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冰川普遍處于退縮狀態。處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前沿,青藏高原之變頗具警示意義
隨著冰川消退加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事件也將增多。圖為國道318線川藏公路林芝地區波密縣境內發生的一次山體垮塌和泥石流。
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在9月25日至27日作為東道主,迎來了香山科學會議第328次學術討論會。
自1993年創辦以來,以舉辦地而得名的香山科學會議,已經成為中國科技界最高層次、最具前瞻性的常設性學術會議之一。此次之所以移師青藏高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隨著全球變暖,這里正在成為中國應對這一長期挑戰的“前沿”陣地。
被譽為“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其所演繹的變化,不僅會影響到這里生活的人們,而且還將影響到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
水進冰退
2004年夏天,位于西藏北部的那曲地區那曲縣那么切鄉,牧民目睹了奇怪的一幕:乃日平措和錯鄂湖湖水持續上漲,越過原先的湖岸之后,又悄無聲息地向四周的草場蔓延開來。
最初,這種情況并未引起牧民的警覺?!耙郧耙灿羞^上漲,到了冬季,湖水就會在草場中間停下來?!蹦敲辞朽l黨委書記邊巴扎西告訴《財經》記者。
但這次有些不同。到了次年夏天,乃日平措湖的湖水又以每天一米的速度向一個村子逼近。在整個夏季中,錯鄂湖的湖水也向另一個村子推進了足足100多米。
那曲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江村旺扎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仍然清晰地記得那些細節:肆虐的湖水一路上行,穿過位于低洼處的草場,慢慢向高處侵入。很多牧民的房屋和畜圈羊棚都快被淹沒,還有一些牧民的房屋開始冒水。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那么切鄉曾發生過三次不同等級的地震,并造成湖水有所上升。在當地老人們的記憶中,湖水上漲并不是新鮮事。但規模如此之大的湖水上漲,對于海拔近5000米的那么切鄉來說絕對是第一次。
“從明朝以來的史料和牧民的傳說中,都未曾發現有類似的事情?!苯逋a充說。
無奈之下,那么切鄉200多戶牧民遷出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迄今為止,這兩湖已經淹沒了沿湖村莊近3萬畝草地。
自1990年以來,僅那曲地區中西部的六個縣(區),就有100多個湖泊都出現了湖水上漲。近160萬畝草場被淹沒,已經搬遷和等待搬遷的上萬人。而整個那曲地區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42萬人。
或許,對于這些被迫遠離故土的牧民而言,還無法把眼前發生的事情與“氣候變化”或“全球變暖”這些新名詞聯系在一起。然而,在科學家們看來,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消退加速,正是青藏高原湖泊水位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于冰川不斷消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納木錯觀測站站長康世昌有著切身的體會。他告訴《財經》記者:“最明顯的就是冰川越來越難爬了。”
三年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海拔4700多米的納木錯湖畔建立常設的觀測站。這之后,在大雪沒有封住山間公路的日子,觀測站的研究人員差不多每個月要去登一次冰川,實地監測冰川的變化。
之所以越來越艱難,他解釋說,是因為冰川運動加上冰川融化,造成許多冰裂縫面積擴大。很多原來的固定路線也消失不見,攀登冰川的危險系數不斷加大。在登山的過程中,經常有研究人員失足掉進冰裂縫之中。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的冰川普遍處于退縮狀態。最新研究表明,過去30年的冰川退縮幅度,相當于此前200年的退縮幅度。
以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扎當冰川為例,過去30年間平均每年退縮10米。而今年5月至8月的短短三個月內,其冰川末端就退縮了近6米之多。
而在整個納木錯流域,過去30年內冰川面積減少了約11%;正是因為冰川融化等因素,導致納木錯的湖面同期增加了數十平方公里。
敏感的“第三極”

青藏高原對于全球變暖的敏感程度,或許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據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旦增頓珠介紹,現有氣象觀測記錄顯示,青藏高原地區的氣溫升高時間和變化幅度要比低海拔地區更早和更強烈。過去近50年中,青藏高原的氣溫以每十年0.26攝氏度的速度上升;而這一速度,相當于全球變暖平均速度的近3倍。
長年生活在拉薩的旦增頓珠告訴《財經》記者,他們以前夏天都要穿毛衣,現在也可以像內地一樣穿襯衣和T恤了。
從短期看來,氣溫升高造成的冰川消退等變化,似乎不完全是壞事。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那曲縣羅瑪鄉娘曲村68歲的牧民布交就坦言,天氣比以前暖和,降水比以前多,草也比以前長得好。
