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集團率先收購魯能在山東省內的發電資產,并為此支付高價。而對于魯能旗下1122萬千瓦發電資產的爭奪,才剛剛開始
對于五大發電集團來說,誰獲得魯能的資產,誰就在競爭格局中占領優勢。
11月19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后,山東魯能泰山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碼:000720,下稱魯能泰山)發布了股票異常波動的公告。公告稱,公司并無應予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隨后,魯能泰山的股價開始下挫。
不過,一項關系魯能泰山母公司——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能集團)的資產轉讓交易正在進行。多位電力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魯能集團資產的拆售序幕已經開啟。11月中旬,五大電力集團之一的華能集團,已與山東電力公司達成了部分魯能集團資產的收購協議,目前這一出售方案即將上報國務院國資委批準。
《財經》記者獲悉,華能集團將斥資約60億元收購魯能集團在山東省內的火電、風電和煤礦等資產。魯能集團持有魯能泰山的股權,此次也在收購范圍內。
“魯能集團收歸山東電力旗下后,出現了‘廠網一家’的情形,因此出售是遲早的事情。五大電力集團都有意收購,而華能集團是最早有所斬獲的。”華能集團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
收購從“第一桶金”開始
魯能集團目前在山東省內運營的火電廠有七家,發電裝機總容量569.5萬千瓦,約占全省統調發電裝機的13%。華能集團此次收購魯能集團的資產,為魯能集團在山東境內的資產,主要包括在電改前夕劃入“魯能系”的30余臺發電機組,其權益裝機容量總計約400萬千瓦。
華能集團有關人士指出,此次所收購的資產包括山東臨沂發電公司、臨沂魯能熱電廠、黃臺火電廠、煙臺熱電廠、萊蕪電廠、濟寧運河電廠、煙臺黃海熱電、煙臺渤海熱電等地方電廠。此外,也包括一些風電資產,如東營魯能風電項目、長島風電項目、榮城風電項目等。
此外,魯能泰山的最大股東——魯能泰山電纜電器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魯能電器)也被打包在此次出售資產之列。魯能電器持有魯能泰山18.54%的股權。這意味著如果交易成功,華能集團將通過收購魯能電器,成為魯能泰山的第一大股東。不過,這一方案尚未上報國資委,還存在變化的可能。
上述絕大部分資產,是魯能集團的“第一桶金”。由于魯能在私有化過程中曾引發廣泛爭議,此次交易亦格外引外界關注。
這樁不成功的私有化始于2006年中。當時,握有魯能集團95.88%股權的山東電力職工持股會以凈資產價格37.3億元將魯能集團秘密私有化,轉讓給北京兩家私人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首大能源)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下稱國源聯合)。此事經《財經》披露后,因涉嫌國有資產流失,引起社會巨大爭議。
2007年底,國務院國資委批復,對魯能集團股權的重新處置做出決定,確定相同資產相同價格收回的原則。2008年2月,山東電力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工會山東電力委員會(下稱電力工會)和山東魯能物業公司斥資83.22億元,從上述兩家私人公司手中回購了魯能集團95.47%股權。隨后,山東電力又收購了其他兩家小股東持有的魯能股權,遂使魯能成為100%的國有企業。
山東電力集團等支付的83.22億元中,除計入了國源聯合和首大能源2006年5月為購買魯能股權支付的37.3億元,還包括其后增資的約37億元。最終支付的價格,比國源聯合和首大能源收購前后支付的資產價格增加9億余元。
由此,魯能集團在山東省內的電力資產,在歷經了國有、職工持股、私有等一系列所有權變動之后,又正式回歸了國有。
“在全盤收歸國有后,業界的意見還是比較大。”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告訴《財經》記者,山東電力等三家公司購回股權暫時解決了國資流失的擔心,但魯能集團進入國家電網公司,并不符合此前中國電力體制改革規定的“廠網分離”原則。
國家電網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山東電力收購魯能集團后,一直在醞釀剝離的方案,“對于魯能各產業是發展還是剝離,要看是否符合國家的政策,也要看經營的情況”。
今年以來,受電煤價格飆升的影響,山東境內的發電廠普遍出現虧損。以黃臺電廠為例,2007年,黃臺電廠虧損6000萬元,今年僅一季度虧損額就超過了這一數額。電廠還曾一度缺煤停機。銀行系統又調低對電廠的信貸評級,山東境內的發電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近日,來自山東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會議的消息稱,山東發電企業的虧損仍在加劇。今年前八個月,發電行業由去年盈利17.21億元轉為虧損62.75億元。上網電價調整后,發電企業當月新增虧損額有所減少,從7月份虧損12.65億元下降到8月份的10.85億元,但按照目前的電煤價格,每度電仍倒掛0.05元左右,虧損仍在持續增加。由于持續虧損,信貸支持減少,資金周轉困難,山東部分發電企業存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而承擔供熱任務的黃臺等電廠因貧瘦煤短缺,保證正常發電和冬季供熱面臨很大的壓力。
