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家,“蝴蝶效應”與混沌理論之父。2008年4月17日在美國病逝,享年91歲
1961年冬天,年輕的麻省理工學院助教洛倫茲,在一臺Royal McBee LPG-30計算機上,用一個僅包含12個微分方程的簡單模式進行氣候模擬。在完成了一次計算后,他想用同樣的模式重復。為了節省時間,他沒有從頭到尾重復這次計算,而是從程序的中段開始。于是他把上一次計算到這個位置輸出的數據,作為這次計算的初始條件。然后,為了避開計算機惱人的噪音,他出去喝了杯咖啡?;貋淼臅r候,他被驚呆了。
愛德華·洛倫茲(Edward N.Lorenz)的一個偶然發現,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混沌理論”,并引發了20世紀從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后的第三次科學革命。
根據常識,同樣的程序和數據顯然會導致同樣的結果。但是第二次的預報結果與上一次大不一樣。開始他認為是計算機的故障,排除了這種可能后,他發現,他輸入的不是完整的數據。
他當時用的計算機,儲存數據的容量是小數點后六位數字,但是在打印輸出數據時,為了節省紙張,只輸出小數點后三位數字。而洛倫茲在給第二次計算輸入初始條件的時候,只輸入了小數點后的三位,與精確的數據有不到0.1%的誤差。就是這個原本應該忽略不計的誤差,使最終的結果大相徑庭。這讓洛倫茲意識到,完美的長期天氣預報是不可能的。一個完美的預報不僅需要完美的氣候模式,而且需要對溫度、濕度、風和所有其他氣象條件的精確測量,任何微小的誤差,將導致完全不一樣的氣候現象。
1963年,洛倫茲在美國《氣象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確定性的非周期流”的論文,提出了在確定性系統中的非周期現象。第二年,他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指出對于模式中參數的微小改變將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使有規律的、周期性的行為,變成完全混亂的狀態。
不過,他的發現沒有引起任何注意,直到十年后他提出“蝴蝶效應”這個通俗卻驚人的想法,才讓人們了解到這一現象的重要性。
1972年美國科學發展學會第139次會議上,洛倫茲發表了題為“可預測性:巴西一只蝴蝶扇動翅膀,能否在得克薩斯州掀起一場龍卷風”的演講。他認為,一個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可能導致一連串逐漸放大的改變,最終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個看似荒謬的論斷,打碎了所有人關于“因果決定論可預測度”所存的幻想,最終產生了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理論之一——“混沌理論”。洛倫茲后來說,他原本想用海鷗做比喻的。一個同事告訴他,用“蝴蝶”可能會更生動,而選擇“巴西”則純粹是為了押韻。
1987年,《紐約時報》科技部主任詹姆斯·格萊克(James Gleick)在采訪了200多名科學家后,撰寫了一本后來享譽世界的暢銷書《混沌:開創新科學》。第一章的標題就是“蝴蝶效應”,介紹了洛倫茲第一次發現混沌現象的過程,不過他給蝴蝶搬了個家——“今天北京一只蝴蝶拍翅對空氣造成擾動,可能觸發下個月紐約的暴風雨?!边@本書后來被翻譯成19種文字,也在上世紀90年代初給中國讀者帶來了“混沌”的概念。
這種最初只在氣象預報中出現的現象,后來被發現存在于眾多的自然和社會系統中,諸如人口的漲落、精神病的發病、心率的節奏、雪花的形狀、股市的波動、匯率的變化等,都存在混沌現象。在洛倫茲之后,在計算機的幫助下,人類開始用“混沌理論”研究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不規則、不連續和不穩定的方面,開啟了簡化復雜現象的可能性。
1917年5月23日,洛倫茲出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西哈特福德。1938年,他在達特茅斯學院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40年獲得哈佛大學數學碩士學位?!岸稹逼陂g的美國陸軍航空兵氣象預報員經歷,讓他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他在自傳中說,“我從小就對數字感興趣,后來又對天氣的變化著了迷?!?943年,洛倫茲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氣象學碩士學位,1948年在這里獲得博士學位。此后一直任教于此,直至1987年退休。
1991年,洛倫茲獲得京都基礎科學獎。評獎委員會的評價是,他對“確定性混沌”的發現,影響了基礎科學的眾多領域,在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認識上,引發了自牛頓以來最大的變化。然而,洛倫茲并沒有將可預言性讓位于純粹的隨機性,而是在天氣模型中看到了比隨機性更多的東西,即隨機性后面的有序性。在之后的研究中,他用越來越多的注意力去尋找看似沒有規律的復雜系統的規律。
洛倫茲喜歡在新英格蘭的鄉間遠足,也是一個登山和滑雪高手,每次開科學會議的時候,他都會到附近的雪道上一試。他的同事對美聯社記者說,這個老人非常靦腆,很少與他人合寫論文,讓他開口說話十分困難。在他那個時代的天才中,他尤其安靜、謙遜、善良。
作者為《財經》環境與科技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