不過,原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所長徐鳳翔對《財經》記者表示,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災害更大。冰川退縮和凍土退化,導致高原生態系統退化、地質災害頻發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并正嚴重影響著青藏高原和毗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受到氣候變化威脅的,也遠不僅僅是那曲縣那么切鄉那些被迫搬遷的牧民。早在2004年,中國科學院提交給國務院的一份報告中就指出,由于全球變暖和過度放牧,西藏45%的草場出現了沙化、退化現象。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地質災害和災害性天氣,也出現了增加的勢頭。
2000年4月,西藏東南部的林芝地區波密縣易貢鄉發生巨大山體滑坡,形成了規模超過汶川震區唐家山的堰塞湖。兩個月后,堰塞湖潰決,下游損失慘重。
林芝地區氣象局業務科長索朗旦巴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近年來林芝境內經常報告滑坡泥石流事件。僅在今年八九月間,國道318線川藏公路波密縣境內即連續發生山體垮塌和泥石流。索朗旦巴和同事也剛好趕上一次泥石流,在路上被堵了整整兩天??茖W家們擔心,隨著冰川消退加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事件也將增多。
最讓人憂慮的,仍然是冰川的消融最終將導致后期水量的減少。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曾估計,如果全球持續升溫,喜馬拉雅地區的冰川繼續以當前的速度消退,到2035年,其總面積可能從現在的50萬平方公里縮減到10萬平方公里,甚至很可能全部消失。
不少國內外專家警告說,長此以往,被稱為“中華水塔”和“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將徹底消失。中國主要河流及東南亞部分河流周邊的居民,不得不面臨水源更加捉襟見肘的困境。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沒有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是一片亞熱帶沙漠,而新疆地區則會直接承受來自印度洋富含水分的暖濕氣流,西北地區的沙漠地帶將不復存在。
青藏高原對整個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牽一發而動全身。
藏北應對試驗
鑒于全球變暖已是大勢所趨,如何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對于整個青藏高原上的人們而言已是當務之急。
在那曲地區,當地政府正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起,摸索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從那曲地區行署所在地驅車前往安多縣,以及乘火車從那曲返回拉薩的途中,《財經》記者就注意到,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兩旁,不時有大塊大塊褐黃的土地裸露在外,觸目驚心。
2003年,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到那曲地區調研草原保護與建設。在這次調研中,江村旺扎結識了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所所長林而達。
在林而達等專家看來,研究氣候變化不能缺少藏北高原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而對于江村旺扎等生活在藏北高原的人們來說,也需要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對于這片土地的影響,以及如何去應對氣候變化。
此后,雙方開始合作,首先對那曲地區的草地退化現狀進行了遙感監測。結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那曲地區退化草地面積達到3.2億畝,約占草地總面積的一半;其中,重度和極重度退化草地面積超過0.6億畝。
在此基礎上,雙方共同制訂了那曲地區的草地生態功能區劃。這也是西藏第一個地區性的生態功能區劃方案。目前,一個國家科技支撐重點課題“藏北生態屏障區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示范”也正在那曲開展。
在位于安多縣的試驗基地,《財經》記者看到,研究人員正試圖恢復一片已經退化的草地。這片草地有很多裸坑和裸地。那曲地區草原站副站長王寶山解釋說,和很多退化草地一樣,這片草地受到了人為因素干擾、過度放牧和鼠害等因素影響。
研究人員將這片草地圍了起來,并從怒江源頭取水,采用噴灌方式補充水分。他們希望結合補播、施肥、滅鼠等措施,使退化草地的生產力能夠得到恢復,在三年內產草量從原來的每畝不到40公斤提高到160公斤左右。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進行草地理論載畜量的試驗。他們將試驗草地劃分為若干塊,按周期進行羊群的輪牧,以估算藏北地區草地能夠承載的牲畜數量,從而合理規劃和引導當地的畜牧業。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草地的生產力是多少,能夠養活多少只牛羊,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青藏鐵路通車后,那曲開始修建一個大型的物流中心,占用了原來的載畜量試驗基地。這讓那曲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江村旺扎感到惋惜,“就像是一個電視記者沒有了攝像機?!焙髞?,研究人員在安多縣新選了一片試驗基地,載畜量的試驗才得以繼續。
