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縣”不僅僅是行政管理權力下放,更需要人事管理制度配套改革
“省直管縣”是在中國現有政治體制下,試圖降低行政成本的改革。其本意是在弱化市級政府對縣級的管理權力,強化縣級政府的行政權力,提高縣級政府管理轄區內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中國原本是“中央—省—縣—鄉鎮”四級政府架構。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市場化改革起步時,中央高層就要求試行“市領導縣”體制。1982年,江蘇省率先試點。1983年,“市管縣”在全國推開。此后,各省所轄地區行署紛紛“撤地建市”,全國基本已形成“市管縣”體制。
中央高層推行“市管縣”體制的初衷,本是為了解決地市分割,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但由于近十多年來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市管縣”只在一些地方部分實現了預定目標,在更多地方卻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一,市管縣體制擴大了市的行政“地盤”,加之市的權力大于縣,造成一些市隨意擴張,市與縣重復建設嚴重,產業結構雷同,浪費大量資源;其二,由于城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和傳統體制的影響,中心城市對縣域經濟帶動并未實現;其三,市縣之間普遍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內耗嚴重,發達地區更甚,個別地方市縣關系相當緊張。
于是,改革的訴求首先從民營經濟強省浙江提出。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6年,浙江省先后四次“強縣擴權”,主要做法是“行政市管縣,財政省管縣”。尤其是2002年,浙江省把313項原屬地級市的經濟管理權限下放給17個市縣和蕭山、余杭、鄞州三個區,2006年又以義烏市為試點,把472項只有地級市享有的權限下放給義烏市。這些改革促進了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也為中央決策層所重視。
但《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浙江省的“省直管縣”改革也暴露出深層體制約束。其中最為要害者在于,雖然財政上“省直管縣”,但從行政體制上看,依然是“市管縣”,市級政府依然掌握著縣級政府的“人事權”。
浙江省委黨校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何顯明認為,浙江省當初給義烏市擴權,只是試點,對現行“市管縣”體制觸動不大。如果全省鋪開,就必然要觸動地級市利益。因此,除非中央政府有明確的要求,浙江省不可能單兵突進。
其實,從歷史看,無論是原“市管縣”,還是現“省管縣”,如果缺乏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缺乏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的改進,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有積極效果,但最終無法實現行政權力的科學配置。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薄貴利曾撰文指出,如果在財政和社會事務上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而在干部人事管理上維持“市管縣”,必然導致政府體制內部運轉的不協調,甚至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因此,完全的省直管縣體制,既包括財政權的“省直管縣”,也包括社會事務和干部人事的“省直管縣”。
值得注意的是,據行政管理學者研究,實行“省直管縣”體制,還需要行政區劃體制改革配套。一般認為,省直接管理的縣市數量以40個左右為宜。如在中國實行省直管縣、市,則有25個省份超過了該控制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