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可從三個層次上理解:經濟流動性、貨幣流動性以及市場流動性。中國將是最有實力應對全球流動性枯竭的經濟體
美國次貸危機終于演變成一場全面的金融危機。美國政府和美聯儲以罕見的速度和規模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同時,許多新興市場經濟也經受了相當大的沖擊,突出表現在資金開始大量撤出,給亞洲和拉美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匯率造成貶值壓力。一些國家的央行不得不動用大量的外匯儲備干預市場。
國際資金撤離新興市場表明,全球流動性正在從前幾年的充裕甚至泛濫,開始漸近枯竭。
流動性可以從三個不同層次上理解:經濟流動性、貨幣流動性以及市場流動性。這樣區分,有助于理解流動性從充裕到趨緊進而枯竭的全過程及其影響。
經濟流動性指的是在過去幾年,全球實體經濟中存在“儲蓄過?!钡膬A向,表現在國民儲蓄大于投資,對外則表現為經常賬戶順差。
而貨幣流動性與經濟流動性緊密相關。因為全球化紅利集中釋放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全球通貨膨脹率的下降。外生性低通脹率的存在,使中央銀行能通過創造貨幣流動性(如增加貨幣供給和降低利率),來維持高經濟增長,但毋須擔心其通脹后果。因此,貨幣流動性是經濟流動性的反映,二者之間的紐帶就是央行。它通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把經濟流動性轉化為貨幣流動性。
以低利率為主要特征的貨幣流動性,在金融市場層面,表現為信貸、股票、債券以及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市場流動性的具體體現形式是,在繁榮的市場中,金融產品的活躍交易。建立在普通金融產品之上的一系列對衍生產品的活躍交易,是市場流動性一個更高的表現形式。貨幣流動性和市場流動性之間的紐帶,是投資者的信心和金融創新。以大量衍生產品涌現為特征的金融創新,更使市場流動性得以成倍放大。
在過去幾年全球流動性的泛濫中,經濟流動性是基礎,貨幣流動性有著政策背景,市場流動性是具體表現。正在發生的全球流動性危機表明,經濟流動性的基礎有所松動,貨幣流動性已捉襟見肘,市場流動性行將枯竭。
全球化紅利的終結,使全球低通脹失去了其外生性基礎。對于過去幾年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投資者的信心開始動搖。市場流動性,在金融創新使其登峰造極的美國房地產市場上首先吃緊,并漸次蔓延到美國的貨幣、債券和股票市場。
美聯儲試圖通過大幅度降息和擴大再貼現窗口等手段,創造出更多的貨幣流動性,期望緩解對市場流動性的沖擊。然而,投資者信心喪失和創新出來的金融工具體系(如次級貸款擔保債權憑證)崩潰,使貨幣流動性并不能有效轉化成市場流動性。央行新創造的貨幣流動性非但沒有“動”起來, 反而被做最壞打算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雪藏”起來。
那些對于全球經濟前景仍有信心、尤其是認為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可能與美國經濟“脫鉤”的投資者,興趣轉向了新興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使新興市場前一段時間總體上仍受到支撐,而且大宗商品市場上出現罕見的繁榮。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同步放緩漸成事實,充斥于新興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上的流動性也快速退潮。
近幾個星期以來,許多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受到的沖擊,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發生的。筆者認為,這些新的變化表明,在全球范圍內市場流動性正漸近枯竭。
在應對這一全球沖擊時,新興市場經濟的央行比起美聯儲來更顯捉襟見肘。因為,新興市場央行在創造市場流動性方面,受到更多的制約。資本外流使國內市場流動性趨緊。然而,新興市場央行在創造貨幣流動性方面頗有顧慮。因為通過減息和其他方式向市場注入資金,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本幣貶值的風險。一旦本幣貶值的預期形成,就可能加劇資本外流,甚至可能會演變成更嚴重的資本外逃。
在資本外流的情形下,要同時做到保持國內市場流動性和幣值的穩定,一個最佳的方案是:央行一方面動用外匯儲備,滿足國際資本外撤的外匯需要,從而穩定匯率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本幣的貨幣流動性創造。
然而,充足的外匯儲備是實現這一最佳方案的必要條件。在這一問題上,經濟流動性之于貨幣或市場流動性,其基礎性作用尤為重要。經濟流動性過剩(即本國儲蓄過剩和經常賬戶順差)使本國不依賴外國資金,從而不受外部融資條件變化的影響。再者,只有來源于經濟流動性過?;A上的外匯儲備積累,才能最終成為應對全球流動性枯竭的有效保證。
鑒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外匯儲備,且來源于長期大量經常賬戶順差,筆者認為,中國將是全球經濟中最有實力應對全球流動性枯竭的經濟體?!?/p>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