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匯儲備激增、美元貶值的背景下,外管局在小心翼翼地進行儲備投資的新突破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海外投資股票的消息,每一次都成為焦點。
4月15日,英國石油公司(下稱BP)負責全球投資者關系的發言人向《財經》記者證實,外管局旗下的一家在香港注冊的公司,已累計購買了BP近1%股權。若以BP當日市值計算,外管局的這一投資近20億美元。
這是去年以來公眾獲知的外管局數宗海外股票投資之一。
《財經》記者獲悉,近年來,外管局已獲準將外匯儲備的5%用于投資固定收益以外的產品,比如股票。但外管局未對此進行正面回應。外管局也從不對外公布投資組合和投資策略。“這也是世界各國外匯管理部門的慣例。”一位接近外管局的知情人士說。
今年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額已激增至1.68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加速,4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已“破七”(跌破7∶1),升值年化率達16%。伴隨著美元資產的進一步貶值,如何調整貨幣和資產配置來提高收益率,已成為外匯管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股票魅影
對于外管局投資BP之舉,有報道稱,這一通過公開市場的投資,是去年夏季逐漸增持的結果。目前BP的股價為5.73英鎊左右,市盈率為10.62倍,是英國最大、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石油公司。
此前的4月4日,據英國《金融時報》稱,外管局斥資18億歐元(約合28.45億美元),購入了歐洲第三大石油及天然氣公司道達爾1.6%的股份。道達爾新聞發言人向《財經》記者證實,投資方為“一家中國的公共基金”。隨后,中國投資公司(CIC)向《財經》記者否認了該項投資。這一投資方為外管局應屬無疑。
道達爾是目前法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也是法國市值最大的公司(約1159億歐元),在巴黎、倫敦、布魯塞爾和紐約上市。公司主營勘探、生產、精煉、運輸并行銷石油及天然氣,業務遍及130多個國家。
道達爾第一大股東為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CNP),持股5.30%;比利時能源和金融投資機構Groupe Bruxelles Lambert持股3.90%;Kermadec資產公司持股1.4%,排名第三。據悉,挪威主權基金也是其股東之一。
道達爾52周以來最高股價為63.40歐元,最低股價為45.45歐元,目前股價處于50歐元左右,市盈率為8.48倍,與同類石油公司相比不高。
道達爾和中國頗有淵源,是最早參與中國海上勘探項目的國際公司,先后參加過渤海灣、北部灣、南黃海、珠江口盆地的勘探。此外,道達爾公司還在中國第一家石油煉制中外合資企業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WEPEC)持股22.4%。
道達爾總裁馬哲睿(Christophe de Margerie)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一投資是雙贏的,將幫助道達爾提升在中國的業務。“我們很了解這個基金,他們在道達爾的投資不會超過3%。”
更早前的1月4日,澳新銀行向《財經》記者證實,外管局旗下的華安投資已成為其股東。2007年12月以來,外管局購入了澳大利亞最大三家銀行(澳新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不到1%的股權。
今年1月初,澳新銀行首席執行官邁克史密斯(Mike Smith)表示,他歡迎兩至三家主權財富基金分別收購澳新銀行2%-3%的股份,但不歡迎規模更大的投資。
外界對這些投資案興趣盎然:外管局會不會大幅調整投資組合?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太大,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不存在流動性的問題,所以盈利性顯得比流動性更重要。而在傳統的外匯儲備要求中,安全性和流動性是置于盈利性之前的。
增量調整
外管局的投資組合向來不為人所知。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外匯投資以美國國債為主。美國財政部網站披露,2007年12月,中國持有4055億美元美國國債,這個數字在當時的1.5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占比26.5%。
除此之外,美林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2007年7月,中國還有2800億美元的長期機構債券和650億美元公司債。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增持了數百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債券,所以市場估計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比例應在60%-70%。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美元指數持續下跌,大量持有美元資產會帶來損失。假使存量中的美元資產難以調整,新增外匯儲備的投資應趨向多元化。諸多跡象表明,外管局自2006年以來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調整。
美國財政部網站顯示,美元資產占中國當年新增外匯儲備的比例降低。2007年新增美元資產1114.33億美元,占2007年新增外匯儲備4619億美元的24.12%,2006年這一比例為44%。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后,投資者紛紛從風險較大的股票等資產中撤退,轉到相對安全的國債市場,使得美國國債價格上漲,收益率下降。去年底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約4%,但美聯儲降息之后目前只有3.8%左右。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處于低位,致使一些主權基金減持美國國債,尋求多元化投資。
從公開數據中可以看出,自2007年4月開始,中國也在比較明顯地開始減持美國國債,其中次貸危機比較嚴重的8月和11月凈賣出達到142億美元和52億美元,為歷年來最高,但12月又凈增了68億美元。今年前兩個月,中國也凈增加了13.56億美元美國國債。
壓力之下
中國的外匯投資均由外管局管理,外管局儲備管理司專司其職。
外管局儲備司和外匯交易中心在北京金融街平安大廈三層和四層,這兩個機構是兩個編制一套人馬。儲備司的編制加上香港、新加坡、倫敦和紐約的四個海外機構,總共200人左右。
一位前外管局投資官員稱:“外管局的投資是為了獲得穩定的中長期回報,在投資期限、品種、幣種上都有要求。外管局也設定了綜合基準的考核指標。”
上世紀90年代,外管局在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設立了四個海外機構,投資的組合類型各有側重。其中,設立在香港的機構為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SAFE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下稱華安投資),成立于1997年6月2日,注冊資本為1億港元,位于香港島的遠東金融中心28樓。華安投資的章程規定,它可以投資各種金融工具,證券、外匯和商品無所不包,可代理外管局管理外匯儲備及經外管局所授權批準的其他所有相關貨幣財務事宜;在全球范圍內管理投資基金,以及管理國家外匯儲備或從事其他經中央銀行授權批準的業務。
外管局的投資以外匯計價,無需承擔匯兌損失。由于投資損益與央行并表,因此,外匯投資收益和央行貨幣政策的對沖成本之間建立了某種聯系。
廣東金融學院中國金融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磊分析,在當前的匯率風險分擔機制下,中央銀行仍然起著最終的匯率穩定者角色,這導致央行通過對沖性貨幣政策操作承擔了巨額貨幣成本。他測算,自2005年7月至2007年三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因人民幣升值、美元相對貶值而導致的損失為人民幣1571.5億元。同時,央行票據發行利息支出、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額外利息支出、特別國債利息支出三項合計1409.2億元。
據悉,香港外匯基金2005年的投資回報率僅為3.1%,2004年和2003年曾達到5.7%和10.2%;新加坡投資公司(GIC)管理1000億美元,回報率在10%左右,挪威主權基金的年回報率是6.5%。假使外管局的投資回報率為5%這一中等水平,很大一部分收益要用于覆蓋成本。
“并入外匯投資收益后,央行的報表基本是平的。”財政部有關官員證實。
日益增長的外匯儲備規模、平衡央行貨幣政策巨額貨幣成本的需要、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這都使得外管局投資面臨資產結構調整以及回報率的壓力。其對新增外匯儲備的幣種組合、投資組合進行的調整,均為這一壓力下的嘗試和選擇。
本刊記者李箐、曹禎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