一位接近國務院國資委的專家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魯能已經是國有企業。按照電力改革的文件,電網不能持有發電的資產。賣掉是符合改革精神的。不過,出售本身并不一定要在國資委主持之下。因為國資委不能強迫一家企業賣給另一家企業資產,也不能強迫企業用什么價格買。”
售價高低
“此次華能所收購的魯能境內的資產,并不是魯能最好的資產。”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魯能資產的拆售,和之前電力改革遺留資產的出售一樣,很可能從比較差的部分入手。“出售本身沒什么爭議。不過在目前發電全行業虧損的背景下,這400萬千瓦發電資產,即使算上搭售的煤礦和上市公司的股權,賣得也比較貴。”林伯強指出。
此前,電力業內出售的大筆發電資產,主要有電力改革的遺留問題——“920項目”與“647項目”(其中920萬千瓦的發電資產,以參股形式分散存在于38家電廠;另外一部分647萬千瓦發電資產則集中于徐州發電廠等八家電廠的11個電源項目。業內人士習慣性稱之為“920”和“647”)。按電力體制改革的要求,這兩筆發電資產應在兩年內出售變現,前者用于支付主輔分離后的改革成本,后者則用于補充電網公司資本金。
上述兩個項目均由國家電監會主持拍賣。最終,凈資產119.7億元的“920項目”,賣出了187億元,溢價約56%;凈資產評估為79億元的“647項目”則通過定向出售,溢價20%出售給華能等大型國有電力企業。
林伯強告訴《財經》記者,此次魯能集團資產出售與上述兩樁交易相比,溢價水平確實比較高。而且,“920”與“647”項目拍賣時,正逢電力短缺之時。電力資產為各大企業競相收購的目標,與目前電力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華能集團接近交易的一位消息人士坦承價格確實比較高,之所以同意,是因為國網的態度強硬。“現在的問題不是說魯能的資產賣不出去,是五大集團都想競爭這個資產。五大集團誰都想做大,現在的虧損對我們來說不是很大的問題,做大是最大的問題。”
今年年中,大唐集團公司(下稱大唐集團)與青島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托管當地第一大發電企業——黃島發電廠。 “在大唐集團公司組建之初,我們在山東境內一個電廠沒有,是個空白點。”協議簽署當日,大唐集團總經理翟若愚表示,“所以這次我們收購黃島電廠,從戰略上看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
大唐集團一直在謀求進入山東的機會,成功托管黃島電廠,意味著大唐集團在山東的電源布局取得突破。不過,這也使得一直希望擴充山東市場份額的華能集團如坐針氈。
最終,華能集團與國網公司達成了一致。華能率先收購魯能集團資產,從而在山東發電領域內搶得一席之地,而華能也為此支付了較高的價格。
“華能接受這個價格,有自己的理由。”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一位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稱。在他看來,山東電力和華能集團都是國有企業,這一交易就是“左口袋倒到右口袋”。
“奪魯大戲”將啟
作為山東省內最大的產業集團,魯能集團擁有一個包括煤電、礦業、房地產、港運物流等在內的龐大產業鏈。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認為,像魯能集團這樣資產龐大、產業多元且布局全國的公司,如果進行出售的話,分拆是比較可行的途徑。
10月23日,魯能泰山發布公告稱,魯能集團已經收購了山東電力工會等19家公司持有的山東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17.05%的股權。收購完成后,魯能集團持有山東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89.73%的股權。
“這可能是為下一步的拆分布局。”韓曉平告訴《財經》記者,“不過,魯能的發電資產拆分出售,也意味著發電五大集團的平衡將被打破。”
在2002年6月召開的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對于五大發電集團的安排曾有“均衡性”考慮,即:將當時國家電力公司系統的上市公司、水電流域公司和獨立發電公司均衡地劃入各大電力集團,各集團規模和資產質量大致相當,在各區域電力市場中的份額均不超過20%,每家發電公司擁有的發電裝機總量在3200萬千瓦左右。其目的在于為電力市場競爭確立一個基本格局。
至2007年底,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為7.13億千瓦,五大發電集團的全部裝機容量為3億千瓦左右。其中,華能集團裝機容量達到7100余萬千瓦,大唐集團裝機容量6400余萬千瓦。
魯能集團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魯能集團成立五年多來,電源產業運營裝機容量由287萬千瓦增長到1122萬千瓦,在建規模360萬千瓦。此外,2007年還新核準裝機容量500萬千瓦,同時一批重點項目已進入國家發改委核準程序,或已列入國家和相關省區發展規劃。
在礦產方面,魯能集團擁有的煤礦年產能達1331萬噸,在建煤礦年產能達1280萬噸;運營氧化鋁年產能達100萬噸、電解鋁年產能12.5萬噸,在建氧化鋁年產能100萬噸。
“正由于過去這種微妙的平衡,現在誰獲得魯能的資產。誰就在競爭格局中占領優勢。”一位接近國家電網公司的消息人士近日告訴《財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