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宏觀周報》
2008年9月22日第6期“慢經濟”拖累銀行業
經濟放慢將使商業銀行面對以前被掩蓋的一些問題,是銀行業自股份制改革以來面臨的第一次重大考驗。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在2003年底正式啟動時,正好趕上經濟上升周期。但當經濟增長放慢時,流動性變化、資產價格波動、貸款企業質量下降和政策調整都有可能侵蝕銀行業利潤。這更是對銀行業股份制改造——尤其是其激勵機制、風險控制能力,來自商業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的一次全面檢驗。
未來中國商業銀行面臨五重考驗:銀行貸款不良率將反彈,貸款增長速度可能放慢,宏觀調控政策的結構性放松可能進一步擠壓銀行的利差,房地產市場的深幅調整和與地方政府相關的貸款可能面臨較大風險,政府過度依賴銀行信貸調節經濟運行。
(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2008-09-21/110014434.html)
2008年9月29日第7期美國救市,中國“埋單”?
從現有的救市建議來看,美國政府發債融資是救市資金的主要來源。在美國財政部目前9.5萬億美元的國債余額當中,美國以外的政府和投資者持有的債券比重高達27.9%。
包括外國政府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可能將為美國的救市計劃“埋單”。而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被迫“埋單”的情形可能更為嚴重。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債權人,同時又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巨額外匯儲備投資的選擇余地比較小;另一方面,持續不平衡的經濟增長方式減少了中國政府在外匯儲備投資方面的主動性。結果可能是中國購買美國政府國債,美國政府用國債置換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投資者利用資產置換增加的流動性投資于中國,相當于中國用流動性較好的優質資產置換了流動性較差的美國國債。
(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macroscopyweekly/)
宏觀
調整產業失衡需匯改和放松服務業管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 張斌
“宏觀調控:令人擔心的多數派意見”
2008年9月16日
當前宏觀經濟問題的根源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經濟結構扭曲——制造業和服務業比例不協調。
回顧中國過去十多年的市場化發育歷程,一個典型的特征是:能夠用來出口或者進口替代的制造業產品領域,實現了從商品價格到企業、行業,再到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整體市場化改革和開放;而諸多服務類行業市場改革舉步維艱。這樣,企業自然在出口和進口替代部門、以及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內服務業部門努力發展,在行政壟斷的眾多服務業部門無所作為。
為化解上述困境,首先,通過匯率改革,把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品相對價格搞對,使資源愿意流向服務業;其次,把服務業市場準入大門打開、建立公平競爭環境,使資源能夠流入服務業部門。
政策
宅基地進入市場流轉利大于弊
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黃小虎
“《物權法》中的幾個土地權利問題”
2008年9月22日
據有關調研,在經濟快速發展地區,許多農民已脫離農村,大量宅基地空閑出來。由于現行法律和政策不準進入市場,有的空置浪費,有的則以各種方式私下交易。
農村宅基地市場對滿足各個階層的需求,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不受法律保護,一旦產生糾紛,很難處理。與其他建設用地一樣,由于“不允許”,也就沒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導致這個市場無比混亂,產生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放開宅基地市場已是大勢所趨。只有放開才能管住;不放,看來很嚴,其實是不管。
宅基地市場一旦放開,中西部純農區進入市場的數量也不會太大;而發達地區的混亂局面,則會逐步得到有效治理。總體看利大于弊。
金融
美國次貸危機禍起政府失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許小年
“與《財經網》意見領袖對話——校園行”
2008年9月24日
美國次貸危機其實不是市場失靈,恰恰是政府失靈。
銀行之所以給沒有足夠收入證明的人發放房貸,是由于手中的錢太多。美聯儲投放的貨幣經銀行體系放大,使得商業銀行坐擁大批成本偏低的現金,需要尋找出路。而美聯儲之所以釋放出過多的流動性,則跟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輕視流動性泛濫的后果、更擔心美國陷入衰退的理念有關。他之所以不盡早提高利率,改變流動性過剩的局面,是害怕重蹈日本1989年股市、房市崩盤后,經濟衰退持續至今的覆轍。格林斯潘一直想等到經濟復蘇再加息,最終導致加息政策滯后。

(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2008-09-25/11001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