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外形勢惡化的情形下,中國政府的金融、財政和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靈活性
由于市場預期各國政府將傾力救市,2008年9月18日和19日,全球股市大幅反彈。但不難預見,2008年10月到2009年底,全球經濟很有可能繼續減速下行,未來6個至12個月,股市還將劇烈震蕩。投資者千萬不能輕信熊市終結、牛市將臨的預言。從過往經驗來看,在一輪相當慘烈的熊市結束后,市場往往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一兩年都不為過)的調整,才能穩定下來,重新步入上升通道。
中國股市的情形亦不會有太大區別。除了受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負面影響,中國經濟在過去數月中出現了超出預期的下滑,這是造成A股大幅下跌的主因。過去幾天中,受外圍股市反彈和匯金公司宣布回購主要上市銀行股票的利好消息刺激,A股猛烈反彈。
然而,在筆者看來,中國政府的“救市”政策,對內地股市的長期影響仍十分有限。因為最終決定A股走向的,是2009年及隨后中國經濟增長水平和上市公司盈利表現。
首先,中國整體出口增長勢頭雖然不錯,但電子和輕工等傳統出口品的增長仍有較大幅度回落。這對“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國傳統出口基地有非常明顯的影響。由于出口對這些地區GDP的貢獻比例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出口增長減緩對這些地區經濟的影響也十分顯著。
其次,今年前七個月,全國房地產銷售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約7%。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及其周邊地區,房地產銷售總額的下跌都超過了20%。這意味著在此輪房地產市場調整中,沿海發達城市的下跌是最大的。與出口情況類似,房地產及其相關的裝修和汽車銷售行業等,對這些地區GDP的貢獻亦高于其他省份,因此,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對這些地區經濟的負面影響亦更顯著。
中國經濟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沿海地區經濟降幅較大,而內陸經濟的增長沒有明顯回落。但“長三角”和廣東地區GDP總量約占中國GDP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地區經濟增長放緩,必然會對全國經濟產生很大影響。
此外,汶川大地震以及奧運前后部分城市生產和交通活動的特殊安排,更為經濟增長增添了變數。
在這種情況下,2009年的經濟走勢將如何,政府又該如何應對呢?
筆者認為,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相比2008年將有所回落,但中國不會出現1997年至1998年的“硬著陸”。這是因為,中國綜合國力、外貿競爭力和政府財政實力都遠優于20世紀90年代末。另一方面,過去幾年,民營企業實力大幅上升,國有企業亦得益于當年國企改革而大幅提高了營運效率。
更重要的是,各主要行業(除房地產)的負債率都已大幅回落,相關企業的財力和營運能力絕對可以抵抗眼下的經濟“低潮”。
在經濟增速下降、國際經濟形勢惡化的情形下,中國政府在整體金融、財政和產業政策上,最重要的是保持靈活性。該緊則緊,該松則松,無需拘泥于政府的政策究竟是該整體從緊還是放松。
當前,國內外很多經濟學家都建議中國政府應全面放棄宏觀調控政策,特別是在房產行業上。對此,筆者持保留意見。
以房地產為例,若我們參考發改委公布的房價數據,2008年前八個月,除了深圳和廣州等地因跌幅較大致使房價回到2006年底的水平,北京、上海等其他城市的房價還遠高于2006年底的水平。
經過2002年至2007年的房價大幅攀升后,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屋均價已超過100萬元,而這些城市一般工薪階層的家庭收入每月不過五六千元,因此,房價是他們年收入的10多倍。這種情況下,若房價沒有太大調整,政府還需調整現行房產政策嗎?
反之,現行政策若能執行較長的時間,便可改變民眾幾年來認為房價必升的預期,這將為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定的發展創造條件。
當然,如上文所述,各地情況不一,應該采取的措施需要因地制宜。中央政府不妨在一定的框架下予以地方政府較大的發揮空間,去制定適合自己的房產政策,而非全面籠統地放松或收緊。
同時,由于經濟疲軟和股市大跌,各種“救市”的聲音不可避免地主宰著輿論。觀察美國,十多年來,每一次政府減息刺激經濟,都會帶來下一場更大的災難。在過去一年多中,肇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帶來的“蝴蝶效應”席卷全球,很多市場人士將矛頭直指美聯儲,指出這是2001年至2003年間利率過度寬松的“后遺癥”。以美國為鑒,中國政府現在對經濟和股市一方面要“救命”(該不該救自可存疑);另一方面也要“醫病”,兼顧標本?!?/p>
作者為瑞士信貸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