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案情漸明,獲刑在即;失去政治庇護的這家零售巨頭,正向“后張文中時代”艱難轉型
對張文中的指控,集中在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及詐騙三項罪名,物美創立過程中廣受質疑的“第一桶金”來源及張文中與北京市原副市長劉志華的關系,則未予涉及。
9月24日午夜,月凉如水,押解著張文中的囚車急速駛離河北省衡水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長達十數小時的開庭審理,這位曾經的北京商界聞人、物美創始人案情漸明,獲刑在即。
自兩年前北京市原副市長劉志華腐敗案發,與之關系密切的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碼:08277,下稱物美商業)原董事長張文中就被要求協助調查,并于2006年11月12日辭職。失去了長達十年的政治庇護,這家占據了北京地區三分之一市場份額的零售巨頭,一度陷入資金緊張、擴張停頓、高層離職的困境。
整整兩年間,物美一改過去在京、津、滬、浙等地摧城拔寨、激進擴張的勢頭,變得異常低調,先后取消了8600萬美元融資擴張、收購江蘇時代超市50%股權等多項既定計劃。對張文中深陷牢獄后是否仍能遙控公司決策等種種外界猜測,公司現任高管亦始終不予回應。
庭審當日,包括張文中胞弟、物美控股總裁張斌,物美商業現任董事長吳堅忠在內的多位物美高層,均至現場旁聽。《財經》記者獲悉,檢方對張文中的指控,最終集中在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及詐騙三項罪名,物美創立過程中廣受質疑的“第一桶金”來源及張文中與北京市原副市長劉志華的關系,則未予涉及。
張文中案的最終處理,使得物美商業終可擺脫“張文中事件”的陰影,重新走上正軌。8月29日,物美商業斥資1.51億元收購浙江供銷超市54.09%股權,重啟異地擴張步伐。此前的7月24日,物美通過換股方式,與銀川新華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785,下稱新華百貨)實施重組。
據庭審現場目擊人士介紹,一審法庭上,張文中對檢方三項指控均予以否認,其六名代理律師亦為之做了無罪辯護。法院最終如何認定,目前還不明朗,張文中的命運尚存不確定性。而漸漸放棄“國有托管經營”模式的物美商業,能否在張文中案落定之后克服長久以來的資金壓力和管理瓶頸,鞏固原有市場領先地位,亦面臨著不小的考驗。
與“劉志華事件”漸行漸遠
在張文中身陷囹圄之初,有關他卷入對劉志華調查的傳言曾甚囂塵上。但此次檢方指控未涉及張文中與劉志華的關系。
2006年6月,北京市原副市長劉志華因“生活腐化墮落”被免職。不久,多位與之關系密切的北京商界人士均被要求協助調查,當時就有消息稱,中央紀委早在2006年8月22日就開始對張文中調查。
當年11月20日,物美商業發布公告,承認公司原董事長張文中已于2006年11月12日起辭職,原因是“其以個人身份協助中國有關機關進行調查”。

張文中與劉志華過從甚密,在業界并非秘密。一位曾擔任物美高管的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早在張文中還在石景山區創業之時,張劉二人已經熟識。更有消息稱,劉志華有親屬曾在物美任職,物美在京的發展以及赴港上市,劉志華均給予很大幫助。“物美以接收國有商業資產起家,擴張主要集中在北京,不少資產都是從劉志華的口子出來的。”上述消息人士說。
物美商業2003年11月底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交易,籌資5億元,邀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劉志華撐場,令香港基金經理印象深刻。
不過,從張文中案一審情況來看,此案已基本撇清與劉志華的干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美員工在法院門口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此次起訴的單位行賄罪,主要是指物美在收購一家國有商業企業時,曾給這家企業負責人一次性支付巨額報酬,但雙方并沒有書面約定。檢方認定,張文中和物美商業的大股東物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物美控股)犯有單位行賄罪。
2008年9月24日,在河北衡水中院與張文中一同受審的,還有曾任物美高管的張偉春,罪名為“詐騙罪”。
前述物美員工承認,張文中的確是因為劉志華的事情被抓的。劉志華出事后,先后抓了幾十人,其中包括五個月后被抓的張文中。當時張文中從國外回京,剛下飛機,就在首都機場被帶走,張自己對于被抓也頗感意外。
張文中曾是中國“儒商”的代表人物。1983年從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后,他曾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稱國研中心)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后在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及博士后;上世紀90年代初“下海”經商。
1994年,張文中在北京創立物美商城(后重組為物美投資)。2003年,物美商業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掛牌,以“內地零售第一股”的概念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目前市值31.25億港元,在創業板名列第三。
