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價格上漲緣于農產品供求變化,沒有短期解決之道
目前世界食品價格上漲緣于供求關系的新變化。需求方面,人均收入逐步提高,城市化與生物燃料補貼等使農產品需求不斷擴大;供給方面,生產率增長緩慢、存貨偏低、氣候變化等帶來供給不足。這一供求關系變化導致了近期世界農業格局失衡與農產品價格飛漲。
統計顯示,自2000年以來,小麥價格上漲逾3倍,棉花與大米價格上漲逾2倍;即使考慮到美元貶值的影響,價格上漲仍很顯著。2008年1月,中國CPI同比增長7.1%,創11年來最高水平;2005年與2006年兩年間,食品價格上漲占總體CPI不足一半,但2007年這一影響卻高達85%。
世界各地農產品的高價格近期不會下降。我們的分析顯示,谷類與肉制品價格仍會很高,雖然目前的峰值不會持續很久,但大米、小麥、玉米價格2015年較2006年將上漲20%,牛肉、豬肉與家禽產品的價格預計也將在未來十年上漲10%。
——農產品供求關系改變帶來食品價格上漲。
第一,食品總需求逐漸增加。今天的世界農業體系很大程度上是需求驅動的。隨著全球化與城市化的發展,人們收入逐步提高,農產品需求也將逐步增加,尤其是高價值產品。預計到2015年,世界谷物類需求將增加20%,到2050年,亞太區的谷物需求量將增加三分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將增加3倍。而中國由于動物飼養,谷物需求也會翻一番。2050年,大米、玉米類谷物的人均消費量將分別下降18%和35%,與此同時,肉制品需求異常旺盛,尤其是家禽和牛肉。預計到21世紀中期,家禽類肉制品的人均需求量將增加三倍,牛肉將增加兩倍以上,奶制品也會持續增加。
第二,能源價格與生物燃料推廣擴大了農產品需求。與2005年相比,2020年玉米與油籽價格由于生物燃料的推廣將提高26%與18%。而生物燃料對能源的可替代效應,使農產品價格與能源價格的相關度越來越高,因此,能源價格不穩定可能會引致食品價格更加劇烈的波動。
目前,很多國家都在期待第二代生物燃料科技的出現,謀求向第二代能源的跨越。第二代生物燃料科技能緩解生物燃料與食品對糧食的競爭,但其應用仍有待時日。為保障食品供給,中國僅適度采納了生物能源發展計劃。而未來,利用非糧食原料、廢棄物以及非可耕種土地來獲得乙醇燃料將成為可持續的戰略選擇。
第三,水資源短缺影響農業生產。世界水資源日益匱乏,需求卻逐漸增大,已經威脅到糧食生產用水。農業正在與工業、日用、環境保護等爭奪有限的水資源。在干旱地區,水資源已從灌溉逐漸轉向其他用途。地下水逐漸減少,生態水污染加重,新的水資源的開發成本也越來越高,水資源的需求卻依然在增加。
要解決糧食用水短缺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進:其一,興建基礎設施以提高灌溉用水的供給;其二,節約用水,通過水資源管理與政策改進提高現有用水系統的效率;其三,加強農業技術研究,提高單位耕地上單位用水的作物產量。必須從技術、管理與制度層面共同改進灌溉系統。
第四,氣候影響農產品生產。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很大不確定性,但在全球范圍內,人們逐漸一致認為,全球農業產量可能由于氣候變化而減少,發展中國家將經歷最為嚴重的生產損失和不斷擴大的食品短缺。為適應氣候變化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能夠減少氣候的負面影響。
發展中國家也采取了一些可行的緩沖策略,而以下三個方面仍需注意:首先,在“后京都協定”時期,需對國際環保責任進行新一輪更加全面的談判;其次,應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規則的制定,目前發展中國家采取禁止砍伐與提高土壤碳積累等方式減少碳排放量,還未得到承認;其三,改變運營規則。大多發展中國家的小農戶與小林戶都面臨過高的交易費用。土壤中吸收的碳將與糧食生長產生競爭,進而導致食品供應短缺與糧價上漲。
第五,農產品生產率增速緩慢影響供給。全球農產品生產反應緩慢,無法滿足需求的高速增長。世界大多數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僅為1.3%,中國為2%。2000年到2006年間,谷物類供給增長僅8%。
提高農產品產量需依賴科技進步,但由于耕地與水資源的緊張以及大多數國家近年來對農業創新投資的忽視,供給對高價格的敏感性被削弱。即使在農產品價格飆漲的今天,很多農產品產量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其增速依然緩慢。事實上,全球公共農業研發費用的增速在放緩,尤其是發達國家。在中國、巴西、印度的帶領下,很多發展中國家開始承擔更多的公共農業研發支出,然而,投資量仍然不夠,仍需依靠發達國家的科技外溢。
——食品價格上漲影響低收入人群與小農戶。
農產品價格上漲對不同國家、不同人群的影響不盡相同。凈出口國家將得益于貿易條件的改善,而凈進口國家,如印度、埃及,必須在滿足國內食品需求與提高補貼以使國內消費者免遭高價沖擊之間艱難抉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產國,卻是谷物的凈進口國,并且額度還在不斷攀升。
受食品價格上漲沖擊最大的人群是貧困群體。極少數食品凈賣者可得益于糧價上漲,但大部分貧困家庭作為凈買者不可避免受到負面影響。食品價格上漲將加劇貧困群體不平衡的飲食結構,使其短期甚至長期健康受到威脅。貧困群體需花費50%到60%的收入維持生存,而對于人均日開支1美元的五口之家來說,食品價格上漲50%就意味著每天5美元的預算至少縮水30%,而能源價格的上漲更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小農戶試圖借高價值食品的機會獲得收益,但很多因素都構成了障礙。例如,市場進入壁壘較高,其距離中心市場較遠,缺乏組織以及信息不透明,食品加工商與零售商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要求提高等。各地區與大洲之間的農產品系統整合日益受到跨國公司影響,2004年到2006年間,十大食品零售商的銷售量增長40%以上,而食品加工商與生產商的銷售增量分別只有13%和10%。在許多國家,小農戶與農產品連鎖廠商之間的規模差距也日益明顯。對此,需要制定新形式的合約,建立新的合作方式,以克服小農分散經營的弱點。
——應對全球農產品供需關系變化的策略。
目前世界農業處境并不樂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中低收入國家農村地區的長期貧困,高食品價格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全球性合作缺乏等。由此,需建立一套新型的合作與調節機制,這需要美國、歐洲、中國、印度、巴西、聯合國等有關機構、基金會以及私人企業和全球性研究機構都參與其中,共同對以下四個問題進行討論,而中國在這四個問題上都可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發達國家減少貿易壁壘與農業補貼,以應對價格變化;停止對生物燃料生產的補貼;各國更多進行自由貿易,共同分擔食品短缺的風險與機遇。
第二,發展中國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市場制度,減少政府干預,保持貿易自由。
第三,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與各研究機構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對價格上漲的敏感性,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幫助貧困群體應對食品短缺、糧價上漲,提供包括食品救濟、轉移支付以及專門針對貧困群體尤其是兒童的營養計劃。
作者喬馳·馮·布朗(Joachim von Braun)為華盛頓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所長。本文為“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論文,并經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