賣出2.05億元。
“上述數據很典型,說明我們A股市場的散戶投資者比較沖動。”一位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說,“我們出去走訪客戶,大機構的客戶都希望我們減輕倉位,而散戶們則問這輪能到多少點。”
“肯定不可能是反轉,畢竟經濟本身的問題還很明顯,而引發A股下跌的基本面趨勢并沒有逆轉。這次應該算是一次反彈。”前述基金經理告訴《財經》記者,“我在11月10日主要是出貨,也買了一些,調整了一下配置,不過這幾天就要出了,做一個小的波段。”
信心之戰
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源于11月9日晚間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包括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據國務院的新聞稿,4萬億元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等方面,如果按年均2萬億元來計,相當于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5%之多。
在這十項措施中,并沒有直接針對股市的措施,而是完全針對實體經濟;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保證穩定的經濟增長,穩定市場預期,而A股市場目前也處于市場信心極度匱乏的狀態中。
中信證券策略分析師程偉慶表示:“4萬億元的政策,可以理解為對經濟預期的改變,市場普遍相信明年增長保8%應該沒有問題了。之前市場主要關心的是經濟本身的變化對市場的影響,現在這點等于基本預期明確了。到明年2月之前,相信都不會有更多負面的消息出來,所以這段時間,大家基本還是能夠看好的。”
“4萬億元的政策就是穩定預期,恢復對實體經濟的信心。證監會里認為非常重要,比救金融機構要好很多,現在就是救實體經濟,這個政策出來,市場再回到過去就比較難了,基本能夠夯實底部了。現在即便有其他政策,和4萬億元這個政策比,那都是小事了。”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也表示,4萬億元的方案對市場的信心恢復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長期危險因素仍然存在,比如上市公司的業績等,“現在不應該想著抄底”。
過度的炒作
雖然國務院擴大內需的方案具體資金落實、投向及規模尚未確定,尚無法準確計算出對各上市公司實際利潤的影響,但從其規劃的投向仍可看出對各個直接受益行業的影響。目前已經明確投資的行業看,包括承擔輸變電的電網類上市公司、建材行業、建筑行業、工程機械、鐵路設備等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都將受益。
由于國務院十條政策措施中,有四條與基礎設施建設直接相關。中金公司的分析報告認為,與房地產、基建相關的板塊,如鋼鐵、水泥、工程機械等上市公司,均會受益。尤其是水泥業,根據海通證券的粗略測算,2萬億元新增交通投資可拉動約3億噸水泥需求,平攤到五年里,每年平均新增水泥需求6000萬噸 。
但即使對基建行業,投行的分析結論也不盡趨同。東方證券的研究報告提出,由于“十一五”規劃的交通基建投資即超過6萬億元,因此,三五年內,5萬億元的交通基建投資并不能算超出預期的利好。
水泥行業雖然是國家加大基建投資拉動內需政策的最受益行業之一,但由于明年一季度即將進入水泥消費的淡季,短期內水泥價格繼續下調壓力較大,如果國家不能持續推出及落實加大基建投資的政策,該行業目前的風險仍然較大。
中原證券分析師張剛指出,盡管刺激經濟政策對基建行業刺激明顯,但作為拉動水泥需求的主要力量,房地產行業仍未有起色,這將制約水泥企業的業績增長。銀河證券策略分析師李峰認為,從政策推出、實施到產生效應都需要時間。按過去經驗,政策實施一般要六到八個月,這次會更快一些;但在此之前,市場難有較好表現。短期看,到明年年初,在政策層面刺激下,市場不會太差,但明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利潤不會太樂觀。
盡管上述政策的實際作用還有爭議,也顯然難以在短期內奏效,但是相關上市公司的漲幅已經令人嘆為觀止。
截至11月19日,中國南車(上海交易所代碼:601766)股價自國務院十條措施公布以來上漲了近30%,中國鐵建(上海交易所代碼:601186)上漲超過21%,中國中鐵(上海交易所代碼:601390)上漲近30%,行業龍頭海螺水泥(上海交易所代碼:600585)上漲30%。
上述相關行業的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漲幅。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并非行業龍頭的太行水泥(上海交易所代碼:600553),自11月5日以來連續九個漲停,目前其股價較11月5日上漲了150%。
“水泥板塊近期反彈存在明顯透支。”張剛說。
不少證券分析人士都認為,自十項政策發布以來,相關行業的反彈力度已經不低,持續增長缺少足夠動力。投行報告提出的投資建議均是“反彈出貨、波段性交易”。
高盛高華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稱,由于所有的指標均預示著宏觀經濟將進一步疲軟直至2009年下半年企穩,“我們維持防御性觀點,并建議在股市出現顯著反彈時,減持周期性較強的股票。”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徐煒表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企業利潤下滑的風險會很大。“我覺得2000點左右基本上就是這輪反彈的上限了,因為估值已經不低了。再上去會面臨四季報業績下滑、‘大小非’減持以及全球經濟衰退的壓力,很難為市場的上漲找到充分的理由。”
“大小非”減持放緩
“4萬億元政策一出臺,大家就都忘了‘大小非’問題了,期望這個新政策能夠讓市場重回6000點,其實該有的問題還仍然存在。”一位證券公司的高管說。這也是目前市場頗為流行的解釋:“大小非”拖累指數。
A股市場中,上證指數從2005年6月6日的998點起步,在股權分置改革大背景的哄抬下,一舉沖上6000點;之后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迅速回到1600多點。可以說,由股改演化而來的“大小非”問題先是被選擇性遺忘,繼而被選擇性記憶,成為股市大起大落的風向標。
從今年下半年起,各個部門都在積極地想辦法、出政策,用以拉抬指數,而對于“大小非”減持的限制成為工作重點。國務院國資委發文要求央企停止股改限售股減持;證監會設立大宗交易平臺以及非常繁復的規則用以限制“大小非”的減持;多家上市公司股東發公告承諾短期內不減持股改限售股。
種種政策、限制、承諾,使得以高昂代價獲得流通權“大小非”的減持成為“過街老鼠”。
除此以外,融資融券新政也成為管理層救市的方式之一,最新的消息稱,12月將正式開始融資融券試點。
事實上,“大小非”拖累股指之說早被市場證明為偽命題。
對于規模巨大的國有股而言,解禁并不意味著變現,相當多的國有股不會放棄51%的控制權,而“小非”則更多基于對市場未來走勢的預期相機選擇,近來由于市場行情的清淡,“大小非”減持的動力更是明顯削弱。
中登公司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以來的四個月中,兩市“大小非”減持量呈現逐月下降態勢,10月兩市“大小非”實際減持量僅4.04億股,環比下降約10.6%。
對照下半年以來的月度數據可以發現,盡管股改限售股月解禁量在10.62億股到215.47億股不等,但7月、8月、9月、10月四個月兩市“大小非”實際減持量卻逐月降低,分別為8.49億股、4.81億股、4.52億股和4.04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