江村旺扎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些技術示范,評估藏北高原未來的氣候變化風險,摸索出藏北高原適應氣候變化的合理技術方案,然后在牧民中傳播和推廣相關成果。
“我們要學會適應氣候危機,而對于藏北草原生態的認識,以及如何指導草原畜牧業,只能從我做起,從基礎研究開始?!彼麑Α敦斀洝酚浾咧毖?。
出路與困境
實際上,整個西藏都已經開始行動,以應對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
2007年,中國政府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并要求各省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納入各自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目前,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正牽頭編制西藏自治區的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財經》記者了解到,西藏將開展青藏高原氣候與生態綜合監測系統建設,極力保護青藏高原這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西藏由于煤炭匱乏,目前正大力發展水電來解決能源需求。針對這些水利工程,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已經編寫上報了“氣候變化與水利工程相互影響系統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
此外,西藏還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清潔能源,計劃開展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普查,為制定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在距離拉薩約100公里的羊八井鎮,《財經》記者參觀了中國第一座與高壓電網并聯運行的太陽能電站。這座10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示范電站,能夠滿足150戶拉薩居民用電,是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北京科諾偉業公司承擔的科技部科技攻關項目。
如今,該示范電站所在地已經升級為西藏自治區的可再生能源基地?;貎却A⑵鹨粋€高高的測風塔,用來測定當地的風能資源。
據科諾公司西藏分公司工程師林偉介紹,明年政府還投資在這個基地建設3兆瓦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建成后或可占拉薩電力供應的2%。
中國科學院青藏研究所納木錯觀測站的工程師黃宗琥表示,他們還在考慮與當地旅游等部門合作,編寫氣候變化方面的小冊子,在游客和牧民中做一些科普宣傳。
不過,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道路上,西藏仍面臨著諸多現實的瓶頸。
林芝地區氣象局局長劉漢武,就在為今后如何撲滅森林火災而發愁。他告訴《財經》記者,受氣溫升高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林芝地區冬季發生的森林火災頻繁。于是,該局采取了人工降雨措施,幫助撲滅火災。僅今年3月3日的一次重大火災,就發射了40多枚炮彈,一發炮彈大概要投資1500元。
然而,林芝地區氣象局每年僅能拿到2萬元的炮彈費用,其余的只有靠向兄弟單位借債勉強支撐。
拮據的財力不僅制約著人們的適應能力,也同樣影響著我們對這片高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旦增頓珠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青藏高原區域氣象觀測站點稀少,平均每3萬平方公里只有一個氣象站,而全國平均每萬平方公里有三個氣象站。
“尤其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區,還有大范圍的空白區,根本無法滿足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需要?!彼H為憂心地說。
雖然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也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監測計劃。該局希望聯合青海、四川、云南、甘肅、新疆氣象局,以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政府財力支持下共同建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監測服務系統。不過,這一監測計劃的資金預算達9億多元,能否最終獲得政府批準尚未可知。
或許,就現階段而言,青藏高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爭中,注定會處在這樣一個略顯尷尬的位置:向后沒有路,向前則充滿未知和曲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