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也不能冒加大通脹的風險來保經濟增長
最近不少人說,貨幣政策不管用。類似的話過去聽到過多次,諸如利息不管用、匯率不管用、價格不管用。既然“不管用”,為什么還要說它呢?恐怕還是管用的。也許此論的真正含義是,從緊的貨幣政策不管用,松一松就管用了。
“松貨幣”當然管用,問題是不可取。第一,今年上半年雖然CPI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6月份還在7%以上的高位。第二,為了對付物價上漲的壓力,政府價格管制的范圍最近還有所擴大(例如電煤)。這樣,CPI就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通脹壓力。第三,燃油價格小幅上調以后,對物價總水平的連帶影響還在展開之中,例如運輸成本的上升,對農副產品價格的影響。第四,PPI很高,6月同比上升了8.8%,是去年以來最高的。從這幾點看,CPI略降并不足以表明,中國的通脹壓力從此就真正緩解了。
貨幣到底有多緊呢?自從去年底宣布從緊的貨幣政策以來,今年1月至6月中,有四個月的M2增長高于17%,兩個月低于17%、但高于16%。加到一起,比去年下半年簡單平均也就減了0.4個百分點。但是,同期的經濟增長速度,卻平均降了1.5個百分點。這就是說,貨幣總量相對來看并沒有緊到哪里去。現在就松貨幣,后果可能是通脹壓力回頭,并由于通脹指數的反復而進一步強化公眾的通脹預期。這樣的后果,誰也不想要。這也是我們主張不放棄從緊貨幣政策的理由。最低限度,貨幣至少還不能松。
當前,讓各方面擔心的是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先要看到,高于10%的GDP增長,怎樣看也不能算低。只是因為過去的增速更高,下行途中,超高速慣性讓人難受。特別是中國經濟增長減速的分布很不平均,恰恰是過去增長很猛的地區和行業,主要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出口產業部門,這次減速首當其沖,天上地下的感覺就更為強烈。這當然是很大的問題,因為中國不是日本、美國,那些地方什么都有了,慢幾年就慢幾年吧。中國不成,能有快一點的增長,當然要爭取。
問題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冒加大通脹的風險來保經濟增長。不需要強調,高通脹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有致命的危害。過去的經驗,包括中國自己的經驗在內,都表明為了抑止通脹,多少總要付出增長減緩的代價。道理很簡單,高通脹下的經濟高增長,有一部分就是貨幣過多推動的。為了抑通脹,貨幣要從緊,由過量貨幣推動的增長速度勢必不能維持。這是無可避免的代價。人們能夠爭取的,是以較低的代價來抑通脹,給中國經濟這個快速猛跑的巨人爭取一個緩沖和適應的時間,特別要給困難最嚴重的地區、行業和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幫助。
這樣,靈活的結構政策就非常重要。這方面中國也已經積累了好的經驗。比如,這次四川震后重建,用各地對口的辦法就既不增加總量,又切實幫助了災區。上海花費去年財政收入的1%負責支援重建四川的都江堰市,就是把本來上海花的錢,改花到了災區。還有,東莞市政府決定給當地困難的居民家庭放發1000元的一次性補貼,也是把本來可由政府自己花的錢,省下來給困難家庭花。這些做法,都沒有增加貨幣和財政的總量,但顯著改善了結構。這類結構政策的潛力,實在大得很。當前經濟有困難,正好可以把這些潛力“壓”出來。
至于通過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更有巨大的空間。比如,主動降低進口稅費、改善做進口生意方面的政府服務,可以更好地實現進出口平衡,也因為更多地進口了對路的商品和服務,就有助于抑止國內通脹。房地產的困境,主要是一些城市前幾年房價沖得太高,嚴重偏離國內真實需求的水平。現在,在一些地方,房地產公司主動降價促銷,地方政府主動返還過高稅費,加上推出中小戶型樓盤,幾管齊下,市場就有止冷轉暖的跡象。如果在農村建設用地入市方面有更實質的改革動作,中國房地產業在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至于中小企業的困難,第一位的是訂單,要是市場有了變化,早轉移早主動。其次是巨大的成本上漲壓力。所以,在宏觀上堅持貨幣不能松,根治通脹,才是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根本之策。中小企業遭遇的融資困難,要靠加快民間金融的開放,靠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這些事情,松貨幣是松不出來的。
總之,當前的關鍵是貨幣不能松,特別是不要給社會各界有松貨幣的預期。在這個前提下,以更靈活的結構政策與更堅決的改革政策,推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增長。■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本欄目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位于北大朗潤園)部分教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