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行情”的背后假設是“中國特殊論”。但每提“特殊論”,結局就不佳
近來“4萬億”投資與一年前的突然行政干預緊縮政策,一極冷、一極熱,都富有戲劇性。
自從美國的7000億美元和9000億美元之類的救援計劃出臺后,各國政府都大開支票,有多少準確的依據?不清楚。你看,不出一個月,美國財長保爾森已宣布改變救援資金投向了。沒辦法,先給重病的人打強心針和輸血,動什么手術再說。
“4萬億”也出于同樣的理由吧。不過,海外媒體已開始挑刺了。
英國《金融時報》的戴維皮林轉引摩根士丹利亞洲區(qū)主席斯蒂芬羅奇的看法:“中國政府的行動好像有些‘慌張’,表明經濟增長率可能已降至8%以下。”作者又不客氣地說:“8%是中國觀察家們確定的控制社會動蕩必需的水平。他們的才智令人質疑。”
作為中國人,我們從不懷疑自己的才智,只是對于我們那些過分的才智,信心不足。
網上已有人號召我們趕快做“包工頭”,發(fā)大財啊。現在要做“包工頭”,恐怕晚了吧。我們懷疑匆匆上馬的“4萬億”的效益,也許又增加了銀行的壞賬(假設銀行的治理結構仍不以股東利益為重);擔心它只不過推動了讓貧富差距更大、讓絕大多數人沒有受益多大的增長。
懷疑是很正常的。大多數人,包括我,喜歡把錢分給全中國每個人,讓我們自己選擇錢的用途。
當然,精英們一定覺得我們普通人眼光太短淺,由他們花錢,專業(yè)而有遠見。希望如此。
“4萬億”究竟是怎么回事還沒搞清,下面已有人做足文章了。我手機上已接到不止一條短消息:“中央4萬億投資,趕緊抄底房產,請投資某某住宅。”
已跌了70%的中國股市更是有理由抄底。2008年,大小機構、投資者、投機者和賭徒,一直在虧錢,還沒賺過錢,到了年底,應該給自己發(fā)年終獎了。于是,大家一起把股市炒上去吧。
大跌之余,一定會報復性地反彈。2008年的中國股市確實比較奇怪,沒什么像樣的反彈,除了被政策硬逼著在3000點以上沖了一把。不過,想想2006年和2007年,除了“530”那次大調整,股市也是不回頭地往上沖。暴漲暴跌,倒也形成完美的幾何對稱。
辯證地看,一次大熊市中的反彈是為了下次更好的下跌,像個重病的人,還要劇烈地運動,會病得更厲害。同樣,一次大牛市中的調整是為了下次更好地上漲。從股票供求關系分析也講得通,股市一直下跌,賣的人越來越少,就跌不動了,很容易被抬上去;然后,趨勢向下時,那批買了被套的人往往成了新一輪向下的動力。
明乎此,我們對有些說法就清楚了。
比如,這次有人喊:“這是今年惟一賺錢的機會啊。”對,假如反彈成立,就一定有人賺錢,但誰給他們的錢?一定是另一批最后搶反彈不成被套住的人。
同理,有人稱之為“請客吃飯”行情,誰來請客?
近20年來,中國大小財經媒體經常充斥著這類“賺錢機會”的吶喊,讓各路人腎上腺素涌動,沖進股市等投機市場,聚眾投機,賭它一把。暴跌后,賭輸的人開始大罵市場、機構和政府,強烈要求救市。循環(huán)往復,沒有盡頭。
此次媒體上用得最多的詞匯是“獨立行情”,也就是A股不受外圍市場影響,獨自上升。這又是睜眼說瞎話。明明A股是在港股尤其是H股的強力反彈影響下,借“4萬億”概念,才有了反彈的勇氣和信心。為什么要喊“獨立”?他們還是對國際環(huán)境心里沒底,怕海外的反彈隨時結束,我們的“吃飯行情”迅速夭折。說獨立,就是希望反彈時間能長些,“賭”得盡興些。
“獨立”的背后假設是“中國特殊論”。但每提“特殊論”,結局就不佳。比如,今年不少人剛說中國宏觀經濟會“個別發(fā)展”,形勢馬上逆轉,要“保八”了。又比如,每次有人為中國股市高市盈率強烈辯護時,就要暴跌了,2001年和2007年都是如此。
在我們之前,日本人喜歡說自己“特殊”,公司互相持股“特殊”,市盈率高“特殊”,等等;今天一看,日本人發(fā)現自己沒什么特殊了。惟一特殊的是日本經濟纏綿徘徊了近20年!
中國股市的“特殊論”還演繹出什么“定價權”,除了是“操縱股價”的另一套說辭,根本沒什么意義。2007年,一幫牛哄哄的中國基金經理跑到香港炒權證,結果大敗而歸,才知道什么叫“定價權”。
要獨立,自以為特殊,是青少年的夢想,當然還是利用與誘惑人的把戲。可惜,大多數人在股市中的情商并不高于青少年。■
作者為《科學與財富(Value)》(www.valuegood.com)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