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金融風暴洗禮的香港銀行界,正在內外交困的憂患中謹慎思考未來的業績單
從雷曼兄弟破產帶來的直接損失看,香港銀行受到的沖擊并不大,但現實的憂慮在于,香港銀行界的凈利息收入預期下降,而未來盈利增長缺乏有力支撐。

當金融風暴演變成金融海嘯,“比過山車更驚心動魄”,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以此來形容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件對香港金融業的沖擊。
香港最大的本地銀行東亞銀行(香港交易所代碼:00023)成為直接受害者。9月下旬,因市場傳言其財務狀況惡化,東亞銀行連續數日出現擠兌事件,市場信心之脆弱可見一斑。甚至有機構發表報告稱,香港正在逼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慘況,盡管影響應該沒有上次嚴重。
從雷曼兄弟破產帶來的直接損失看,香港銀行受到的沖擊并不大,風險承擔最多不超過100億港元,銀行資本充足率仍處于相當健康的水平。但現實的憂慮在于,香港銀行界的凈利息收入預期下降,而未來盈利增長缺乏有力支撐,面對美國金融風暴的進一步沖擊,仍需謹慎對待。
擠兌風波
9月21日,500名購買由雷曼擔保的迷你債券等產品的投資者上街示威,聲稱受銀行誤導陷入投資困境,呼吁政府介入。數日之后,更大的風潮來臨。
9月24日,東亞銀行受輿情所迫,公布該行對雷曼兄弟及美國國際集團(AIG)的貸款余額分別為4.23億港元及4990萬港元。
此前兩天,香港坊間開始流傳幾段手機短信,指東亞銀行因持有大量雷曼債 券,財務狀況惡化,甚至提及東亞銀行將被政府接管?!敦斀洝酚浾?月22日下午曾致電東亞銀行詢問其財務狀況,但未獲答復。
9月23日下午4時50分許,位于香港九龍黃大仙附近的一間東亞銀行分行,數十位老人排隊提款,引發擠兌風波。
9月24日上午,一段新的短信傳稱東亞銀行可能破產,招致更多人加入到擠兌潮中。位于香港中環的東亞銀行總行外,排起400多人的長龍。多間分行也出現提款潮,位于沙田的一間東亞銀行分行上午出現400人排隊提款;位于港島太古附近的一間東亞分行,截至當晚6時30分,仍有300多人排隊提款。有民眾更攜帶小凳,等待銀行服務。
香港金管局及東亞銀行遂于9月24日下午緊急澄清,稱事件由惡性謠言引起,東亞銀行財務仍然穩健。警方業已介入此事件,不排除是“內鬼”所為。東亞銀行表示,已備足現金,應付儲戶提款,對儲戶提款不設上限,即使定期儲戶亦可提款。
雷曼事件發生后,對信貸市場的憂慮導致流動性緊張,香港銀行同業拆借率(HIBOR)高企。盡管港府9月18日向銀行體系注資15億港元,令短期拆息回穩,但由于9月24日東亞銀行出現擠兌風波,一月短期HIBOR在9月25日早間一度升至4.28%,三月HIBOR則為3.8%。港府當日再向市場注資38億港元。
信心受損
東亞銀行過往在金融工具的投資上較為進取,現正付出代價。
繼去年全年為CDO(抵押債券憑證)及SIV(結構性投資工具)做出10.9億港元及2.7億港元的減值撥備,今年上半年仍需做出13億港元及2.3億港元的減值撥備。公司中期財報指出,截至今年6月30日,該行持有CDO及SIV余額為4.341億美元及270萬美元。
中期財報顯示,盡管公司對SIV的撇賬額達96%,但東亞目前仍持有14只CDO,原有面值為7.3億美元,組合平均到期日為兩年零四個月。該行已為持有的CDO累計撇賬額達40.5%。
受投資金融工具減值損失影響,東亞銀行上半年純利大幅下降58%至7.85億港元,為七年來首次出現業績倒退。
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曾指出,集團下半年續受全球經濟及市場環境影響,預計全年難以恢復盈利增長,相信明年及后年則可取得增長。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當此波金融海嘯襲來之際,東亞銀行于9月18日下午在香港聯交所突然停牌,引發市場一陣恐慌,以為集團財務出現狀況。最后證明只是虛驚一場,雖與是次“金融海嘯”無關,但暴露出風險控制及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
事情肇端于東亞銀行一名29歲的交易員的違規交易。東亞銀行9月18日晚間發布的公告稱,這位交易員過去幾個月在未得到授權及違規情況下,操控東亞銀行所持有的若干股本衍生工具的價值,導致1.31億港元的損失。
東亞銀行原本上半年在股本衍生工具交易項目中錄得3800萬港元的溢利,但經調整后,則錄得9300萬港元的虧損。
這一事件發生后,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東亞銀行的所有評級展望從“穩定”轉為“負面”,調低的評級包括該行的財務實力評級、外幣及本幣長期/短期存款評級、外幣次級債務評級以及外幣初級次級債務評級。