受益于早年國研中心的背景,張文中在政界廣有人脈。除了劉志華,因嚴重違紀和重婚罪而被免職的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亦與之關系密切,兩人曾經共同創立卡斯特經濟評價中心。物美正是該中心的實際出資人。
零售業內一位資深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張文中出事并不奇怪。“張文中一直走政府路線,傍官員。他不是搞零售業的人,只是拿零售業做幌子,搞資本運營。”這位資深人士稱,張文中為胡雪巖的翻版,“中國官商合謀,有出胡雪巖之右乎?政府權力太大,官員身邊的企業家,已成為某種象征和代言人。這是商人的悲哀。”
神秘的“第一桶金”
隨著張文中被調查,物美的發家史也漸次被揭開。首先受到質疑的是其“第一桶金”的來源。不過,庭審目擊者透露,檢方指控最終對此部分沒有涉及。
來自《中國房地產報》的報道稱,物美最早開設的翠微路店,占用的是原物資部的倉庫,屬國有資產,但多年來一直沒有給付租金,累計約有8000萬元。
實際上,物美與國有資產的瓜葛遠不止于此。物美歷史上幾次關鍵性的股權轉讓均與國有商業資產有關;也正是這幾次股權轉讓,將實際控股物美的重要公司從原屬物資部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聯營”企業或者改變為私人企業,或者消弭于無形。
回溯物美歷史,其起家源于1994年創立的兩家公司——北美物產集團和卡斯特科技產業集團(現已更名為北京卡斯特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卡斯特)。由這兩家公司組建的物美商城,正是物美商業大股東物美控股的前身,后來的各家物美分店均由此而來。
卡斯特科技產業集團,最初由國家物資部國際事務合作中心與北京華科自動化研究所1992年組建,性質為“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聯營”,注冊資金15萬元,張文中擔任法人代表。1994年,該企業注冊資本猛增至1.2億元,其中,國有資產占8.875%,集體資產占91.125%。
關鍵性的變化發生在2000年。當年,物美商業現任董事長吳堅忠與張文中分別成立了北京中勝華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京西硅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協議轉讓,兩家公司以股權凈值獲得了卡斯特全部股權;后者的企業性質,亦由原先隸屬于物資部的“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企業”,搖身變為張文中個人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與此同時,另一個創始企業北美物產集團在物美商城的權益亦不斷被稀釋。北美物產1993年10月由卡斯特組建,隸屬于物資部,實際法人代表是時任物資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司長的田源,當時,田源還身兼中國誠通控股公司董事長和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兩大要職。在卡斯特變更為私人企業后,北美物產實際上成為國有資產在物美控股的代表。
北美物產是物美早期眾多超市的重要投資者,在北京古城、崇文門、菜市口等地的物美超市均有投資。
2000年8月9日,物美組建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其中,物美控股以現金加資產的形式出資,占股75%,而當時北美物產是物美控股占股24%的第二大股東,實際上間接持有股份公司18%的股份。但是在2001年和2003年,先后經過兩次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置換,北美物產在股份公司中的股權先是被稀釋至12%,最后完全轉讓給卡斯特科技投資。
北美物業的實際法人代表是誠通集團董事長田源,但這絲毫不影響張文中對北美物產的控制力。在北美物產1996年的年檢報告書中,法人代表的簽字竟然是張文中。2000年吳堅忠和張文中正式控盤“卡斯特”后,北美物產便進入全面萎縮期。
根據年檢報告,北美物業2001年總資產1.12億元、凈資產3300萬元,至2005年,已急速縮水至總資產0.17億元、凈資產僅16萬元,企業凈資產不足五年前的0.5%。其退出路徑之突兀、實力衰落之快,令人瞠目。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物美控股迅速崛起。通過不斷并購擴張,2003年終于將物美商業成功推上香港創業板。
北京商業圈一位資深人士認為,物美在發展過程中,與國有資產的關系是“剪不斷,理還亂”。“最早的北美物產就很亂,后來又接收了一大堆國有商業資產,到底哪些是國有的,哪些是物美自己的,恐怕只有張文中自己能說清楚。”
“物美改造模式”爭議
如果說在早期的北美物產時代,張文中接手的主要是來自物資部下屬的一些零星資產;那么,在后期,支撐物美高速發展的,就是改造北京傳統商業系統的資產——這一張文中獨創的以接管、改制和重組國有企業擴張發展的商業模式,隨著張文中的涉案而陷入僵局,其未來發展也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北京市商委曾將物美作為零售業發展典型,大力扶持。在這種扶持下,物美在北京以托管租賃方式接手了大量傳統商業資產,其中包括崇文門菜市場及其下屬八個營業點。通糖物美、古城物美也是由物美與區政府下屬商業公司合資成立。
