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制發生種種問題,根本上說是由于改革只在經營方式上做文章,而沒有觸及所有制
擴權三年的五筆賬
1982年初,四川大學的一位教師給趙紫陽總理寫了一封信。內容大體是說,在企業改革中,大型企業的生產力水平和資金有機構成高,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物的因素起著重要作用,人的因素已降到次要地位,因此,這類企業不宜擴大自主權;小企業資金有機構成低,人的作用大,可以擴大自主權。趙總理把這封信批給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總干事薛暮橋。根據趙總理的批示,暮橋就組織一些研究人員討論這封信。我剛巧在北京,也參加了。
會上,多數人不贊成信上的觀點,認為無論企業大小、技術水平高低,人在生產中總是起主導作用的。企業規模大、技術水平高,人活動的余地和可以發揮的潛力就更大;給大企業以必要的自主權,使大企業有更大的活力,對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的蔣一葦和我都是不贊成信上的觀點的,竭力主張在大企業搞擴大自主權。于是,我們商量,是不是可以聯合組織一個工作組到首鋼試點?因為趙總理領導我們在四川搞擴大企業自主權已經近兩年時間了,改革的對象有小企業、有大企業,有全民、有集體,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北京,首鋼是大企業,是國家經委批準的八個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企業之一,很有積極性;我又是解放時接管首鋼的老人兒,擔任過工會負責人,對廠里的領導和工人都比較熟。
我們兩人一拍即合,就從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四川省社科院各帶了一個工作組,于1982年3月到了首鋼,展開調查研究。當時,首鋼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是周冠五。我們通過和周冠五及黨委成員交談,到科室和車間細致調查,了解了很多情況。
那時,首鋼已在搞擴大自主權試點,雖然上邊規定的試點條款并沒有全面落實,但因為有了一定的生產計劃權、產品銷售權、利潤留成權、資金使用權、職工獎勵權,在整體經濟面臨許多困難的條件下(當時正處在宏觀經濟調整時期),把首鋼的經濟搞活了。
實行經濟責任制后,首鋼生產經營的任務落實到每個職工身上,極大地激發了職工的責任感;同時,實行了有差別的獎勵制度,打破了平均主義,提高了職工收入水平,職工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退休的老工人告訴我,他們每天早晨的任務就是喊兒女起床,青年工人趕著上班,一邊吃早點,一邊跑步的人有的是。
根據擴權三年的成績,我們算了五筆賬:上繳利潤增加賬、利用企業留成的資金開展企業技術改造賬、生活福利賬、職工獎勵賬、市場調節賬。數據讓大家感到振奮。擴大企業自主權把國家、企業、職工的權責利關系明確了,國家、企業、職工三方面的利益分配也有了一定的比例界定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運行機制也發生變化了,新的調動企業和職工積極性的動力機制也形成了。企業的管理氛圍煥然一新,職工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整個企業幾乎換了一個樣子。
我們進一步從理論上做了探討。大家認為,實行擴大自主權改革后,企業可以從上繳利潤中以利潤留成形式提取一定比例,留給企業用于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與此同時,再從利潤留成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工人的工資、獎勵、福利等消費部分。這樣,利潤的分配在企業層面就改為由國家、企業、職工三方面進行分配了。
“上繳利潤遞增包干”出臺
這種分配形式比過去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首鋼的同志感到,這種形式對他們這樣有機構成高、管理基礎強、生產潛力大的企業來說,激勵作用還不夠大,還不能保證國家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他們建議改為上繳利潤逐年遞增包干的辦法,讓這種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經過醞釀提出的具體意見是:
第一,以1981年企業上繳利潤指標為包干基數,每年遞增5%,10年到15年不變,10年后即1991年企業的上繳利潤,可由1981年的26810萬元增加到43980萬元,增長163%。如果企業上繳利潤遞增小于5%,企業必須按規定繳足43980萬元,如此,企業留利就會相應減少;如果企業上繳利潤遞增大于5%,企業留利就會相應增加。
第二,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規定企業留利的使用方向和比例。經過討論測算,首鋼提出的方向和比例是60%用于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20%用于集體福利,主要用于職工住宅建設;20%用于獎勵和日常的福利費用。
第三,獎金與上繳利潤遞增率掛鉤。如果上繳利潤遞增率達不到5%,職工獎金水平不變;如果連遞增基數也達不到,則停發獎金;如果達到或超過5%,每增2%可多發0.1個月的標準工資作為獎勵。
第四,利用利潤留成提取的獎勵基金調整部分職工工資,實行內部工資制。具體辦法是: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對確實達到上一級技術標準并圓滿完成崗位責任的職工,由企業予以“升級”;如果第二年完不成任務,就取消升級;連續三年保持合格的,再把級定下來;調出首鋼的人員不帶所升工資。
這些辦法,把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提升了一步。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上繳利潤遞增包干”。
