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監督與問責
(《財經》2008年第12期“校舍憂思錄”)
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震區校舍大面積垮塌讓人觸目驚心。雖然不能將房屋倒塌全部簡單地歸咎于建筑質量問題,但媒體與社會的不懈追問與求索,已經可以明確無誤地確認:建筑質量是造成此次地震中校舍大面積垮塌的原因之一。
公眾很自然地會追問:那些“豆腐渣工程”,究竟是如何通過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等環節,從而左右著眾人的生死?
對于學校這樣的公共建筑,真正的業主——當地民眾往往被置于事外,他們對規劃、勘察、設計、招標、驗收等一系列的過程缺乏話語權,這一切,通常都由政府主管部門一手操持。而且,公眾對在工程質量監管上失職的公共部門,缺乏監督權與責任追究權。這些權力的缺失,又反過來促使人們淡漠了對公共建筑工程質量的監督與問責的熱情。這樣的后果是,在一些地方,公共建筑已經成為一些貪官污吏和不法之徒斂財的捷徑。至于工程質量,則只有在發生事故或者地震這樣無私的“監理”出現的時候,才得以無情地呈現。
血的教訓已經說明,一個強有力的監督與問責制度必須盡快建立。當務之急,一是強化質量責任制;二是讓公共建筑透明化,賦予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三是一旦出現問題,即啟動問責程序。
近來,教育部負責人稱要把學校建成避難所,四川什邡檢方也介入“問題校舍”調查,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愿也會導致一個亡羊補牢的結果。具體到汶川大地震,對于和校舍以及其他公共建筑有關的“人禍”,須逐一查清,分清責任,徹底追究,從而給死者和生者一個交待。
北京 袁捷
市場化是治本之道
(《財經》2008年第12期“‘紅色金融家’限價”)
近年金融業改革的結果之一,就是“紅色金融家”的高薪酬。作為一個以人力資源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金融業的人才薪酬問題,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它關乎金融業改革的成敗。
近年來,金融企業改革逐步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紛紛上市,各種激勵措施逐漸市場化,不管是縱向比較(和從前相比),還是橫向比較(和所在公司的員工以及其他行業的人員),“紅色金融家”的薪酬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但是,在“黨管干部”的特殊國情下,這出現了幾個問題:一是“紅色金融家”與其他的“黨管干部”收入差距過大;二是“紅色金融家”可能“腳踏兩只船”,既享受薪酬市場化的成果,又能獲得有保障的“黨管干部”的好處;三是薪酬制度設計不合理,“紅色金融家”的薪酬與經營業績關系不大,賺了自然薪酬大漲,賠了自有國家埋單,個人幾乎毫發無傷;等等。
在市場作用的結果和特殊國情共同作用之下,“紅色金融家”的薪酬成為一個話題,也就很自然了。目前的情況下,對“紅色金融家”進行限價,也許可以暫時緩解對于國有金融機構高管收入過高的不滿情緒,但“紅色金融家”的薪酬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治本之道在于市場化:一方面,將國家高度控股的金融公司逐步市場化,完善公司治理,將其變成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另一方面,放棄“黨管干部”的做法,金融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從市場中來,其薪酬由市場決定——當其業績良好時,會得到相應的回報;當其業績不佳時,報酬會相應降低甚至丟掉飯碗。當然,這些都有賴于一系列有效的制度來保障。
深圳 趙青
慈善事業發展需制度保障
(《財經》2008年第12期“募捐的兩難”)
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壯大,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予以保障。這些制度,應當涵蓋慈善機構的設立、運行以及監督等各個環節。
首先,規范信息披露,將善款的運作透明化。缺乏足夠的透明度,是目前阻礙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巨大障礙。在信息披露方面,雖然中國也要求慈善機構進行定期的審計,但審計的口徑往往比較寬泛。為此,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慈善機構的經驗,如在機構的網站中詳細公示出善款從募集、管理到支出的每一個環節,每一筆善款的使用都有清晰的記載,并且將這些信息編制成冊,供公眾查閱。從而使每一分善款的運用都充分暴露在陽光之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其次,秉承公益性質,嚴格控制管理費用的提取標準。為保證慈善機構的正常運轉,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是合理的。但管理費的收取標準如何確定?鑒于慈善機構的公益性與非營利性,其管理費用的收取標準應當根據實際的開支進行列支,同時嚴格控制相關的費用。按比例提取管理費的方式雖然簡單易行,但也具有天然的缺陷。
第三,強化善款的外部監督,對違法違規使用善款的行為予以嚴厲制裁。一方面,強化包括媒體在內的整個社會的監督作用;同時,確定專業的外部監督主體。這方面,可以參考一些國家的做法,賦予檢察官監管善款的權力,當檢察官發現慈善機構有違法或違規使用善款的情形時,有權對該機構提起公益訴訟。
北京 鄒明宇
電信重組需制度性創新
(《財經》2008年第12期“電信新‘三國’”)
電信重組的傳聞由來已久,待其公布時,與2001年那次聲勢浩大的重組相比,其關注度明顯小了許多。這也許是因為此次電信重組并無多少制度性創新。