物美在1994成立之初時,網點十分匱乏,張文中選擇了一條低成本擴張道路——通過租賃、合作、托管和合資國有商業企業等方式進行擴張。合資的具體做法是,物美以現金入股,合作方將商業網點折合成資金入股,兩者按股分紅,但經營權歸物美。
從1994年租賃北京第二新華印刷廠開始,物美便主要采用與國有商店合資合作方式,改造舊式副食店和菜市場為超市或便利店而迅速擴張。張文中曾向媒體表示,物美成功的秘訣,主要是抓住了這一商業機會,采取了恰當的戰略。
憑借這一“法寶”,張文中先后整合了北京、天津20多家國有商業企業、400多家網點,吸收原國有職工近萬人,企業規模迅速壯大。2003年4月,物美還宣布與天津商委簽約,將整合天津商委下面的1000多個網點,建立社區超市。目前,物美共擁有大型超市83家,便利超市269家。營業面積超過413平方米。
“張文中在出國前就職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以和國內貿易部的人比較熟,當時公司的組織關系都是掛靠在貿易部下面的。”物美現任董事長、張文中的老搭檔吳堅忠曾向媒體這樣解釋物美的商業背景。
正是背靠原內貿部這棵大樹,物美得以以較小的注冊資金、用“托管或者合作”的方式取得物業經營權。在物美2003年香港上市時的131家物業中,有約73家的經營權是通過托管及合作等方式取得的。在與國有企業的合作當中,僅有北京物美崇文門菜市場等少數公司是以房產和土地入股,絕大部分國有企業都是以少量現金入股。
張文中對自己創造的這套零售業發展模式甚為自得,但是外界卻褒貶不一。
曾幫助張文中一起開創物美翠微路第一店的郭凱認為,物美在改造國有企業、盤活國有資產方面,以及安置就業方面立了功;另一方面,物美也借此獲得了成本較低的經營資源。
郭凱稱,北京超市賣場的租金均價大約為每天每平方米2.50元,而物美超市的租價大多在1元以下,有的甚至不到0.20元。僅此一項,物美已具有先天優勢。
根據2002年物美參與重組改制北京崇文門菜市場的相關協議,近8000平方米的商業賣場面積無償提供給其使用25年,以北京市超市的平均租金2.50元計算,物美如果直接租賃同樣規模的場地,這25年租金費用已接近1.8億元人民幣。
而物美之所以能低價接手這些傳統商業網點,則得益于張文中悉心培育的前物資部與北京市的高層關系。在基本壟斷了其他企業很難觸及的國有資源之后,物美的營業利潤遠高于一般超市,一舉確立其市場競爭的優勢地位。
“去張文中化”
張文中突遭調查后,正在高速擴張的物美不得不緊急剎車,并接連遇到了資金緊張、高層人事震蕩等問題。
2006年上半年,物美連續收購了上市公司新華百貨、北京第四大連鎖超市美廉美的部分股權,投入資金超過4億元。張文中“出事”后,原本與花旗集團簽訂、即將實施的8600萬美元新股配售協議被迫終止,物美由創業板向主板躍進的“換板”計劃亦事實上陷于停頓。
據了解,物美在幾大商業銀行都有高額借貸。其年報亦顯示,2007年,物美商業短期貸款大幅增加,并有大額股權被大股東物美控股用于銀行質押。
物美內部人士透露,張文中出事后,北京市有關方面曾專門協調,要求保持物美穩定。
2006年12月,一手參與籌備物美北太平莊生活廣場和新街口新華百貨的新華百貨總經理郭凱離職;一年后,由歐倍德中國區引進的原物美總裁李鳳江亦宣布辭職。
一位熟悉物美內部運作的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物美十年來高速擴張,成長過快,導致以財務為中心的管理體系并不完善。同時,過去物美以接收、改造傳統商業網點為主要發展模式,網點整合難度很大,隨著政府優勢喪失,市場競爭優勢已不明顯。
事實上,失去了政治庇護,由創始人張文中發明、物美賴以發家的“國有網點托管改造”模式已行不通,開始逐步放棄。
2008年上半年,物美商業營業收入增長23.6%,低于2007年全年38%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其直營店數量大幅提高。物美商業現任董事長吳堅忠透露,今后,物美將進一步關閉沒有競爭優勢的網點,而將一些效益良好的加盟店收歸直營。
同時物美也通過與新華百貨的股權置換,試圖將融資重心從香港資本市場轉向內地A股。
7月24日,新華百貨公布了重組方案,向控股股東物美控股非公開發行2億股,購買其持有的物美商業40.80%的股份,由此,新華百貨將成為物美商業的控股股東。物美控股則通過定向增發,將持有的新華百貨股份由29.27%成功提高至73%。
這是在創始人張文中身陷調查后,物美商業首次進行大規模資本運作。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物美選擇此時重組,主要是出于A股融資的需要;另外,A股大盤已趨于見底,通過換股方式完成重組,物美控股的交易費用可以大大降低。
物美商業現任董事長吳堅忠向《財經》記者表示,2006年物美商業成功收購新華百貨后,對這個融資平臺一直沒有很好地利用,影響了其擴展速度。未來物美已明確全業態發展戰略,有必要加厚A股上市公司業績,加快物美控股旗下百貨和零售業務的發展。
張文中自2006年11月起,即已不再在物美上市公司擔任職務,但仍保留著對物美控股和物美商業的實際控制力。根據物美公告,目前,張文中仍持有物美商業69.76%的內資股,同時也是物美控股的實際控制人。
接近張文中的一位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張文中被要求協助調查后,仍多次通過電話,“遙控”物美集團重大業務決定,并對高層團隊提出了“穩定保全”的要求。而此次物美重組新華百貨,相關事宜亦全部由張文中胞弟、物美控股總裁張斌全權負責。隨著張文中從劉志華腐敗案脫身,未來物美是否會重覓發展路徑引人關注。■