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郴州市紀委書記曾錦春案,拷問監督者如何被監督的體制難題
4月23日,湖南省郴州市原紀委書記曾錦春案,在長沙市中院一審開庭。
檢方指控這個曾經三次被省紀委立案調查、自稱“告不倒、查不倒、管不倒”的副廳級官員,涉嫌受賄3152.25萬元人民幣,另有960.75萬元人民幣巨額財產來歷不明。
對照湖南省紀委對曾錦春的審查報告,他名下另有約4000萬元人民幣被計為“紅包”禮金、投資收益等,并未寫入起訴書。
曾錦春起訴書長達3萬字,涉及行賄者45人。一審開庭計時三天,吸引了全國40多家媒體趕赴長沙,但僅三家官方媒體獲準旁聽。
旁聽人士注意到,法庭上的曾錦春約一米六五的個頭,體形微胖,黑發微禿。曾對絕大部分指控供認不諱。
曾錦春身份證顯示,他于1947年8月24日出生。但據《財經》記者了解,曾錦春本是1944年生,郴州汝城人,自1995年2月起擔任郴州市紀委書記,至2006年9月案發,執掌該市紀檢工作長達11年。按廳級干部60歲退休年限,曾氏應于2004年卸任。因其眷戀權柄,兩度改小自己的年齡,終致2006年在震驚全國的“郴州腐敗系列案”中落馬。
郴州系列案以郴州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原主任李樹彪案為起點,相繼牽出郴州市原城建副市長雷淵利、市委書記李大倫、市委宣傳部長樊甲生、市紀委書記曾錦春、市委組織部長李清江及市長周政坤。2006年6月1日李大倫被“雙規”后,中央高層批示此案,湖南省紀委、省檢察院組成“719”專案組,曾錦春隨后于9月19日被立案審查。
據起訴書,曾錦春自1997年下半年至2006年9月擔任郴州市委常委、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在礦產承包、糾紛處理、工程招投標、職務升遷、違紀違法案件的查辦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單獨或伙同其妻唐國菊、其子曾峰、其女曾云悉(均另案處理)收受45人賄賂,共計人民幣3152.25萬元。其中曾單獨受賄計人民幣2628.8萬元,美元4.25萬元。
“曾礦長”與黑色利益鏈
依起訴書所述,曾錦春被指控的3152.25萬元賄賂中,有六成與礦產審批和整治有關。所涉45名行賄者中,過半為礦業老板。這也吻合其“曾礦長”的別稱。
郴州位于湖南南部,與廣東交界。湘南地區本是全球著名的南嶺多金屬成礦帶核心地段,已探明鎢、銻礦藏居世界之首,在地質界有“江南聚寶盆”之稱。
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官商非法牟利的主要來源。曾錦春擔任郴州市紀委書記期間,兼任全市煤礦整改小組組長,負責對煤礦的監督管理。據《財經》記者了解,曾錦春在1987年至1992年間,擔任過五年的郴州國土局局長,深諳此中利害。
據悉,郴州當地有一個富產鐵、錫、鉛鋅礦的國有礦山——瑪瑙山礦,1999年改制時,引發時任郴州市委書記李大倫、市長周政坤、市紀委書記曾錦春各自支持的企業激烈競爭。其中,李大倫支持的派安公司與曾錦春支持的宏達公司,長期陷于礦界糾紛。2004年7月10日,曾錦春主持召開瑪瑙山礦協調會議,解決了兩公司的矛盾。作為回報,曾錦春獲得宏達公司老板首清文710萬元賄賂,這構成其最大的行賄來源;派安公司亦向曾錦春行賄24萬元、港幣6萬元、價值188萬元的股份、價值25.6萬元的戒指一對。在2004年至2005年,曾錦春、其子曾峰還按20%的占股比例從派安公司獲得分紅364萬元。
