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面臨種種不利因素,通貨膨脹壓力不減,增長也出現放緩跡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連續數月高位運行,現雖已略微下降,但離年初目標值仍遠,尤其在全球通脹環境下,對通貨膨脹切不可掉以輕心;國際上,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因信貸危機等相繼陷入增長困境,造成中國外需增長乏力,對“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有不小負面影響;加之,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在不同程度上拖了增長的“后腿”,人們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不免憂慮重重。
2008年上半年,為抗擊通脹,央行堅決施行從緊貨幣政策:嚴控信貸規模,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計3個百分點),發行央票對沖流動性,表明央行收緊銀根的決心。但時至年中,從企業到地方,經濟增速回落的壓力顯現,通脹水平卻仍舊偏高,中國的政策制定者面臨考驗。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這“一保一控”的目標,相對于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雙防”目標(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顯現出宏觀經濟政策在保持穩定性、連續性基礎上適時微調的特征。
經濟形勢變化之時,也是公眾最需要學者意見之時。按以往慣例,每逢年中,《財經》雜志都會與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下稱景氣中心)合作,進行中國宏觀經濟調查,為公眾把握當前以及未來經濟走勢提供判斷依據。
《財經》與景氣中心的合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財經》委托景氣中心執行的對經濟政策的評論和前瞻性調查,半年一度,自2004年底以來已進行了八次;第二部分為景氣中心獨立完成的季度經濟學家信心調查,該調查獨家優先發表于《財經》雜志,并在《財經網》(www.caijing.com.cn)上刊出。
本次調查遴選了國內有代表性、對宏觀經濟有研究的100位經濟學家,通過問卷了解他們對當前經濟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并征求他們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及改革的建議。
此次參與調查的經濟學家有81位。他們是(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常修澤、陳道富、陳淮、陳浪南、陳興動、陳宗勝、程恩富、程永照、遲福林、丁寧寧、郭克莎、哈繼銘、賀力平、胡必亮、華而誠、黃少安、黃衛平、紀玉山、金雪軍、李泊溪、李翀、李國璋、李天德、李曉西、李子奈、厲無畏、梁優彩、梁中堂、林兆木、劉厚俊、劉世錦、劉憲法、劉小川、茅于軾、馬曉河、潘云、蘇育平、史晉川、舒元、談敏、唐壽寧、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廣謙、王建、王珺、王慶、王小廣、王小魯、王一鳴、魏杰、吳曉求、夏興園、夏業良、楊偉民、葉灼新、易憲容、喻新安、袁鋼明、袁志鋼、曾五一、張寶通、張承耀、張軍擴、張曙光、章錚、趙凌云、趙敏、趙志耘、鄭超愚、鄭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學曾、周業安、周振華、祝寶良、左小蕾。
貨幣從緊應繼續 財政配合可加強
——2008年中國經濟學家年中調查
□ 本刊實習記者 王晶/執筆
面對國內國際種種不利情況,經濟學家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跌到了四年來的最低點。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于2008年6月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2008年二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4.55(取值范圍在1-9之間),比一季度低0.54點,為2004年一季度以來最低。
在《財經》委托景氣中心執行的經濟政策評論調查中,多數經濟學家建議,貨幣政策應謹慎從緊,與財政政策有效配合;地震不會影響經濟基本面,應結合新農村、城市化等政策,推進災后重建;房地產業資金鏈較緊,應明確調控思路,堅持以滿足居住需求為導向,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應堅持各項改革措施,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謹慎運用貨幣從緊
加強發揮財政作用
調查顯示,62%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應繼續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其中34%認為應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和從緊的財政政策”,28%認為應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有20%的經濟學家認為應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
另有8%、5%、5%的經濟學家分別認為,應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圖1)。

可以看出,建議采取從緊、穩健與積極財政政策的經濟學家分別為34%、25%和41%,大致持平。
但在貨幣政策取向上,大多數經濟學家建議繼續從緊。
對于未來六個月存貸款利率,48%的經濟學家認為應該“提高”,比一季度低15個百分點;認為應該“不變”和“降低”的分別占47%和5%,比一季度分別高10個和5個百分點(圖2)。同時,絕大多數(88%)經濟學家認為應該取消利息稅。
同時,考慮到當前經濟的復雜性,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一方面要堅持并謹慎運用從緊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
貨幣政策需要注意具體手段的選擇和調控的力度、時機的確定,保證針對性和有效性,比如從緊的貨幣政策對于控制投資和貨幣信貸的過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對于具有明顯結構性、輸入型特征的通貨膨脹,以及基于利率、匯率原因而進入中國的“熱錢”的影響,仍有待觀察和研究。
對于人民幣升值方式,49%的經濟學家認為應“延續目前的漸進式升值”,36%認為應“保持基本穩定”,12%認為應“一次性較大幅度升值”,另有3%選擇了“其他方式”(圖3)。
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主要是要保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同時從增加供給的角度緩解通脹壓力。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增加公共事業、公共產品的支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增加內部需求;
二是增加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力度,緩解由于物價上漲對其生活造成的困難和壓力;
三是加強對基礎設施、農業和涉及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的支持力度,保證經濟發展基礎的穩固;
四是通過減稅、鼓勵創新等政策落實“區別對待”的調控原則,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保持出口的穩定發展,擴大就業。
地震影響有限
