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之評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使過去幾年來國際經濟學界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可能有了最終解答。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懸在全球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是全球國際收支失衡。一邊是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另一邊是東亞、中東等地區貿易順差不斷膨脹、外匯儲備越積越多。表面上看,這種體系是穩定的。中國、日本和其他一些貿易盈余國對美國出口,并將獲得的美元用于購買美國國債,為美國的貿易赤字提供融資。但是,這種格局無法找到一個“收斂解”。無論是美國的貿易赤字,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一個較為合理的規模之后,過度的膨脹必然孕育著巨大風險。
如何打破這種不合理的格局?在全球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是找不到出路的。美國無節制的消費者和中國拼命賺錢的出口企業都不愿意有所改變。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種欲罷不能的沉淪被迫終止。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正在受到侵蝕。作為國際貨幣,美元必須承擔交易媒介、計價工具和保值手段等職能;作為交易媒介,美元具有自然壟斷的優勢。多少次,不甘心臣服于美元霸權的國家試圖跳出美元的藩籬,改用其他貨幣,屢屢以失敗告終。
然而,作為保值手段的美元一再辜負投資者的期望。從2002年以來,美元一跌再跌。“911”襲擊、安然和其他一批美國公司的倒臺,使美國作為“安全天堂”“投資者天堂”的光環黯然失色。2007年以來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對美元資產的投資價值和風險評估,此后都會受到重新審視。在危機還未完結之時,國際社會或許尚能齊心協力;一旦風暴平息,就將是“飛鳥各投林”的時候。
過去十多年,中國“世界工廠”的桂冠,已慢慢露出斑斑銹跡。在家中仍一片狼藉,該收拾的都沒有收拾好時,中國卻慌忙打扮出門,趕到國際市場上赴宴。正是在一系列要素價格扭曲的條件下,中國的出口才急劇增長:勞動力價格低廉、資金成本低廉、能源和電力有補貼、匯率被低估、環境污染無成本。中國生產出來的產品,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出口到國外,換回不斷貶值的美元,再投資到美國國債、機構債甚至次級債上。如今,擁有近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發現,自己已在美國金融危機中被深度套牢。2003年,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呼聲剛剛出現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約4000億美元。假設當年就能未雨綢繆,調整失衡的發展戰略,如今的損失將大大減少。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中國今日如果能利用外部需求減少的挑戰,加速結構調整,必然會為未來的長久發展,創造更堅實的基礎。反之,如果仍沿襲過去的思路,急于救市、救企業,出口企業必然仍棲棲遑遑地待在擁擠的海灘。當大洋彼岸的海嘯真的排闥而來時,身處險境的企業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美元時代的終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十字路口,歧路徘徊,中國能否迎來持久的繁榮,尚待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堅定的步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