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融資的訣竅在于股價較低或低估時放大杠桿,股價較高或高估時縮小杠桿。但說來容易做來難
“十一”長假結束的前一天,我開車途經滬杭高速嘉興服務區,聽到幾個人在講笑話,說2008年最刻薄的話是“請你吃‘三鹿’”。我當即聯想,如果股票融資在一年前推出,上證指數從6000多點跌至2000點,這句話會不會變成“讓你股票融資”?
說說笑話啦,別當真。
2008年10月5日,證監會終于宣布啟動融資融券試點。第二天,中國股市開盤照樣大跌,可能是利好出盡是利空吧。海外媒體對證監會的決定很驚詫:其他金融市場紛紛在限制賣空,為何中國此時“反潮流”?殊不知,包括股指期貨在內的做空工具的推出,中國金融當局都有一個未經實踐檢驗的大道理,就是要改變市場單邊行情,減少股價過度波動。沒有融券映襯,僅有單邊的融資手段,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平心而論,能夠合適地應用融資或資金杠桿,對職業投資者是好事。在業內很流行的一本名為《戴維斯王朝》的書中,就揭示了美國老一輩職業投資家是如何利用股票融資,成就一番大業的。
股票融資的訣竅在于股價較低或低估時放大杠桿,股價較高或高估時縮小杠桿。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大多數人隨市場極度恐懼而極度恐懼,隨市場極度貪婪而極度貪婪,不僅不能見好就收,而且把杠桿方向給做反了,即股價低估縮小杠桿,高估卻放大杠桿。
其實,在沒有股票融資的情況下,去年不少人也在上證指數上漲至4000點后不斷從銀行里搬錢加重倉位,這也是另一種放大杠桿的錯誤行為。
想股票融資,你就必須要有殺跌的風險控制能力,因為一旦股價暴跌,它就會放大虧損。
作為一個中長線的投資者,我一般不會嘗試股票融資的。股價下調20%乃至30%是正常的。沒有杠桿,我睡得著覺;有了杠桿,我恐怕要急忙殺跌。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股市就有股票融資,那時叫“透支”或“信用交易”,但屬于灰色地帶,后來被明令禁止。當年透支盛行,市場一旦進入熊市,就會有大戶被“消滅”。現在很少聽到被“消滅”的字眼,隨著融資的出現,相關的報道就會出現。當時也有人靠著融資發了大財,今后也一樣。
要說杠桿融資,投資房地產也是一種,但房價沒有股價波動得這么厲害。沒有漲停板限制,股市中一天的漲跌幅就可能等于房市一年的波動。所以,眼明手快,敢于追漲殺跌的人才能從事股票融資。
比起股票融資,融券或賣空更是一種專業的投機行為。所謂專業,并不僅僅指賣空技術,也是指對賣空對象的把握。看出一家公司有致命的弱點或股價高估是一回事,在什么時候賣空它,是另外一回事。
2007年,當上證指數突破3000點后,我就寫過一篇評論“已經瘋狂,但剛開始”,也就是說,股價開始高估,可高估到什么時候,誰也說不清。上證指數最后是在6000多點下跌了,然而,若不是美國次貸危機大爆發,以及中國政府宏觀調控最后出手“兇狠”,我看也許會到7000點乃至8000點。至少,我們從3000點至6000點之間做空,都是錯的,盡管股價早已高估。
做空某家公司不亞于做空整個市場,甚至更難。
君不見三鹿奶粉危機早已發生,公司與地方政府仍采取一切辦法施展危機公關。事發后,奶制品行業出現整體危機,各家“問題廠商”還不是能躲則躲。有位感動過不少人的企業家見躲不過,便寫了篇煽情的文章,悲情檢討,但他仍裝著以前對三聚氰胺一無所知。可是,這是他們行業的公開秘密啊。一如我們知道證券基金業內一定有“老鼠倉”和市場操縱那般稀松平常。
企業家和公司的生命力如此頑強,要做空它們可不容易。換句話說,對方可能是以命相搏,而做空者也只不過想發點財而已,這是極不對稱的努力。
不過,2007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可是做空者百年一遇的良機。
美國《阿爾法》雜志排出的2007年美國對沖基金行業前50名高收入經理人,第一名便是無名小卒約翰保爾森。他在2005年初就認為美國房產泡沫必破,決定做空次級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結果到2007年底,保爾森獲得了37億美元的總收入,是對沖基金經理人有史以來最高的個人年收入。
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塞思卡拉曼位列15名,年收入4.25億美元,他的年凈回報率接近52%,也主要來自通過信貸違約掉期(CDS)做空信貸市場。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融資融券在中國還是“試點”。試點意味著什么?做不好可以撤!■
作者為《科學與財富(Value)》(www.valuegood.com)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