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發牌在即,手拿“次牌”的中國移動如何逆轉形勢
北京數家國美電器營業廳的演示區內,除了宣傳圖片,已經沒有了服務人員和厚重的TD手機,空空蕩蕩。
今年4月1日,中國移動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陽、廣州、深圳、廈門、秦皇島八城市正式啟動了TD-SCDMA(下稱TD)業務測試和試商用業務。經過數年等待,中國3G大門終于從TD一側率先打開。
但中國3G并未出現開門紅。中國移動市場部經理侯廣吉向《財經》記者透露,“客觀反應并不十分理想,仍舊是終端的問題非常突出。”目前,中國移動TD用戶數約30萬,絕大部分是社會測試用戶。
而留給這家全球最大通信運營商的時間已經不多。隨著中國擴大內需政策啟動,3G發牌在即已成業內共識,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已在門外虎視眈眈。幾個月之后,剛剛走出實驗室的TD,就將遭遇WCDMA和CDMA2000這兩種更為成熟的3G技術的挑戰。數億中國消費者的選擇,將決定中國自主3G技術標準的未來。
倉促起跑
對TD最為有利的是贏得了一年的試商用時間,最不利的同樣是時間。
2001年,WCDMA在日本正式運營,世界從此步入3G時代。但是七年之中,3G技術和市場都經歷了巨變。
一位中國移動高層曾向《財經》記者直言,非常擔心不成熟的TD投入規模使用后,會直接損害消費者對中國移動的信心,“這對TD長久發展也非常不利”。
中國移動的擔心可以理解。此前,中國通信運營商更習慣于采用國外成熟的技術。在決定自己的技術策略時,“成熟性”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這是它們第一次將一項剛剛走出實驗室的技術全面應用于市場。
出于對TD技術的擔憂,中國移動遲遲沒有將之投入規模試驗。不少TD芯片企業和終端企業對此頗有微詞,他們紛紛表態,TD在技術方面已經沒有障礙。
在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社會化測試是無法跨越的一個環節,只有大規模應用后才能真正發現網絡和終端所存在的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曹淑敏表示,國外的技術成熟是因為運營商已經走過了試驗階段,而TD是中國自主推動的,前期試驗也必須依靠自己,不可能等到完全成熟再商用。“這是一個跨越不了的階段,只能縮短。”曹淑敏說。
2007年11月,中國移動“TD工作小組”成立之初,曾經制定了社會化測試和試商用分兩步走的計劃。但直到2008年初,TD終端仍不成熟,社會化測試計劃遲遲不能啟動。由于中國政府早就承諾,將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提供TD服務,8月8日成為一道不可更改的“紅線”。最終,中國移動不得不倉促上陣,選定4月1日同步啟動社會化測試和試商用。“兩個過程同步進行,絕對是超常規的一個做法。”一直參與TD應用工作的中國移動市場部人士侯廣吉坦言。
曾有多位分析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不解:既然還在測試階段,意味著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怎么能指望消費者買?
但是中國移動已沒有時間等待。此前,中國網通和中國電信也分別承擔了北京、青島和保定三地的TD試驗網,中國移動在兩周內即完成移交接收。鑒于TD應用初期業務單一,體現不出技術優勢,中國移動拋棄了與廣電系統在手機電視標準方面的門戶之爭,在奧運開幕前一個月,緊急招標數萬部具有CMMB手機電視模塊的TD手機贈送給奧運會相關人員。
種種非常規之舉,讓中國移動先于對手搭起了3G網絡,開啟了真正的商業化運營。按照計劃,中國移動將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國28個大城市的TD網絡建設,目前一期300億元網絡設備招標已經完成,2009年下半年將正式投入運營。
不設指標
市場一度猜測,監管部門對TD曾提出了未來三年發展1億用戶的目標。但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相關人士表示,未聽說有此要求。此前在西安舉行的中國移動半年度市場工作會議上,中國移動副總裁魯向東也未提及TD用戶目標。
中國移動原定2008年底將TD用戶從現在的30萬個提高到40萬個,但受客觀條件限制,實現已很困難。其市場部內部人士承認,當前討論發展目標還為時過早,產業發展、市場競爭均充滿變數,“WCDMA今年年底發牌和明年上半年發牌,影響完全不同。”他說。
2009年,中國移動將在全國162個主要城市進行TD網絡建設,屆時一張全國規模的TD網將初具規模。中國移動已決定將GSM和TD兩網融合,既可節省資本開支,也可發揮目前GSM在網絡覆蓋、容量方面的優勢。目前技術測試已經完成,2008年底網絡改造有望完成。
據悉,中國移動內部已明確了“不換號、不換卡、不用重新登記”的“三不”政策,鼓勵目前的GSM消費者平穩過渡到3G平臺上。從明年開始,所有中國移動原139、137、136等號段用戶,只需更換TD手機就可使用TD服務。
10月底在北京舉行的國際通信展上,負責市場營銷的中國移動副總裁魯向東表示,3G網絡高速傳輸功能暫時不會在TD手機終端上廣泛應用,未來將重點發展數據卡業務,這也是歐美3G市場的成功經驗。目前,TD數據卡業務已擁有10多萬用戶。
由于中國移動還不能利用鐵通的寬帶資源發展接入業務,TD帶寬為其提供了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寬帶接入領域競爭的武器。中國移動已計劃推出“家庭信息機”,利用TD終端發展家庭寬帶上網業務。分析人士認為,寬帶接入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生命線”,但對中國移動來說只是一項新業務,在資費方面將更有競爭優勢。
盡管中國移動已經為TD做好了一切外部準備,但不到CDMA2000和WCDMA終端正式投放市場,真正的檢驗其實還未來臨。
