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與跋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實際上是唯經濟史觀,認為經濟制度是下層構筑,此一構筑的變化,必將導致作為上層構筑的政治制度之改變。其所秉持的史觀,實在是始于封建社會,然后是資本主義,以下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則是出于其展望,至于在封建社會以前的原始公社與奴隸社會,則是其信徒后來將其所著“亞細亞生產方式”與“古代社會”改頭換面,移花接木而成。
馬克思以封建社會為其唯經濟史觀之開端,是極有見地的,因為近代國家雛形是形成于封建社會,但他認為封建社會解構后即進入資本主義,則嫌過于籠統;蓋因現代一般學者都認定資本主義是隨18世紀工業革命而崛起,而封建社會則是崩頹于公元1300年至1500年間。
從西歐史實看,其發展情況大致如下:
900年至1300年為封建社會
1300年至1500年為灰暗時代
1500年至1750年為重商主義
1750年至1780年為重農時期
1780年起為資本主義
回顧中國早期經濟發展史實,是和西歐若合符節,即:
西周為封建社會
春秋為灰暗時代
戰國是重商主義
秦始皇與漢高祖重農抑商
漢代文景之治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到了漢武帝,為籌措軍費,將鹽鐵酒收歸國營,并采平準政策,才剛萌芽的資本主義即被扼殺。但在漢武以前的中國和中世紀以來的西歐,其經濟發展歷程可以歸納出人類經濟發展的規律:
歷程:封建社會→重商主義→短暫的重農→資本主義
動機:人類求生存、求發展
推動: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的互動與均衡
所謂“制度”,基本上為靜態,但在比較上,經濟制度是比政治制度變動較多,這是由于常受人類求生存、求發展動機沖擊之故,此所以馬克思認為經濟制度是下層構筑。
其實,馬克思所據的史實,主要為西歐諸國,這些國家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可以稱為小國。在這些小國之中,工商人士較易發揮其影響力,所以,經濟制度的變動勢必導致政治制度的變化。大國則不然,其政治力量因幅員廣袤與人口眾多,使執政者有君臨天下之勢,工商人士莫能與之抗衡,以致政治制度成為下層構筑,經濟制度反而成為上層構筑。
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應該互為表里。譬如封建社會中,政治上的封建制度配上經濟上的莊園制度,以達成均衡,此一均衡是否穩定,則是取決于該國是大國還是小國:若是小國,則不穩定,以致失衡后難以回復原先狀態,而將形成新的均衡;若是大國,則此均衡是穩定的,失衡后幾將回到原點,此所以中國自漢武以后,出現一治一亂的(近似)循環。
中國的治與亂,正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寫照。“合”是大一統,本書稱之為一元體制;“分”是指分裂,稱之為多元體制。二者實以人地比例為必需條件,這是由于在農業社會里,人地比例是重要因子,此比例大,意味著農民勞動生產力低落,民不聊生,必將揭竿而起,從而國家由“合”而“分”;戰亂之中,人口大減,人地比例大為降低,天下漸有由“分”而“合”之趨勢。
本書是將中國自秦漢起區分為三個一元體制與兩個多元體制時期。且自西周起,對于這些階段或期間,均討論其財經得失。除據具體史實從一般經濟理論觀點予以評論外,還提出地盤成本(保障成本)或制度成本意念,以作衡量得失之標準,大致上,是將政府課征的賦稅、力役,視為明顯的制度成本,而將其政策的效果視為不明顯成本,其對經濟有良好效果者,則此成本為負值,若有不良影響者,則該成本為正值。
11年來,念茲在茲,一直以中國經濟史為念,其中雖亦撰寫若干篇學術論文,亦多環繞著中國經濟史上的一些問題。至于寫作時間,則均在下午,利用午睡時間,每次寫作,最多為千余字,大多時間是在千字以內,有時枯坐半天,未寫只字,那是在閱讀、構思。即在每寫一章以前,將有關論著瀏覽一番,通常需要十天到半個月,將其要點擇出,然后做運筆之構思,最后才是動筆。在撰寫之中,若是獲得新材料或是形成新意念,又需隨時補充與修正。■
《中國經濟史》,侯家駒著,新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本文選自作者“自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