穆迪副總裁兼高級分析師華志行向《財經》記者表示,“負面”的評級展望,反映穆迪對東亞銀行風險管理方面的憂慮。他指出,東亞銀行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方面的潛在變化,不只是關于市場風險,同時亦包括其他類型的風險,譬如,令人聯想到貸款業務的風險控制是否存在漏洞。此外,也存在有客戶對東亞銀行失去信心,不再與東亞銀行做生意,轉投其他銀行的風險等。
晴雨表
東亞銀行只是香港眾多銀行的一個樣本。全球經濟衰退拖累香港景氣下行和股市低迷,香港銀行業受沖擊甚大,不少銀行因此需要增資擴股,或引入戰略性股東,也有少數銀行融資失敗,不得不關門停業。
香港金管局表示,今年第二季本地銀行業經營環境大致良好,但今年余下時間前景較不樂觀,銀行資產質量也有轉差跡象。
但香港金管局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亦指出,本地注冊銀行在雷曼兄弟事件中直接風險承擔,只占注冊銀行總資產的0.05%。
以截至2008年7月的香港持牌銀行總資產10.28萬億港元計算,香港持牌銀行因雷曼兄弟破產事件的風險承擔約為50億港元。但持牌銀行也包括海外注冊機構,以此推算,香港本地銀行的風險承擔應少于50億港元。
香港立法委員何俊仁日前表示,逾21家香港銀行持有雷曼兄弟的相關投資產品。何俊仁說:“雖然金管局沒有給出最終資料,但相信本地銀行和投資者持有的雷曼兄弟相關資產的損失總計將在10億至100億港元之間?!?/p>
資料顯示,雷曼曾發行價值9億美元的港元債券,根據歷史統計,像雷曼這類大公司所發行的優先債券,持有者最終可取得40%的票面價值。由此推算,香港銀行需做出至少40億港元的減值撥備。此數值還不包括雷曼先前所發行的ELI(股票掛鉤票據)及迷你債券等。
受全球信貸危機及減值撥備影響,今年上半年,香港上市銀行的盈利整體下降6.4%,其中本土的中小銀行創興銀行(香港交易所代碼:01111)中期純利大跌65.15%。大新銀行(香港交易所代碼:02356)上半年利潤亦減少16.1%。
同時,畢馬威統計顯示,今年香港上市銀行持有股權投資、ABS(資產抵押證券)、CDO及SIV的損失凈額和減值撇賬額超過82億港元,截至6月底減值后余額為181億港元。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楊青麗向《財經》記者表示,隨著全球信貸危機擴展,未來一段時間,香港將會有本地銀行再次為投資撇賬。但畢馬威香港金融服務合伙人華馬田認為,目前港銀的撇賬水平已經足夠。
除了上述提及的投資撥備,本地銀行貸款撥備金額也出現增加。香港第二季特定分類貸款(按貸款五級分類法,次級、呆滯及虧損的貸款統稱為特定分類貸款)總額增長14.3%,而第一季上升1.3%;特定分類貸款比率則由首季的0.81%,升至0.88%。特定分類貸款數據雙升,顯示零售銀行的資產質量可能開始轉差。
特定分類貸款總額增加,令香港銀行上半年呆壞賬撥備凈額相應上升。市場人士預期,下一季度特定分類貸款總額可能將繼續上升。
香港地產市場的晴雨也與銀行業密切相關?!敦斀洝酚浾吒鶕鸸芫纸刂两衲?月底的統計數字計算,香港持牌銀行對地產發展商的貸款約占貸款總額的25%,對私人住房的貸款約占貸款總額的24%,兩筆款項總共約占貸款總額的50%。
里昂證券日前指出,香港住宅價格在2009年末之前最大跌幅將達到30%。里昂證券并認為,金融業動蕩將大幅降低寫字樓需求,香港中環地區寫字樓租金在未來15個月可能下降30%。
有人士因此擔心,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會出現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穆迪副總裁兼高級分析師華志行指出,憂慮大可不必,無論是從中小按揭貸款者或是發展商來看,出現違約率的機會極小。過去十年的資料顯示,按揭抵押貸款的損失處于很低水平。
楊青麗亦表示,香港房貸方面不會出現大問題。香港市民經過1997年房地產市場暴跌洗禮后,風險意識逐漸增強,如今家庭負債比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
盡管出現擠兌事件,市場人士普遍對香港銀行自身的流動性表示有信心。香港理工大學金融學教授Wilson Tong對《財經》記者表示,香港本地銀行流動性不會存在太多問題,因為“金管局對此監管一向較嚴格”。如東亞銀行上半年流動資金比率40%,大幅高于監管規定下限25%水平。中銀香港上半年流動資金比率為42.47%。
在銀行的償付能力方面,金管局提供給《財經》記者的資料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本港注冊銀行認可機構的資本充足率為14.2%,處于健康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