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緣何轉在嘴上?
《財經網》2008年9月19日
【背景】中央匯金公司將購入工行、中行、建行三行股票;財政部同時宣布單邊征收印花稅。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及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認為,中國轉型的最大障礙就是政府監管過度,導致資源無法流向服務業。政府應該做的就是把市場中出現的新事物、新產品、新商業模式,及時總結并合法化,事后追認。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任務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轉型就是要從制造業轉到服務業。但談了這么多年,為什么轉不過去?原因就在于經濟體制的剛性,而不是市場的剛性。這種剛性的集中表現在于政府對經濟的過度管制。
管制阻礙了中國改革的順利進行,阻礙了資源的流動。今年不少制造業企業倒閉,為什么這些資源不能從制造業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因為其他地方的進入壁壘高聳。具體而言,中國重要的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媒體娛樂,都是在政府的嚴格管制下。從制造業游離出來的資源和人力,不能進入這些領域。政府的監管方式從“審批”到“核準”,又到“報批”,其實本質都沒有多大區別,都在人為設置障礙。
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現在都被收到監管當局手里,這是極不應該的。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是金融機構自己的事情,風險控制不好要受到市場的懲罰。
現在浙江東南沿海“地下錢莊”那么多,別老去打人家,別老說人家“非法集資”,如果立了法不就合法了嗎?用不著給商業銀行追加5%的新增貸款額度,這幾大國有商業銀行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它們哪一個敢把這筆錢貸給中小企業?要靠孟加拉窮人銀行那樣的金融機構才行,而這樣的機構中國早就有了,而且運作得不錯,對當地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承認它,將其合法化,政府的權力邊界就是在這里。
“救助基金”還是“平準基金”?
《財經網》 2008年9月16日
【背景】有國內媒體報道,美聯儲聯合十大銀行成立700億美元“平準基金”。但據外電報道,這一“bail-out fund”(應譯為“救助基金”)旨在鼓舞金融機構信心。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救助基金”和“平準基金”完全是兩回事,絕不是要到股市里去買股票。有關人士需理解基本概念,準確運用。
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之所以一個接一個地倒掉,直接原因均為流動性短缺。成立“救助基金”,是針對一些相對可以救起來、不是病入膏肓、只是短期流動性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緩解它們短期的資金困難。而對于雷曼兄弟、貝爾斯登那樣不可救藥的機構,也沒有辦法。
現在美國金融機構也不免“病急亂投醫”。這一基金是否真能解救金融機構,仍不得而知。但在此緊急情況下,只要能夠穩定市場,各種方法都可以嘗試。這十大銀行都很有實力,又互相聯手,本身就會形成一個較強的穩定市場的主體,釋放穩定市場的信號,以鼓舞信心。700億美元資金不一定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美聯儲已經投入了比這多得多的資金,但問題仍然不斷出現。只是這種信心信號是非常重要的。(《財經》記者姜海燕采寫)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意見領袖”欄目http://www.caijing.com.cn/leader/)
本欄目其他重點提示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怎樣打破行政程序立法難執行難?
孔祥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如何從奶源保證“絕不出問題”?
大衛費爾南德斯(摩根大通亞洲研究部門負責人)
央行獨立性如何應對金融風險?
張永建(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
食品監管“各管一段”能管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