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有關中國宏觀經濟趨熱的討論中,農產品與通貨膨脹關系是爭論焦點之一。有關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雖有多種表述,但實際上一直貫穿著兩種視角:一是強調農產品和食物價格上漲影響,認為一般物價上漲具有結構性,不屬于通貨膨脹;另一是從貨幣擴張推動總需求過快增長角度解釋,認為總量失衡派生通貨膨脹。這方面爭論雖有重要政策含義,然而遺憾的是,短期內難以達成共識。在這一背景下,布朗博士對全球農產品供求關系的分析,對理解中國當下面臨的問題具有借鑒意義。
從農產品價格上漲角度看,國內主要推動因素是豬肉價格在藍耳病疫情及周期因素的互動影響下反常飆升。糧價最大幅度上漲發生在2003年底和2004年上半年,近一年多來糧價上漲尚屬溫和,對一般物價影響實屬有限。國際市場糧價對國內的影響在不同品種上有所差異。中國作為大豆凈進口國,受國際影響明顯,然而小麥、玉米、大米等,中國都是凈出口國,并且凈出口數量增長有限,因此,國際價格飆升的影響較小。
在糧食和農產品價格上漲背景下,有必要理性客觀評估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中國目前已擺脫了糧食的絕對緊缺,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由于糧食生產力的逐步提升而消失,技術進步與體制改進使目前保障糧食總量供給安全并不困難。糧食安全的基本內涵已發生轉變,除繼續提升生產力,糧食安全已更多轉向糧食市場波動對低收入階層的影響,以及農產品價格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等。應對這些問題,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場力量。
從全球范圍未來長期糧食和農產品供求關系角度看,最大的不確定性顯然來自能源替代。中國未來農業政策與能源政策需要結合起來設計,尋求替代能源應當成中國新能源戰略的一個重要支點。
布朗主要分析了食品價格對CPI的貢獻,然而,無論從學理還是經驗來看,不僅農產品價格上漲會推動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也可能刺激農產品價格上漲甚至超調。這在中國農業政策史上有過教訓。忽視通脹環境可能反轉提升糧價,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糧食政策偏頗,并導致幾千億元巨額財務窟窿的認識根源之一。
1999年保羅克魯格曼出版《蕭條經濟學的回歸》,預言凱恩斯“刺激需求”理論會重新占據政策制高點,晚近部分經濟大國也確曾經歷通貨緊縮困擾,發生相對溫和的經濟衰退,然而克氏預言的大蕭條并未重現。近年來,高油價、高糧價、流動性過剩、CPI上漲等組合現象,與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通貨膨脹逐步惡化的經歷或有相通之處。至少從中國揮之不去的通貨膨脹壓力來看,應該可以預測,我們不是要回歸“蕭條經濟學”,而是要重溫“通脹經濟學”。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