重建重在機制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對于此次地震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59%的經濟學家認為“不影響經濟基本面”,40%認為“影響較小”(與“不影響經濟基本面”選項或有交叉),認為“影響很大”、“影響較大”的分別只有4%和11%。
在另一方面,有26%的經濟學家認為地震客觀上存在“刺激經濟增長(積極影響)”的作用。
具體而言,地震的可能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通脹壓力加大”(55%)、“投資反彈”(55%)、“增加內需,緩解相關產業和企業壓力”(55%)、“帶動區域性經濟較快增長”(39%)、“資本市場不穩定”(25%)以及“吸收部分流動性,減輕貨幣政策壓力”(23%)等(圖4)。

對于災后重建工作,經濟學家們的建議主要包括:
——確立和完善災后重建機制,即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把重建工作同地方經濟、生活秩序的恢復結合起來,恢復和加強災區自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將對口支援的工作進一步完善起來,既要保證工作的長遠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又要避免形象工程等攀比、浪費的矛盾和問題;
——充分發揮災區地方政府、群眾的積極性,注意災區地方政府執政能力提高、注意災民救濟的以工代賑;
——將災區重建工作同城市化結合起來,綜合采取多種安置方案,一方面可以將外出打工的災民在各地城鎮分散安置,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適當地將災區居民集中到城鎮進行安置,提升災區的城鎮化水平;
——根據災區的地理和經濟條件,結合新農村建設需要,注重國土規劃整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的建設;
——把災區重建和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從長遠角度規劃安排產業布局、環境保護和貧困落后地區的脫貧等;
——注意調動各種社會力量,開拓更多渠道,如專項國債、彩票等,結合財政、金融、稅收等多種政策優惠,科學規劃、穩步推進重建工作;
——建立系統的監督和檢查機制,保證重建過程的健康、透明。
房地產開始調整
危機可能性較小
本次調查還著重考察了經濟學家對房地產業的看法。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性質,65%的經濟學家認為“總體上是一個以居住需求導向為主的市場”,因此,多數經濟學家對目前分層解決城鎮住房需求的總體思路持基本肯定態度,但認為需要調整完善。
針對目前根據城鎮居民收入高、中、低、貧困情況,相應通過商品房、限價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方式解決其住房需求的思路,調查顯示,19%的經濟學家認為“現實有效”,66%認為“需要調整完善”,另有15%認為“走不通”。
其中,對于利用限價房解決城市“夾心層”(即不符合買經濟適用房條件,也無力購買商品房的居民)住房需求的方式,53%認為“不可行”,47%認為“可行”(圖5),分歧較大。
受從緊貨幣政策等因素影響,目前房地產業的發展進入一個調整和轉型階段,房價漲勢趨緩、成交量減少。
對于房地產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及可能的結局,58%的經濟學家認為“資金鏈發生問題,但能平穩渡過”;35%的經濟學家認為“資金鏈斷裂,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另有7%認為“總體不缺少資金,問題不大”(圖6)。
對于未來發展趨勢,67%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發生房地產信貸危機的“可能性較小”,這比認為“非常有可能”的高41個百分點;另有7%認為“不可能”(圖7)。
關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40%的經濟學家認為“影響較小”,64%認為“短期對四川等災區房地產行業影響較大”;其他還包括“購房觀念發生變化,需求減弱”(25%)、“帶動房地產需求增長(積極影響)”(23%)和“促使房價向下調整”(18%)。
關于未來三年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趨勢,70%的經濟學家認為會是“房地產企業和產品結構性調整,增速放緩”,17%的經濟學家認為是“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價格繼續上升”,13%的經濟學家認為是“房地產行業進入大調整期,投資下降,價格下跌”(圖8)。
對于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下建議:
第一,確定房地產特別是住宅市場的性質,明確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和分工。
第二,通過法律等手段抑制地方政府干預、增加土地供給、減少相關稅費等措施降低開發成本,增加市場供給。
第三,通過征收物業稅、控制信貸等方式抑制投機性需求。
第四,完善現有的住房需求解決模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第五,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調整住房供給結構,滿足中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
第六,完善土地出讓金制度,規范市場秩序,提高房地產企業間的競爭。
第七,密切關注房地產價格走勢,警惕房地產信貸風險。
第八,關注開放條件下國際風險因素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影響。
堅持各項改革
推進協調發展
經濟學家對當前改革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堅持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經濟學家建議,應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在優先位置,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弱化政府部門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第二,深化分配體制改革。
經濟學家建議,目前深化分配體制改革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勞動力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具體包括提高工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拓寬普通勞動者的利益訴求渠道,同時克服既得利益群體在此過程中的干擾,促進改革和發展成果的公平分享機制的形成。
第三,促進金融和財稅體制改革。
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以市場化為導向,推進金融企業改革進程;以公平和透明為導向,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設;以安全為導向,加強金融風險管控體系建設和產業保護政策制定;以穩妥和對等為導向,推進金融開放進程。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在于把財政資金支出的重點放到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同時適應中國作為多災國家的特點,逐步建立和完善財政資金的災害轉移支付體制。
第四,適時推進價格管理體制改革。
價格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在于推進包括糧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要商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減少由于政府直接管制所造成的價格扭曲現象及其各種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