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可能出現的,是貸款利率的下降遠遠快于存款利率下降。銀行的利差被壓縮也不可避免
我們所熟知的那個華爾街已經名存實亡。7000億美元金融救援方案在美國國會的跌宕命運,又讓全球金融市場數度失去方向。
所幸,延宕近半月的金融救援方案,最終于10月3日獲得國會通過,并經布什總統簽署后生效。這個“大蕭條”以來的最大救援方案,其深意更在于避免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目前,各大經濟體也正合力救市,希望將此輪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10月4日晚,為期一天的歐盟四國小型峰會在法國巴黎總統府結束。法國、德國、英國和意大利四國領導人,就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達成某些共識。他們表示,歐盟各國應協調合作,通過扶持金融機構、加強監管、懲罰問題企業領導人等方式,恢復歐盟金融秩序和市場信心。
這些挽救方案對解決流動性的危機有一定的用處,但對拯救經濟的作用助益不大。我們正經歷的全球金融系統的減杠桿周期(DELEVERAGE CYCLE)還遠遠沒有結束。

2008年9月中下旬,中國政府出臺針對股市的救市措施,包括六年半來第一次減息,降低中小銀行準備金率,實行單邊印花稅。此舉讓9月19日的A股幾乎所有股票全線漲停,而H股市場也應聲反彈。隨后,國務院國資委又鼓勵大型國企展開回購。然而,這些救市措施,真的能夠真正扭轉中國股市的頹勢嗎?從H股的表現看,似乎市場認為是不夠的。在過去的一周,H股指數下跌超過10%,一個月的跌幅已經達到將近25%。
我們認為,救市成功與否,實際上取決于宏觀經濟環境,而非證券市場本身是否得到改善。市場需要的是更加進取的經濟政策。這些剛剛出臺的舉措自然會對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助推作用,但也只能降低目前市場的恐慌,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中國股市的未來還要看市場對后續政策的期望,更具體地說,要看這些政策是否可以有效改善市場對宏觀經濟的預期。
印花稅的調整只不過是降低了交易費用,僅就這一點說,它對市場作用其實不大,而國務院國資委鼓勵央企回購自家股票,如果整體經濟環境無法改變,依然前景堪憂,回購也許不是企業運用資金的最佳途徑,特別是在資金如此匱乏的今天。政府應該推出有效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企業實施減稅、加大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同時,繼續大幅度降低貸款利率、繼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只有強有力地救宏觀經濟的“市”,才能改善股市現狀。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已經步入放緩期,并且是從出口到投資再到消費都將放緩,而放緩的速度有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更快。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作為過去幾年增長最快的行業,它已進入全面萎縮期。今年的“金九銀十”對絕大部分房地產商來說,只是噩夢的延續。此次十一“黃金周”,全國各地的地產開發商,欲借這七天時間在房展會上不遺余力地降價促銷。但無情的現實表明,全國各地的房地產銷售都呈現嚴重的觀望狀態,迎接樓市的可能又是一個“寒冬”。
中國房價的下跌已經不是局部城市,幾乎蔓延到全國各大城市,就連一些三線城市的房價也開始下挫,大有回落到前兩年水平之勢。
我們認為,最可怕的是,這次房地產的調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調整,沒有前例可循。這也就意味著,調整的深度可能會比大家想象的要大。房地產行業不景氣,帶來的一連串連鎖效應,已經開始蔓延了。建材(特別是鋼材)、家電、家具、裝修材料等行業會首當其沖。
未來一段時期,銀行也將面臨全新挑戰。現在已經到了銀行為國家做出犧牲和貢獻的時候了。我們判斷,未來一年內,中國正走上不可逆轉的減息之路;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是貸款利率的下降遠遠快于存款利率下降。銀行的利差被壓縮不可避免。幾乎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是銀行業在這次經濟周期中最輝煌的一年,往后的路就要艱辛得多了。
我們對H股的投資策略仍然審慎,期待政府出臺更加激進的寬松政策。■
作者為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