好消息是,跨國巨頭的加入可能會改變TD產業鏈弱勢的局面。就在幾天前,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透露,全球手機行業巨無霸諾基亞已決定推出GSM-TD雙模手機。《財經》記者獲悉,諾基亞最早曾計劃使用其參股TD芯片公司凱明的方案,但是隨著凱明的倒閉,諾基亞不得不另起爐灶,改用比亞迪旗下比亞迪電子的設計方案。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移動28城市網絡建設招標中,網絡巨頭愛立信也首次單獨參加,并分得了10%的份額。
曹淑敏分析認為,3G技術在國外市場啟動初期,與2G所能提供的業務沒有太大變化,對消費者吸引力不是很大。直至2007年,3G增強型技術大規模商用后才開始贏得市場認同。她認為,TD商用目前還處在最艱難的起步階段。
3G發牌提速
事實上,TD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不取決于自己,而取決于3G發牌的時間。
“對TD最大支持就是延緩發牌。”直接負責TD業務推廣的侯廣吉表示。
中金公司通信分析師陳昊飛認為,在政府鼓勵投資與消費的宏觀形勢下,3G牌照發放已到合適時機。中國移動TD業務已經取得很大進展,監管層或許希望通過向其他運營商發放3G牌照,以進一步推動TD發展速度;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亦需借助3G對中國移動構成實質性競爭,尤其是在高端市場。
據悉,中國移動和TD產業鏈多家主流廠商,都曾向工業和信息化部表達了將3G發牌時間拖后半年的意愿,以給TD更多的準備時間,但并未得到支持。在答復中國移動高層時,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明確表態:一年的社會化測試和試商用時間已經是對TD最大的支持。
事實上,在3G發牌時機的選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多次給出暗示。今年5月,三部委推動電信重組文件中明確提出,“以3G牌照發放推動電信市場重組”。7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奚國華表示,3G牌照將在電信運營商改革重組完成后發放,“個人預計在半年之后”。
曹淑敏認為,延緩發牌并不能支持TD發展,移動通信技術只有在商用中才能更快成熟,如果沒有市場競爭壓力,TD進展會非常緩慢。“不是越晚越好,而恰恰是越早越好。”她說。
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重組速度均超過預期,在相關交易上,雙方都顯示了快速完成交割的誠意。目前,新中國聯通已正式掛牌,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的CDMA網絡也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交割。
參與CDMA網絡交易的投行人士分析,3G牌照發放是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移動業務上快速追趕中國移動的最佳時機,快速發牌對兩家來說最為有利。此次交易中,中國電信不惜支付比中國移動GSM網絡更高的溢價向中國聯通收購CDMA網絡,恰恰從行動上證明,此時已是3G發牌的最佳時機。
寄望于3G半
盡管3G發令槍尚未全面打響,中國移動的對手們已經躍躍欲試。
此次中國聯通預計將獲得全球商用最成熟的WCDMA牌照。中國聯通已經宣布,將在2008年底完成WCDMA網絡招標工作,2009年二季度完成網絡建設。新中國聯通掌門人常小兵則在多個公開場合呼吁:3G牌照發放“越快越好”!
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亦透露,獲得3G牌照后,將投入上千億元進行3G網絡建設。由于CDMA2000的網絡升級主要是軟件部分,相對來說中國電信有望最先完成3G升級改造。最樂觀的預測是,半年后,CDMA2000和WCDMA就將進入商用階段。
與剛剛走出實驗室的TD相比,無論是終端還是業務,CDMA2000和WCDMA的技術標準都已經非常成熟,蘋果最新3G版本的iPhone手機采用的就是WCDMA標準。這直接決定了中國移動在3G階段不會有太大的作為,而只能采取“挺過去”的現實態度。
在西安舉行的中國移動半年度市場工作會議上,魯向東直言,拿到TD不是一張好牌。在各種場合,中國移動高層也一直強調,中國移動寄望于更下一代技術TD-LTE(“長期演進”技術)的發展。
曹淑敏認為,LTE的到來至少需要四到五年時間,并將有一段較長時間與3G網絡并行。她認為,3G競爭絕非純粹的技術之爭,決定因素還是企業綜合實力。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當年CDMA較GSM擁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中國移動仍能在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
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來說,最有利的是拿到了兩張成熟的3G技術牌照,但不利因素同樣明顯。中國電信在移動市場經驗明顯不足;中國聯通則需面對以幾萬人整合數十萬人的巨大難題,當前2G競爭亦處于明顯劣勢。
魯向東認為,中國移動的資本優勢、2G網絡規模優勢和用戶資源優勢,長時間內對手仍將難以超越,這將幫助其挺過3G階段。
除綁定高端客戶,未來中國移動亦將強化對SP等產業鏈企業的綁定,一家SP公司負責人表示,除非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服務和品牌已與中國移動一樣強大,未來后者仍是SP的合作重點,內容資源、人力資源和營銷資源亦將向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