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對經濟下滑保持警惕,可以進一步放松財政和貨幣政策,并制定促使資本市場穩定的長期解決方案
2008年9月15日至19日這一周,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襲擊了全球市場。美國政府的反應速度快得驚人,這為消退金融體系風險增加了幾絲希望。但是,這次動蕩為疲軟的美國經濟更添一層陰影,其影響還迅速擴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
對這場空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的反應也很及時,很果斷。前幾個月,為阻止出口和投資進一步下滑,政府提高了出口退稅率,放松了信貸管制。在上述危機一周里,中國政府又加大了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力度,包括減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9月19日,三大政策出臺,包括單邊征收印花稅、匯金增持三大銀行股票以及國有企業回購其流通股。這是中國股市短暫的歷史上,政府首次鼓勵上市國有企業回購其股票。過去18年里,中國政府一直在減持國有企業的股份或推動國企上市。現在,政府的舉動將有助于解決“大小非”解禁問題,緩解流通股增加對股市形成的供給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發達國家政府堅決地干預金融市場的事實說明市場機制并非完美,有時不得不借助政府“看得見的手”來解決問題。這對尚不成熟的資本市場具有一定借鑒意義,政府自有政府的職責,絕不能在投資者恐慌失去信心的時候袖手旁觀。
從宏觀層面上看,中國經濟存在明顯的下滑風險。一方面,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降到2001年科技泡沫破滅以來最低水平。另一方面,近期全球金融市場混亂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這些外部因素讓中國出口前景很不樂觀。外需放緩會對工業活動和出口相關的私人部門投資產生壓力。數據顯示,一些出口企業,包括紡織業和服裝業,在2008年上半年的投資速度已經放緩。在未來幾個季度,房地產相關投資也會出現減速。自2007年底以來,房地產交易已經顯著放緩,但是,房地產建設依然非常強勁,供應過剩的情況將會出現。
由于經濟下滑風險加劇,我們預期政府保持警惕,使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活動,并制定出保持資本市場穩定的長期、根本的解決方案。
首先,財政政策方面,政府可以推行減稅及一系列財政刺激方案。今年,我們一直建議,由于中國存在“雙盈余”——財政收入盈余與貿易盈余,中國政府可以增加支出,減少稅負,來支持經濟增長。如此一來,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大幅下滑的風險(例如增長明顯低于9%)就會顯著減少。考慮到這次危機是最近50年,甚至100年來最嚴重的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我們重申長期以來持有的觀點:中國政府的支出至少不應低于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水平。當時,中國政府年增加的財政支出達到了GDP的1.5%。
財政刺激計劃可以包括:第一,通過增值稅轉型,減少公司稅收負擔。媒體普遍認為,增值稅轉型可以在2009年為中國企業減少1500億元的稅收負擔。第二,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減少個人稅收負擔。全國人大代表已經提議將個稅起征點上調,例如,起征點從每月2000元上調至每月5000元。對個人收入減少征稅,會進一步刺激國內消費增長。第三,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特別是鐵路和城市地鐵(公共交通)系統。這筆支出至少會占GDP的1%。
其次,貨幣政策也可以進一步放松。中國通脹壓力可能繼續減弱,2009年,CPI漲幅會下降到年均3%。這為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奠定了基礎。我們預期,2009年上半年,利率還會下調54個基點,存款準備金率也會進一步下調,而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速度會明顯放慢。
最后,中國還需要建立長期機制來穩定資本市場。我們認為,最根本的是,政府應該加快發行、上市、稽查、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制度變革。此外,可以出臺更多的政策來解決“大小非”解禁問題,例如發行可轉換債券,或者為解禁的“法人股”設立特殊的封閉式基金。
當出口放緩,工業產出和私人固定資產投資也將放緩。這預示著中國的金屬、能源和原油的需求將會顯著放緩。上述財政和貨幣刺激方案,只會部分抵消外部需求疲軟導致的經濟放緩。但是,我們相信,這些措施可以保持2009年中國的GDP增幅在9%以上。
具體到各個行業,公路和基礎設施支出會增加水泥和鋼鐵的需求。不過,2007年鐵礦石價格飆升以及未來鋼鐵價格仍將隨著整體大宗商品價格下降而下跌,鋼鐵制造商面臨利潤空間縮小的困境。惟一表現良好的大宗商品只有水泥。消費方面,必需品行業表現會優于奢侈品。另外,我們預計,短期之內,政府會繼續推動成品油價和電價改革,這將使煉油及發電行業的表現有所改善。■
作者為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中國研究部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