實行這樣一種改革,涉及國家管理企業的一些根本制度,光靠企業是無法實施的,需要企業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同推進才能取得效果。于是,就以蔣一葦和我的名義向趙紫陽總理寫了一個報告,請求批準在首鋼進行“上繳利潤遞增包干”試點,由中央和北京市各部門給予支持。報告是經過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馬洪轉報的。報告很快得到趙總理批準,并指示國家經委、財政部、國家體改委、冶金工業部、北京市政府研究并組織實施。
對于這個報告提出的觀點和具體辦法,多數部門和同志是贊成的。但有的部門和同志并不贊成,后又經過幾個月的討論,才達成一致:上繳利潤遞增率由5%調整到7.2%,包干時間延長為15年。
首鋼試點一展開,就采取了幾條重大舉措。這些舉措直接涉及職工的長遠和切身利益,勞動熱情空前高漲,生產水平節節上升,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紛紛要求學習首鋼經驗,實行上繳利潤增長包干制。國家經委從當時的實際出發,適時選擇了二汽、佳木斯造紙廠等六戶大企業在全國試點,更多的企業則學習推廣首鋼責任制的經驗。
此時,趙總理把首鋼經驗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在東北的一次講話中說:怎樣搞好一個企業呢?辦法就是“政策+周冠五”,一個好的政策加一個好的企業家。
承包制得失
上繳利潤遞增包干發展到1984年,全國已有30多戶企業實行。1984年春,我和蔣一葦又聯合在首鋼開了一個小型座談會,總結試點經驗;同時,與國家經委合作,提出了100個大企業的名單準備推廣。
同年4月,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和蔣一葦應邀參加,會議請首鋼負責人介紹了經驗。但會議開到中間,忽然傳出一種說法,說首鋼經驗是否繼續推廣,還要研究。過了一天,就接到趙總理召開座談會的通知。參會的人有薄一波、田紀云、周太和(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遲海濱(財政部副部長)、蔣一葦和我,還有其他幾位同志。會議主要討論要不要繼續推廣首鋼經驗,下一步改革搞什么?是不是搞第二步“利改稅”?
參加會議的人實際上是兩種主張,一種主張進一步推廣首鋼經驗,另一種主張實行第二步“利改稅”,主要分歧點是首鋼的做法會不會導致國有制變成企業所有制。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當時首鋼的企業留利比例計算,12年之后,首鋼就會由國有制變成企業所有制。他們據此認為,上繳利潤遞增包干是破壞國有制的,不能搞。
我們是不贊成這種說法的。我們感到,如果這個算法是正確的,那恰好證明“首鋼上繳利潤遞增包干”這個改革多么有效!至于說這個改革會不會改變企業的國家所有制,我們發言說,上繳利潤遞增包干是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國家與企業利潤的一種分配方式和資金的使用方式。
過去企業的技術改造、擴大再生產和職工住宅建設,資金都由國家出,現在改由企業留利出,而且投資效率高,所形成的固定資產仍然是國有資產,怎么可以說變成企業所有制了呢?在當時的氣氛下,這種討論顯然是得不出結論的,因而在多數人的堅持下,決定實行第二步“利改稅”,首鋼、二汽等七戶大企業的上繳利潤遞增包干試點則繼續試行。
然而,不同意見的爭論仍在繼續。首鋼進一步提出“承包為本”,有的學者寫文章還喊出“承包萬歲!”對承包制的批評則仍然集中在所有制問題上,承包制一度遭到冷落。
1987年,全國各地對八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作了反思和總結,許多人認為,實行承包經營的責任制是實行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一種好形式。于是,經過國務院提倡,這個曾一度受到冷落的企業經營方式又興盛起來,而且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了。半年多時間里,成批的大中型國有企業與政府有關部門簽訂了承包合同,聲勢之大,前所未有。與此同時,租賃制、資產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企業經營方式也得到推廣。
我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成千上萬,在幾個月時間內,一下子都采取經營承包責任制和其他經營方式,出現千差萬別的情況是可想而知的,許多問題相繼出現。最突出的是,不少企業承包者為了實現更多的利潤,竟不提或少提折舊,推遲設備大修時間,把存量資產作為當年新增資產上繳,使國有資產蒙受很大損失。這些問題之所以發生,從根本上說是改革只是在經營方式上做文章,而沒有觸及所有制。后來實行股份制,推行現代企業模式,才把這些問題糾正過來。
全國推行股份制后,我和蔣一葦曾拜訪周冠五,建議首鋼改行股份制。周不同意,堅持把承包制搞到15年。應當承認,首鋼的上繳利潤遞增包干制與全國面上搞的承包制是有許多不同的。首鋼雖然發生過盲目擴張、盲目兼并、盲目投資鋪新攤子、盲目增加人員等錯誤,但從沒有發生上面那些問題,而且比較理想地實現了上繳利潤遞增包干的目標。
實行上繳利潤遞增包干之時,一些人擔心,這種改革會把國有資產變成企業資產,損害國家利益,甚至會導致私有化。首鋼的實踐證明,這些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首鋼的做法比起國家直接投資來,效益要高得多。現在看來,那些觀點是多么可笑,但在當時,卻是一個意識形態氣味很濃的、爭論不休的嚴肅題目。我主張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為首鋼濃濃寫上一筆,這不僅是為了贊譽首鋼,更為重要的是要說明,有了高度自主權的中國國有大企業也曾創造出喜人的業績。■
林凌:曾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兼職委員,兩度榮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首鋼承包方案的主要設計者之一
全文約5300字,詳見《財經網》“改革憶事”專題(http://www.caijing.com.cn/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