左右通吃的現象絕非個案。在郴州商人王文漢與美光公司的合同官司中,曾錦春收取王文漢2萬元賄款,幫其贏得一審;后來美光公司給曾的情婦鄺莉娥安排工作并提供20萬元賄款,該案二審時美光公司勝訴。
在曾錦春案45人行賄名單中,宜章礦老板黃生福格外醒目。2000年12月31日《郴州日報》頭條報道稱,黃生福因違規租賃梅田三礦被市紀委“雙規”,一度成為該市年度反腐重案。
起訴書載明,黃生福、黃生文兄弟向曾錦春及其情婦卜雪英行賄50萬元后,不僅重獲自由,還如愿獲準繼續開采梅田三礦。
曾錦春及其家屬累計收受黃生福兄弟賄賂244.2萬元。2001年至2006年間,曾錦春分別向宜章電力公司經理、縣煤炭稅費征收辦主任、縣委負責人、郴州煤礦安全監督辦事處書記、縣環保局負責人打招呼,為黃生福的煤礦在減免電費、稅費、行政處罰等方面提供幫助。
另一礦主黃江武向曾錦春行賄高達235萬余元,并直接與郴州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楊秀善案相串聯。
起訴書稱,2003年至2005年間,曾錦春接受黃江武四次請托,分別向桂陽縣政府負責人和時任郴州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的楊秀善打招呼,幫助黃江武入股的井水沖煤礦、貴達煤礦、盛源石墨礦等辦理采礦許可證。
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郴州官場支撐起一條黑色利益鏈條——其軸心是市紀委書記曾錦春;原市委宣傳部長樊甲生手持輿論生殺權為礦老板服務,以此獲得干股或現金回報,得名“礦難新聞滅火隊長”;原市國土礦管局黨委書記楊秀善,則在行政審批上與曾錦春互相關照。
據《財經》記者了解,郴州腐敗系列案中,曾錦春等控制礦產資源,原市委書記李大倫和原城建副市長等則對郴州城建領域進行操控,原市長周政坤從國資領域斂財。各涉案官員在腐敗領域中自成一體,互不干擾。
濫用“雙規”
曾錦春的腐敗,還頗有“專業”特色:利用其紀委書記的職權,借“雙規”措施操控人事提拔與礦產審批,強權干預公檢法依法行政;又以“掛牌保護”插手民營經濟領域,導致當地投資環境惡化,郴州法制滿目瘡痍。
如腐敗官員被“雙規”的一般性案件,在曾錦春那里明碼標價10萬元。僅起訴書記載的此類案件即達六起。如2000年4月,原宜章縣交通局局長譚智勇被郴州市紀委采取“雙規”措施,曾錦春收受其妻子熊宜君10萬元,即安排專案組解除對譚的“雙規”。
2002年8月7日,郴州市紀委對該市市場服務中心主任曾春元實施“雙規”,曾錦春收下家屬10萬元后,次日以抗洪搶險需要曾春元指揮為由,解除對曾春元的“雙規”。
2005年5月,永興縣柏林鎮黨委書記陳輝平被市紀委“雙規”。曾錦春獲贈10萬元后,于5月24日批準對陳輝平解除“雙規”,后作出免于處分的決定。
插手公檢法依法辦案,亦是曾錦春斂財方式之一。起訴書在錄的五起案件中,2005年2月,桂陽縣方黃聯辦礦股東彭林革因涉嫌職務侵占罪,被郴州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并被批準逮捕。曾錦春收其關聯人40萬元后,分別向郴州市公安局辦案人員、郴州市檢察院、北湖區檢察院負責人打招呼,并在相關報告上批示,為彭林革取保候審及該案從輕處理提供幫助。
