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投機歸投機,讓儲備管理回歸儲備管理,已刻不容緩
在各種國家儲備中,金銀儲備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糧食、棉花的儲備由國家糧食儲備局和國家棉花儲備局負責,國家物資儲備局(下稱國儲局)則負責生產資料——包括銅、鐵、鋅等有色金屬、鋼材、炸藥、救災物資等的儲備。石油儲備在上世紀60年代由國儲局管理,之后由中石油代管,近來正在籌備單獨設立國家石油儲備局。
目前,各個儲備局都是國家發改委下屬的局級單位,同時每個儲備局都另設調節中心,專門負責儲備的輪換交易。
由于特殊地位和功能,各個國儲局都被列為保密單位,不但國家儲備的數量被視為絕密數據,國儲內部人員的行蹤也被列為機密,國儲系統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時都隱藏身份。市場對其交易情況的分析多是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或者猜測。
根據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主導地位的企業進行期貨貿易,限于從事套期保值業務。
國家發改委前身國家計委也在2000年“639號文”中規定,國家儲備物資交易的收儲,除經特殊批準,所采購的物資必須進行實物交割,嚴禁任何形式的期貨投機行為。
然而,國家物資儲備局的國儲調節中心從1998年起,就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進行自營期貨業務,并在英國標準銀行、晟恒等期貨經紀公司開設了多個期貨交易賬戶。
不單是國儲銅,國儲棉、國儲糧都是期貨市場上的重要角色。國儲棉此前也曾曝出出現巨額虧損。如果這些國儲機構僅從事套期保值或者實物交易,而不參與風險很高的期貨交易,則不大可能產生巨額虧損;即便虧損也應與投機無關,而是在正常儲備管理中因價格波動而產生的虧損。
但是,由于國儲機構們擁有大量儲備物資,“實物背景”強大,在參與期貨交易的時候往往有更大的勝算。雖然盈虧均秘而不宣,國儲機構們也從境內外的期貨市場中獲得過盈利。這進一步助長了交易人員的自我膨脹。
由于國儲自身的特殊性質,國儲系統參與期貨交易的團隊必須通過內部培養,而不可能外包給市場成熟機構,這對國儲系統的內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規范的企業投資中,交易應該層層分解,風險環環相扣;交易渠道、設計交易方案、交易以及風險控制四個部分應該相互獨立,這樣既可以避免“老鼠倉”出現,又可以有效控制風險。這種機構的組織安排在成熟市場非常普遍;但即便如此,風險仍防不勝防。
從劉其兵案來看,從事如此大額交易的國儲調節中心對交易的管理非常弱化,內部操作環節幾乎完全沒有內控機制,渠道、方案、交易、內控幾個方面完全沒有分開。國儲調節中心進出口處有20多人,處長劉其兵是直接參與交易的交易員,也是直接制定操作方案的人,所謂“風險控制”僅是劉本人訂立的虧損額度。
慘敗收場絕非偶然,也應對在期貨風云中顯露身手的國儲機構們敲響警鐘。讓投機歸投機,讓儲備管理回歸儲備管理,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