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醫療改革的經濟學》
(日)俞炳匡著,趙銀華譯,中信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作者在日本行醫多年,并赴哈佛大學隨醫療經濟學泰斗蕭慶倫教授學習,又跟從霍普金斯大學的Kevin Frick教授撰寫醫療經濟學博士論文。取得博士學位之后的幾年里,他先在斯坦福大學醫療政策中心,擔任養老護理醫療制度國際比較研究項目的研究員,又參與了美國衛生部疾控與預防中心的研究工作。這本書是他的第一部專著??梢钥闯觯髡咴趯憰鴷r,腦子里始終想著日本的醫療體制問題,并與西方各國的體制和數據對照,充分呈現了各國醫療服務問題的共性。
為增加可讀性,作者為各章撰寫了“摘要”。書中有許多與常識十分不一樣的統計結論,例如,各國醫療費用迅速上升,不是因為諸如“人口老齡化”和“醫保制度普及”這樣的因素,而是因為醫學和醫療技術在最近幾十年取得的顯著進步。
《極權主義的起源》
漢娜·阿倫特著,林驤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第一版
這本書的封底上寫著“(內部發行)”,對于此種敏感話題,即使有所刪節,能得以出版也值得欣慰。此書被公認為極權主義系統研究的開山之作,是政治哲學領域不可不讀的經典。阿倫特是20世紀政治思想史上廣為矚目的人物,作為猶太人,她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人類政治大災難時,反猶主義與極權主義的解讀,更多是從其自身經歷出發,探討政治上反猶主義興起背后猶太教和猶太屬性的作用。
阿倫特的著名論斷是,極權主義是暴民與精英的結合,然而,她畢生追隨的愛人海德格爾就是精英的代表。作為女人,她癡情于海德格爾,甚至可以無原則地犧牲她的政治立場;作為思想家,她對極權主義的剖析又顯示其反對納粹的堅定立場,這一矛盾也是人們探尋這位傳奇人物政治哲學思想的重要原因。
知識與情趣
《管理大未來》
(美)加里·哈默、比爾·布林著,陳勁譯,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此次中譯本沒有遵循商務印書館發布的英漢人名翻譯標準,此哈默(Hamel)應譯作哈邁爾,才不會與當年見過列寧的西方石油大亨哈默(Hammer)混淆。哈邁爾是享譽西方世界的“策略大師”。與以往管理大師們的作品不同,哈邁爾充分借鑒了當代的社會演化理論,諸如“文化基因”這樣的概念,為的是要深層反思西方的管理原則。
他認為,以往一百年的管理原則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卻成為未來管理的致死基因,原因是一種泰勒式的管理者信仰:企業的生命在于效率,效率來自精確地知道所分配的工作。
與此相反,哈邁爾認為,我們進入的是一個“后管理時代”——這里沒有管理者的管理,是“觀念的民主”,典型地出現在互聯網社會里。這樣的管理原則將顛覆任何基于科層制的管理原則,是一種基于“社會網絡”的創新管理。
《全球化為什么可行》
(英)馬丁·沃爾夫著,余江譯,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如果你讀過斯蒂格利茨對全球化不滿的論述,就請再讀讀沃爾夫的這本小冊子,它旨在回應包括新左派經濟學家在內的對全球化的批評。根據“古典自由主義”的精神,他論證,雖然全球化帶來了許多嚴重問題,但如果我們按照反全球化的觀點來改造世界,世界將變得遠比全球化的世界更糟糕。對中國讀者而言,了解西方學者對全球化及市場化運動的批評和辯護,至少有助于探討基于中國文化的經濟發展道路。
《夜晚的書齋》
(加拿大)阿爾貝托·曼古埃爾著,楊傳緯譯,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8月第一版
這是一本講書的休閑書,作者被認為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優雅的敘事風格。第149頁上有一段文字:“圖書館(或書齋)不僅是有秩序或無秩序的地方,它也是機遇的天地。書籍即使已經上了架,編了號,仍舊有自己的流動性。它自有一種能力,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集結在一起;它遵循相似性的神秘規律,遵循某種特殊的譜系,按共同的主題和興趣而聚集。”這樣的描述讓人深有感觸,也許你也曾許多次在書房里隨意瀏覽書籍,突然就會感受到以前不曾呈現的主題,從數百本陳列書籍的標題中涌現出來。與以前閱讀它們所得的印象與各方面的研究興趣錯綜糾纏在一起,就又有了閱讀的沖動。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