毫無疑問,重組總是有目的的。此次電信重組的目的何在?目前的分析指向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平衡運營商之間的格局,二是3G牌照的發放。問題在于,對于擁有數億用戶的中國移動來說,短期內恐怕無人可以挑戰其霸主地位;而其他兩家運營商能否在3G甚至于4G時代重新崛起,從而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不確定之處也甚多。
說到底,不管是2001年的“南北分拆”方案,還是今年的新“三國”結果,實質上都是國有資本之間的分割和重新組合,只是一種“外科手術”式的重組。這是因為,此次重組,只是從市場均衡的角度出發,將五家通信運營商從五家合成三家,同時,對一些資產進行了重新重合;此次重組后,通信市場上的競爭依然只是國有資本之間的競爭,與其他資本無涉。因此,所謂重組,也只能是部門利益的博弈和平衡,那種認為“幾年后可能有新的重組”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
電信重組,可選擇的方案不少,但最優的方案無疑應當立足于市場進一步開放和競爭的目的,進行制度性創新。很遺憾,此次的重組方案顯然不是很多人期待中的制度性創新方案。
北京 肖博文
《財經網》評論精選
災后恢復重建也是改革契機
(《財經網》6月10日“【災區重建】震區異地遷建城鎮名單初定”)
這次汶川大地震的災后重建,是中國城鄉戶籍統籌改革試點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契機。多年來,這兩項改革進展緩慢有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思想不肯真正解放,墨守成規,不肯打破老掉牙的舊框框,把所謂的社會安定放在第一位。實際上是過多考慮到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舉例來說,城市化進程本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某些高層部門,偏偏獨辟蹊徑以顯示自己的所謂“特色”和與眾不同,叫什么“城鎮化”——看一看20多年來城鎮化的現實吧:到處點火,處處冒煙。有限的資金亂撒胡椒面,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寶貴耕地被肆意無償亂占。面子工程、政績工程、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遍布,隨處可見……
《財經網》網友
居家的職業金融投資家
(《財經網》6月11日“張化橋:中國股民為什么特別多?”)
這篇文章說得有道理。我有好幾個大學同學,30多歲,有企業管理的實戰經驗,曾經是會計師、財務總監、公司高管,但他們現在都在干什么呢?都在做居家的職業金融投資家。原因是做實業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太多,求人太累;社會信用體系缺失,做實業風險大,且競爭激烈。
這是個人的無奈,也是中國的悲哀。長此以往,人才浪費不說,實業凋敝,生產力不發展,整個經濟堪憂。反觀另一個現象,更是中國的特色或悲哀——爭相報考公務員,民營企業的想回歸國有體系,各類描述官場或權術的書暢銷,下班后的中國男人更多是在飯桌上、桑拿房,而不是在健身房……
《財經網》網友
內陸發展核電需認真研究
(《財經網》6月13日“華中三省核電項目有望在近期獲批”)
在內陸發展核電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絕不能草率決策!
能源和電力的規劃和優化是國家戰略,是系統工程,不能搞平均主義,更不能把電力項目政治化!
如果在湖北和湖南搞核電,是不是可以通過減少“西電東送”的量,滿足當地需求,同時仍然在東部沿海建核電的途徑來解決,這樣既可以在條件更好的廠址上建核電,還可以減少電網的輸電損耗,減少輸電投資。如果在湖北和湖南搞核電,然后再進行“西電東送”,甚至還要再加強“西電東送”的建設,那就是“燒”人民的錢了!
其次,國家發改委雖然是政府的經濟發展和投資管理的綜合部門,但對于能源、核電、電力系統,它不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對于如此之大的國家戰略,它沒有資格承擔責任,也承擔不了責任。應該由全國人大表決國家戰略項目。
第三,過去,政府在經濟行為中犯了許多錯誤,一般不會公開承認,如果不涉及國家的戰略或長期利益都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但“核電”這樣的戰略要事不能犯錯誤,犯不起啊!
《財經網》網友
刺激內需最有效的辦法是減稅
(《財經網》6月4日“以增加內需緩解通脹”)
目前最有效的刺激內需的辦法是減稅,減輕企業稅負,再和新頒布的勞動法實施相配套起來,切實提高一次分配中員工的實際收入;再注重政府公共服務部分投入的有效增加(因為政府投入資金使用效率偏低是常態)。這樣假以時日,內需會慢慢成長起來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我不贊成,有點南轅北轍的感覺。
《財經網》網友
北京房價借奧運已過度炒作
(《財經網》6月17日
“樊綱稱北京奧運會后不會出現經濟衰退”)
北京樓市的本質應該是城市化進程導致的,而基本不受奧運影響。但此前北京房價借助奧運進行炒作,實際已把北京的房價推到了超過市場價值的水平,因此才會出現目前的有價無市。奧運之后,炒作的題材已經沒有了,是該衰退的時候了。
《財經網》網友
用法律界定手機號碼屬于誰
(《財經網》6月11日“3G發牌基本定局號碼攜帶有望出臺”)
應該在法律層面界定手機以及固網電話的號碼所有權、使用權屬于誰,是公共資源、是經營公司的財產,還是付費使用者的財產。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似乎都將其視為公共資源,如果是這樣,就應該允許付費使用者自由決定,委托哪一家公司為其號碼提供電信服務。
《財經網》網友
相信李連杰的個人信譽
(《財經網》6月17日“【民間慈善案例】壹基金嫁接紅十字會利弊”)
相比紅十字會的政府信譽,我對李連杰的個人信譽更有信心。相信其基金獨立運作的效率、專業性及公信力。李連杰絕對不希望好事變成壞事:他錢已經夠多了,一旦壞了名聲,確實是他不能接受的。他也一定會采取措施防范問題的發生,包括透明的財務制度,專業的人員安排等。李連杰辦基金,本身就冒著極大的風險,需要極大勇氣,我佩服他。
《財經網》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