至于違逆個人意志的黨政干部,曾錦春則以“雙規”手段打擊報復。2001年,郴州市宜章縣法院原院長文道值在審理該縣國土局長彭輝廣一案時,曾錦春要求文道值把彭無罪釋放。文道值未聽從,彭最后獲刑13年,次年4月,文道值被市紀委“雙規”50多天。2002年3月,宜章縣副檢察長鄺茂盛因在一個案件中未遵循曾氏批示,被市紀委“雙規”59天。
對民營企業家實施“雙規”,亦是曾錦春的斂財手段。2000年11月1日,民營企業家李民主、楊守恒、郭三勇被郴州市紀委“雙規”,可是這三人既非國家干部,又非中共黨員。在被“雙規”后第27天,楊守恒伺機逃跑;第49天,郭三勇交出4萬元現金,并留下“今欠郴州市紀委違紀款46000元整”的字據后獲釋;第50天,李民主分兩次繳納12萬元“違紀款”,另寫下8萬元欠條后也獲得自由。此后,李民主曾經多次托人向郴州市紀委說情,得到答復是:每年交50萬元到市紀委,就可以獲得掛牌保護。
曾錦春在案發前曾兩度接受《財經》記者采訪,他親口以“介紹經驗”的口吻稱,郴州共有35家企業獲得“掛牌保護”待遇。而凡是實施掛牌保護的企業,郴州各級公檢法都不得去干擾。
在如此畸形的官商生態中,郴州企業家中出現了反差極大的兩類人:一類與官員很有交情,且在各種公開場合大加炫耀;另一類則與個別官員不共戴天,四處具名控告舉報。被郴州市紀委掛號“通緝”近四年的李民主即屬于后者。
時至今日,距案發已一年有余,曾錦春留給郴州的政治經濟陰影并未完全消除。湖南省、郴州市兩級政府專門設立了領導小組,亦難以挽回被嚴重破壞的投資環境。
誰來監督紀委書記?
在曾錦春案發前,湖南省已有多位廳級紀委書記“落馬”,其中包括原常德市紀委書記彭晉鏞、原湖南省紀委副書記杜湘成等。此外,2006年相關部門在調查湖南高速公路腐敗案件時,還牽出祖籍湖南常德的原中央紀委辦公廳副主任熊學年。
上述案件中,彭晉鏞及曾錦春都已啟動司法程序。此二人均為湖南地級紀委書記(副廳級),他們的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利用案件查處等機會謀取利益。彭晉鏞于2004年7月6日一審獲刑16年。曾錦春、杜湘成、熊學年均在2006年案發,杜、熊兩人各受黨紀處分已免職,未被追究刑事責任。
湖南紀委系統如此集中暴發腐敗案件,一度引起中央紀委高度關注。有關專員曾受命專題調研彭晉鏞、曾錦春案件。2006年11月,湖南省副省長許云昭接任湖南省紀委書記。次年1月19日,許在其第一份反腐報告中提出:“今年,省紀委把紀檢干部隊伍的自身建設擺到了十分重要位置,凡紀檢干部頂風違紀、執紀違紀的,一律從嚴從重處理。”同時提到,“省、地兩級紀委分別設立了監督檢查室,專門負責紀檢干部監督管理。縣市一級雖沒有成立相應的機構,但是隊伍的建設管理不容忽視。”
據《財經》記者了解,在省級紀委成立一個廳級機構專門監督紀委監察干部,在全國尚屬首例。湖南省紀委隨后下發《中共湖南省紀委常委會議紀要》《關于省紀委監督檢查室工作職能調整的通知》等文件,力促全省各市州在2007年完成相應工作職能轉變。
據悉,中國目前反腐體系中,紀委處于主導地位,并高出其他機構半級,即使是同級的檢察機關亦無權監督紀委書記。“加之上級紀委很少監督下級,這導致紀委書記處于監管的真空狀態。”湖南省紀委一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
今年4月1日,中央紀委下發《關于對紀檢監察系統干部隊伍建設情況進行統計的通知》,以準確掌握紀檢監察系統干部隊伍情況。紀檢監察隊伍建設及被監督問題,已是擺上中央紀委案頭的重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